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突然茫然了,真不知道如何起头。“精神文学与废墟文学”,真不知道自己这几日来究竟是在想什么?总之自那天下午从书店回来后,整个心像是在燃烧似的,对于眼下的文学,陷入深深反思,仿佛那泛滥的东西就在自己的头上。于是猛然地,把没有思想意义的文学作品称之为“废墟文学”,把有思想意义的文学作品称之为“精神文学”。 文学,我一直在沉思,为什么我们中国的文学自唐后就开始渐渐衰落?主要是因为唐后各代统治阶级对思想的控制,阻碍了各种文化自由的发展,尤其是清时的闭关锁国,更压制各种文化思想的前进,使得原本灿烂的文化最终走向落没。而就在这时,幸亥革命,五·四运动的爆发让落没不堪的文化赋予了新的生命,新的历史意义让文学重新得以复苏,新诗在中国的出现,更带来了新文化的活力,各流各派相继诞生,各种文学体材得以激活。按照现代这样自由健康的发展趋势,我一直在深索,二十一世纪理应是中国文学渐渐复兴的时代,然而又难免有些悲观。现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不少人把价值观念混乱,金钱成为了人们向往的天堂,为此也让文学在金钱的侵袭下泛滥了起来。 对于现在某些年轻作家的书,我一直不怎么喜欢,当然有时候无可否认他们的水平,他们确实厉害,然而正是他们的厉害,才使得文学逐渐泛滥。不少在校或已走上社会的青年,应受这些年轻作家的影响,便抱着一展自己风采的思想,盲目的写作,一心想着成名,然后有钱便可出书,不管自己的作品是好是坏,把自己的书来个精美华丽的包装,再在封面加上几句吸引读者的话,于是就可打向全国各书店里销售,以实现自己成名的愿望。 钱是最重要的,在这个社会上没有钱便是寸步难行,于是为了钱不顾后果,写出来的书有没有价值无所谓,只要能成名只要有钱进入写书者的口袋,便也万事大吉了,谁会去想今后?茫然了,文学便因此成了废墟,带给读者的不是文学的文学,用没有价值的东西去误导别人的思想,从而模糊了读者对文学的认识。于是乏味了,也许这就是社会在前进把人的思想抛在时代的边缘吧? 网络文学,是的,无可否认网络在新的时代里赋予文学的新活力。也曾这么认为,网络文学是未来文学的根据地,在未来的文学里网络将会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网络毕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为互相之间营造了广范的交流空间,有助于取长补短和进步。然而我惶恐的是,一些人对于文学没有客观的认识,写出一些乏味的文字;尤其是文学网站里的编辑,由于各自知识及思想的差异而不能正确对待所审核文章,因而不能很好而客观的把文学的精华展现在读者的面前,从而让读者品味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便也模糊了文学的方向。 书店里很多从网络越出的小说,我不否认有些小说写得不错,但如果说能在真正的精神意义上站得住脚,也绝对不能永恒。在这我想起一位教授说过的一句话:“眼下当代文学界没有大家。”这值得去反思。而我却忧愁了,在现代文学泛滥价值模糊的形势下,也许真正意义上的“大家”无法产生,虽然也有人在努力,但没有精神意义的努力是没用的,必须在努力中朝正确的精神意义的方向,于是“精神文学”便是一种追求。 “精神”,在我的定义里认为,首先必须有文学性,是向上的,有灵魂的,反应现实而又高于现实,能给人一种真正艺术美的享受,以古为鉴,必须有正确的价值体现,让读者在共鸣中思考,所谓“真文学”,我想关键就在这里。 当然现在有不少人喜欢抒写自己的心境,尤其是诗歌和散文,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但是在抒写自己的心境时,首先必须明确一个方向,必须让读者在你的心境中有所感悟,而这一感悟必须是积极向上的、美好的、有艺术价值是永恒的。否则文章就失去了灵魂而没有意义,于是便在乏味中过眼如烟散去。 在网上读过不少散文,有些散文写的是什么早已如烟淡忘,有些散文虽仅读过一遍,仍能时常浮现在脑海中。一篇好的作品是永恒的,是值得精读去回味的。如紫色菊的《把眼泪吞回》、《叶上心》、《转变》,古草的《永远的思念》、《人约黄昏后》城市玩偶的《玻璃花》、《明月几度遗长城》等。而那些不好的,虽有些认真读过一两遍,回忆起来却一头雾水,让人忘了,何来永恒?便是文学的废墟。 缓下心情继续思考。精神文学是各种体材文字里的灵魂,积极向上,来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生活,文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价值存在的意义,不是过眼如烟,而是永恒的,能传今鉴古。历史的潮流,请醒醒,被金钱而迷失方向的人们,文学要复兴,要永恒有存在的价值意义,把遗失的“灵魂”祢补,摔掉毫无精神价值意义的,只是时髦一时消遣的,过后便乏味的废墟文学,便使之消亡。 二十一世纪,在文学上值得我们去深索与探讨,追求与努力的方向是价值意义与永恒,赋予人们的是艺术的向上与高尚,用现实的眼光升华。前进的历史,向上的文学与艺术,使之与我们当今社会相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