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05.02) 下一主题:用诗词婉约心灵的女人
阅读淮北  (傅老师文章)
[楼主] 作者:菜九段  发表时间:2010/05/06 10:40
点击:307次

阅读淮北  (傅老师文章)

 


  •   阅读淮北
      淮北师范大学教授 傅瑛
      我一直不知道该怎样表达我对淮北的感情。我不是淮北人,可是,我爱她。人这种东西就是奇怪,要说起一个"爱"来,可以爱得完全不需要理由。有一次坐火车,一路上跟身边的人聊得很投缘,可是,当她突然问我:"你这么一个有品位的人,怎么能在淮北那个鬼地方生活下去?"我立马跟她翻脸。另一次是在上海进修,所在学校的老师很是关怀地问我:"你从淮北来,那里条件艰苦,有什么困难你尽管提。"我一听心里就别扭,不为别的,就因为我不能容忍别人用如此轻蔑的眼光看待淮北。几年前,毕业多年的同学欢聚一堂,也有好朋友挽着我的手悄悄儿地问:"真想不明白,你怎么一猛子扎到淮北就不出来了?淮北有什么好?"
      是啊,淮北有什么好?我也说不清。论繁华,自然难比北京、上海,论美丽,绝对超不过苏州、杭州,可是,我还是莫名其妙地热爱淮北。每一次从合肥回到淮北,不,只要汽车踏上淮河以北的道路,我的感觉就不一样:一种莽莽苍苍的浩然之气渐渐从心底升腾而起,眼看着"君王"、"符离"、"古城"这样一个个饱含历史底蕴的地名从眼前掠过,我就会有一种抑制不住的冲动:眼前每一个郁郁葱葱的村庄,似乎都深藏着不肯轻易言说的历史的机缘;路边的每一条河流,仿佛都流淌着千年积聚的文化精华;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分明都饱含难以名状的天地灵气。它们都在等待我们的探寻,等待着我们找出那深埋多年的历史奥秘。
      不了解淮北的人都说淮北是一座因煤而兴的皖北新城,言外之意也就是,离开黑漆漆的煤炭,淮北再也没有什么了。初到淮北的日子,我也这么想。那时候,下了课常常揣着两只手,百无聊赖地在淮北仅有的两条大马路上闲逛,怎么也想不明白这么一座建立不过十几年的小城市,为什么要将二马路命名为"古城路"?古城何在?该不是想要历史想出了魔怔?直到现在,我还能想象出自己当时送给淮北的那撇着嘴的浅薄嗤笑。可淮北是宽容的,宽容得就像我的母亲,默默无言间,她拥抱着我,拥抱着我的一家。巍巍相山,就像母亲的胸膛,也许并不宽厚,但它实实在在是我们的依靠;潺潺濉河,有如母亲的乳汁,也许算不得名贵,可那历经千年的河水,还是无怨无悔地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华夏儿女。
      好像是一个秋天的傍晚,我正坐在沙发上给女儿织毛衣,下班的丈夫将一本小册子悄悄放在我的怀中。我漫不经心地用一根毛衣针挑开一页,没想到只这一挑,我就立刻被它抓住了,再也挣脱不开--天哪,真没想到,原来看着挺不起眼儿的淮北,竟然拥有如此悠久的历史,竟然走出过如此众多的华夏名人!人常说"大美无言",我觉得自己在那一刻突然懂得,饱满也是无言的,心中装着千丘万壑的大山,总是静静地矗立,不须炫耀,不用夸饰,默默地任人评说,拥有本身就是事实,无须别人承认的事实,淮北,不就是黄淮大地上这样一座素朴而深沉的、默默无言的城市么?
      那本小书,是黄汝鉴老先生的《相城初探》。
      随着黄老先生的指点,我小心翼翼地走进淮北历史深处。渐渐地,开始了自己的摸索。于是,古老的相城一点一点地向我撩起她神秘的面纱,让我看到一个曾经鼎盛一时,曾经美若天仙,又曾经经历了生活残酷的折磨,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渐渐老去的城池。
