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借清晨的微光磨刀 发现刀背越来越薄 刀锋仍就很钝 太阳一闪 大街上的人群 是巨大的橱窗里的树林 寂静轰鸣 我看见唱头正沿着 一棵树椿的年轮 滑向中心 我想像着作者在写这首诗那一天的清晨,他的心情是轻松的、惬意的,天气可能也非常好。至少从那一缕微光预示了当时空气中积极的气氛。仅这似很不经意的微光,它点燃了作者的思想之烛,希望之火。于是,他开始思考,开始磨刀。"磨刀"一词很容易使我们想起"磨刀不误砍柴功"这句俗语的。当然作者肯定是不屑于上山砍柴,他想要砍伐高大的精神之树,以期建造中华民族这间巨大的精神之厦。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作者的着眼点并不是某一个人,而是群体性意义的,或者如鲁迅先生所概括的国民性特征。从后面的语境看来,它更接近后者。"发现刀背越来越薄,刀锋仍就很钝"这是显示作者劳动积极性、精神体操的第一次退潮,也是群体性意义的矮化所致,个人的努力显得无足轻重。同时,他仿佛也看不到可以砍伐的精神之树,找到可以让他到达彼岸世界的诺亚方舟。他还在"磨刀",虽然手还在动,但已经力不从心。他抬起头,看到"太阳一闪",仿佛他找到了原因。"太阳一闪",然后是"大街上的人群成了巨大橱窗里的树林。""太阳一闪"好似伟人的一挥手牧人的一声吆喝,这才是故事的主角。人群也好,树林也好都只是背景、道具而已。所以说是"橱窗里的"。作者对此现象是充斥着批判意识的.巧妙的是作者的思维来了次非常大的逆转,他原是在"橱窗里的"此时却好像身处橱窗外,树林人群是在橱窗外的,此时却走进了橱窗里.这反映了诗人特有的思维方向. "寂静轰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思。但作者头脑非常冷静,他站在窗口还在不断地思考。这我们可以从下面的诗句体会到:"我看见唱头,正沿着一棵椿树的年轮,滑向中心。"作者这是在找"树林"成了背景的原因。作者是在解读历史,重点是当代史。他企图把自己看得到的历史悲剧谱成一支有巨大影响的人的悲歌民族的悲歌。寂静轰鸣,这是怎样的一种心灵的磔刑。看似平静却浪涛暗涌。至此,作者在诗中开始时的那种恬适之情已经荡然无存,而且读者也跟作者一样,思绪随着滑向中心的寂静的"唱头",一起淹没在历史的悲怆和若为一契的大写意之中。这是非常痛苦的体验! 北岛此诗写作于1990年,都说北岛是活在十年动乱中的。从那十年入手,我们可以找到他的诗,他的思想的脉络和气息。诗评家这么批评他自然有一定他们的道理。就从此诗来说,我觉得那话说得也对。但我们如果反思一下,在作者写作此诗的1990年前后我国经济改革的风云,我们有没有笼罩上了文革的影子,那时起就从一种极端走向了另一种极端,政治制度滞后的结果就是道德的崩溃、环境的恶化、资源的破坏等等。早几天,我在看《天下粮仓》这部电视剧的时候,剧中主人公说我们有些人以"果蔬代粮三年奔小康"的粮食政策其实当年"亩产上万斤"当代版。这样的思考,这样的话语确实是令我们担忧和不得不直面的问题。如此,作者所揭示的意义就不仅仅是局限在那十年里了。 此诗在艺术上的成功非常突出,作者非常巧妙地把主观语义和客观物象结合起来,由此突破了线性语言的局限给人以整体的意象,形成了一种全方位的思维,在多层次蒙太奇式的镜头推进中,不着痕迹地把自己想要说的话用多个声部喊了出来,同时又能留给读者非常大的想像空间。都说北岛是思想家,是诗歌界的精神领袖,其实他在诗艺上的高度的创造力也是许多现在的诗人还远远没有超越的。 短短的几句诗,看似简短,其实却有着丰富而深刻含义的.对此诗我个人的阅读感受是这样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