在网日久,看过一些东西,也看一些关于七十年代人的话题,这些话题都试图寻找归纳出这一代人的一些共性,而相当多的确实也找到这一年代人的很多共性。从归纳出的本质性的共性,到具体事物和细节的共性。绝大多数的归纳有让我刮目相看、茅寒顿开之感,也有一些归纳在我看来不是很到位,有时还让我稍觉突兀,不过,从这些不同,也可以看出了一些同时代人不同生活的痕迹。 04年,在一报上,经常可见一名叫和菜头的一些小文,有些篇章写得还很不错,很是喜欢。后来不经意间得知他与我等同为七十年代人,还为同届生,不禁更多了些亲切感。也是想多了解一些同届生的动向,遂多留意一些,找了些他的文来看。在他的一篇文里,他谈及到一些七十年代人的共性,虽有很多共识之处,却与我等也略有差异,再细看及他别的篇章,才知他原为部队中长大的,接触的层面与我等稍有不同,所以他言下之七十年代人之共性在我看来也觉略有不同了。 看这些话题的同时也引起了自己对于这七十年代人的一些思考,有时生活中一些境况也会有些感触,总让我想一想作为一个七十年代人,这些年走过的这些路,想一想五六十年代人、八十年代人。 最近有时心沉下来想想这七十年代人的共性,感觉在当前这个社会环境之下,七十年代人似乎都基本处于一个冷淡、麻木期。 昨天打开西陆,文学首页不经意地点开了一篇帖,里面的作者也提到对七十年代人的总体印象,是这样写的:要我说70年代出生的人是时代的不大成功的试验品,让人感觉特别闷气,他们已经不再传统,却也不能彻底前卫,他们整个儿一个四不像,或者干脆就叫“怪胎”。当然,这不能全怪他们,7 0年代出生的人赶上了改革开放,赶上了从物质到精神的飞奔,眼前突然有了许多的选择,许多的机会,似乎都唾手可得,让人跃跃欲试,人心未免浮躁所以出不了大师,十年磨一剑的人正在绝种。而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注定会出一批身当士卒的勇者,用个人体验来记录或者表达时代带给他们的印迹,所以这一代会出棉棉、卫慧、周洁茹、木子美、竹影青瞳……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谁也总结不出什么,谁又逃避不了,新鲜代替了陈旧,感觉代替了意识,本能代替了思考.....在我看来,虽然这位作者的总结有一些主观的成分,但一些看法应该说还是比较到位的。可能,七十年代人现在所处的这种有点尴尬,冷淡麻木的状态,在别的年代人眼里看来,确实是有点象“怪胎”了 七十年代人,年长者现三十四五,年幼者二十五六,他们踩着文化大革命的尾巴来到这个世界,在懵懵懂懂中经历了多次政治大变动,在初懂人事时经历了开放和经济搞活,经历了从严格的计划到日益活跃的市场,经历了从一个封闭的国度到一个世界的国度等等诸多变化。在他们的脑海里,有着清晰的大厂、大公社、粮票的印迹,他们深知,那些东西是如此深刻的代表着那个时代。而这些对于八十年代以后的人来说,只能是听老外婆讲那过去的事了,无论他们花多少时间和精力,他们对那些的理解永远只会停留在一定的表面。在他们的生活中,更多的也许是港台和韩日流。而这些经历,注定七十年代人比六十年代人、八十年代人会多一些理性,多一些人性,多一些踏实和稳重。 以大学毕业的这批人来看,踏入社会在职场中混,年久者刚十余年,年短者几年,基本都处在创业铺垫期和初始期。在现如今的形势中,四五十代的年长者仍是这个社会不可冲击的坚实的中心掌控者,各高职各要害均由他们掌控,天下也基本是他们的天下。也因为继续掌控的时日已有限,他们对自己几十年争取到的东西也更加的珍视、甚至流连忘返,有些还出现诸如"五九"现象等反常举动。六十年代人,得益于近些年一浪高过一浪的年轻化热潮,很大一部分人也已基本成功地步入了权位的核心,在有点惴惴的心理中也踏实地过着潇潇酒酒、滋滋润润的日子;一小部分无能为力者,也基本难挽局面,只好安于天命。七十年代人,除了一些有家传事业和一些在影视娱等适合年轻人打拼的行当已略有所成之外,绝大多数人仍还处在埋头苦干、事业打拼期。虽然于事于物有所感有所想并想有所为,却力不从心,很难得以实现。他们也曾冲动过、也曾激进过、也曾冒进过,但收效甚微,试想这社会多少年铸就的的铜墙铁壁岂有那么容易让年轻后生冲破的?在经历了这些种种的波澜之后,换来的更多是平静,甚至于表现其外的是一种麻木和冷淡。即使对于八十年代个别强劲的后来者,虽心有惴惴,也别无他法,长江有前浪也必有后浪,唯有听之任之。 作为一代人,即使他麻木着,却也是不容忽视的,他就象一座活火山,山表虽寂静,山内却是滚烫的。试想十年八年以后的七十年代人会怎样呢?这似乎还是个未知数,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经过十年八年的磨励之后,七十年代人应该不会再麻木。而在他们活跃的时候,这个社会也将会有比较大的变化,毕竟,他们曾经承载过这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