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香沙河粉,难忘妈妈温馨味道
下雨了、下雨了,滴滴答答的响声就像一曲美妙的交响乐敲打着窗台,洒落在屋檐,跳动在树梢,舞动着秋的翅膀,滋润大地,唤醒了儿时记忆。
期盼下雨,是儿时的梦想,特别是豪雨那种。每当大雨滂沱,这雨声就像飘飘仙乐,滋生吃的念想。因为下雨,妈妈不用出工,因为下雨,妈妈就会趁着空闲,变着法子做好吃的犒劳馋嘴的我们。
刚懂事的记忆,下雨了,圩镇上的居民总有个习惯,就是蒸河粉。因为妈妈家里没有蒸河粉工具,只能搭档邻居家。
沙河粉的做法其实很简单:将大米洗干净,泡软,再用石磨磨出洁白如牛奶般的粉浆,加水调整黏稠度,然后一勺勺舀上蒸笼一层一层蒸,稍摊凉后,就可以掀起一片片透着奶白色泽的沙河粉折叠后再切成条状、或卷成肠粉,淋上煎香的蒜子油,或炒成焦黄色再撒把葱花,那透着阵阵大米清香,长条软滑、软滑的沙河粉,感觉就是人间美食了。
那时花花虽小,但是妈妈的好帮手。每逢蒸河粉,会帮着推推磨,或往灶里加把柴禾。看着妈妈忙碌不停、挥汗如雨的身影,看着妈妈被柴火烤得通红的脸庞,感觉妈妈真的了不起;看着稠稠的米浆像耍魔术般在热气腾腾的雾气中变成洁白如哈达的河粉,口水已猛吞了好几回。
未等妈妈切好河粉,煎香蒜子油,团团围着灶台转的弟妹们眼里已写满期盼。单等蒜子油煎好,小弟妹来不及细细拌匀,已把长条、爽滑的河粉送进口中。随着嗖、嗖、嗖的狼吞豪吃声,碗中早已见底,剩下的点滴香油还用小舌头舔干净呢。
穷人的日子,自有穷人乐。无需美味佳肴,无需锦衣肉食,简简单单的沙河粉,清清淡淡的粥饭,萝卜青菜,吃出美味,吃出快乐、吃出幸福温馨感觉。
随着改革开放,随着人们生活的日益改善,盼下雨,家家户户动手蒸河粉的场面早已成为历史。沙河粉,不再是稀罕食物,人们一大早起床,不必忙着做早餐,想吃就到专门小食店,花上二三元钱,就可品尝一碟美味河粉、一碗白粥,重拾儿时记忆。你如果怕在小食店吃到地沟油,那就到菜市场卖河粉档口,要多少买多少回家,然后自己动手煎蒜子油,一碟美味DIY捞河粉就完成了。
现在沙河粉的吃法,还被商家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茶楼里,河粉既可包上绿豆芽、蘑菇丝、芹菜丝等素料,还可包上鲜虾仁、红烧肉等荤材;拌上牛腩就是牛腩汤粉,加上猪杂就是猪杂汤粉,不同人群的口味都可以得到极大满足。
女儿每每从广州回家休假,也会念念不忘的嚷嚷着让爸爸带她去吃河粉。我想,女儿吃的不仅仅是河粉美味,还有对家乡的那份浓浓、深深眷恋。
捡拾记忆,馨香犹在,味道难忘。清香河粉,蒸出来的美味日子,浓香蒜子油,拌出来的饮食文化,永远定格在那段物资匮乏的清贫岁月里。妈妈那蒸河粉辛劳身影,也已在女儿心底温暖留存、深深扎根。
沙河粉,一道民间美食,拌上妈妈味道,烙进岁月缝隙,存进温馨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