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为什么不可以相轻 大摸古眼 据说“文人相轻”出自于曹丕的《典论论文》,原意是指文人各有所长,以己之长责人所短,似乎仅限于挥毫舞墨咬文嚼字,不涉形体人格等等。后来这文人相轻渐渐变了味,变成了相互诋毁攻击,因此就遭到了全社会自上而下的口诛笔伐猛烈抨击。 古眼认为这未免小题大做了!你想想,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莫说咬牙切齿相轻,就算抓扯打斗起来,也不可能像金庸笔下的那些大侠那样非要整出个你死我活,何况文人一贯坚持“君子动口不动手”的。退一万步说,因为相轻而头破血流,那也有司法机关来处理呀,毕竟我们是一个法制社会嘛! 然而,在古眼的圈子里,打起灯笼火把也很难找到文人相轻的例子。古眼看到的是一团和气,你好我好大家好,要不然就像鲁迅先生所描写的那样,一见面就“今天天气,哈哈哈。。。。。。”。别人哪怕臭到极点的烂文章也伸了鼻子嗅嗅,说:香啊,太香了!至于背后怎么样,想必大家都清楚,用不着我古眼多嘴了。 真正的文人相轻应该是摆在桌面上的,而不是桌面上祝酒干杯桌子下使绊子。 其实,我们这些还活着的文人没几个亲眼见过真正的文人相轻的,我们只是在跟着瞎起哄而已。回头看看现代文学史,还能够发现一些有宜于理解的材料。比如鲁迅与胡适郭沫若林语堂梁实秋之间,因为文风不同性格不同政见不同,他们相轻过,有大量文章摆在那儿。那些相轻文章剑拔弩张刀光剑影,真是杀气腾腾!如果剔除了那些相轻文章,我们的现代文学也就土崩瓦解了。换一句话说,倘若鲁迅胡适们不是相轻,而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哪里还有争奇斗艳的现代文学呢? 要说在我们五千年文明史上,最是文人相轻的应该数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你攻击我,我攻击你,成天争吵得不可开交。好在那时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皇帝,没人理会他们,老百姓文盲居多,又忙于兵荒马乱的生计。所以这一伙文人才那么旁若无人地相轻!也正因为他们的自由自在地相轻,才为我们这些不争气的只知道和稀泥的后代子孙创造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深厚文化。我们至今还在漠然地享用着这笔巨大财富的绵绵不绝的利息啊! 你看,秦始皇一登基就不允许文人相轻了,他来了个釜底抽薪:把那些相轻的书籍烧掉,把那些相轻的儒生活埋。剩下的全是些战战兢兢可以紧密地团结在他老人家周围的文人了。久而久之,这些享受着浩荡皇恩的文人们连走路都不知道该先出左脚还是先出右脚了。 直到魏晋乱世绵延,又才生出几个落魄文人来延续相轻的光荣传统。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文人不敢再相轻了,聪明的就转行,像沈从文钱钟书之辈,狡猾的就变脸换脑筋,以郭沫若为代表。那可苦坏了那些转不过来弯的死脑筋,通通被关进牛棚去。结果剩下的不相轻的文人们齐心协力地创造新文化,创造出什么来了?文学上就只是集体创作了八个样板戏。那几十年的文人除了溜须就是拍马,它的代表作就是郭沫若的那一首“英明领袖华主席,一举粉碎四人帮”的词。真正是前无古人啊!是不是后无来者,古眼不敢说,毕竟我们是一个喜欢重复历史的古老民族嘛。 改革开发之后,关进牛棚还没死的出来了,文人骨子里那份相轻的本能又复苏了,于是我们看到了你批我我评你,相互不服气,由此我们看到了风格迥异的作品,看到了使板斧的挑战用长枪的,看到了久已不传的十八般武艺。 文人的劳动到底不是工厂化生产,哪需要什么相亲相爱呀,——当然,男文人与女文人之间除外——需要的就是一种强烈的孤独和寂寞,或者是唇枪舌剑的争吵。在孤独中完成自己的个性创作,在争吵中坚持自己的独特风格。 古眼认为: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这就是文人相轻的实质。 仅此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