      相传公元前21世纪,商王朝的创立者商汤的十一世祖相土向东部开拓疆土,建城于相山南麓,相山、相城由此得名,这就是最早的淮北城池了。这年代古老得令我感到自己的想象力都有了问题,因为我实在想象不出当时的相土是怎样来到脚下这片土地,也想象不出这片土地是以什么模样、什么姿态迎接这位远来的贵人。至于人们经常提到的《诗经》里面"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的描述,也使我感到有些茫然。--我喜欢实实在在的记载,要么用文字,要么用祖先埋藏在地下的种种物事。
      这其实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没多久,我就在《春秋左传注疏》里找到如下记载:鲁桓公十五年(公元前697年)冬十一月,鲁公与宋公、卫侯、陈侯会盟于袤,共商攻打郑国,未克而返。当年的"袲",就是与今天的相山近在咫尺的渠沟镇,《春秋释例》明明白白注出:"袲,沛国相县西南,有侈亭庄。"不知道这是不是淮北历史有明确纪年的开始,但从此而后,只要从渠沟走过,我就忍不住会放慢脚步,将这个镇子多打量几眼:想一想,两千七百年前的某一天,这里已经聚集四国诸侯,旌旗翻动,鼓乐齐鸣,该是何等壮观的景象!据说一直到明清时期,渠沟还有土城,有东西南北四门,城门上有谯楼,城内有十字大街,城外四周有护城壕,城内外有七十二座庙、七十二座井,人烟之繁盛足可想见。
      当然,那还是相城的外围。行进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我终于明白"古城路"的命名,是没有一点夸饰的事实。早在两千六百年前那个遥远的时代,相城已经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宋共公为避水患,经睢阳迁都于相。作为都城,当时的"相"绝对不容小视。若干年后被人视为荒蛮之地的淮北,当年肯定是个风景幽雅的去处,至今存留在相山上的一条条沟壑,还有那沟壑底部大大小小、隐隐约约能辨认出流水冲刷痕迹的石块证明,清清河水在千百年前是怎样唱着歌,从山脚下欢快地流过。于是,春来榴花似火,秋至满目丹林,景色的精妙怕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言说的,否则宋共公也不会迁都于此。正是在这座山清水秀的临时都城,共公迎娶了鲁成公的妹妹伯姬。我不是学历史的,一下子弄不清伯姬的年龄,不过据《左传》记载,鲁成公幼年执政,成公九年,出嫁的伯姬最多不过十五、六岁。跟随黄汝鉴老先生的指点,站在昔日的黄堂、今天的淮北二中门前,看着欢天喜地进进出出的妙龄学子,我想象着当年伯姬"归宋"的壮观场面。如林的仪仗、庞大的车队翻山越岭而来,陪嫁的卫女、晋女、齐女接踵而至,夹道欢迎的相城百姓挤满东北方向的大路边。如愿以偿的宋共公肯定是志满意得,有了鲁伯姬就有了强大的鲁国作后盾,有了与宿敌楚国抗衡的重要依凭,岂不是一件大大的好事?至于伯姬漂亮与否,温柔与否,实在并不重要,此时的共公已经不年轻了,他看重的只是能否重振祖宗基业。
      花季的共姬是否也曾在我们今日留连忘返的地方绽开过微笑?我不知道,不过即便有过,也肯定十分短暂,因为她过门不足七年,共公就辞别人世。宋共公死了,鲁成公长大了,共姬作为**工具的使命已经基本结束。据《括地志》载:"共公自睢阳徙相子城,又还睢阳",那末,共公去世后,相城肯定已经不是宋都了。然而共姬仍然执着地生活在这片山水之间。最后,孤独而又寂寞的共姬终于迎来那一场被诸多历史典籍记载的大火,--无情的大火大口大口吞噬宋宫的时候,黄堂之上显然没有挣扎,也没有躲避。当宫人焦急地呼唤共姬避火的时候,即将摆脱生之苦闷的共姬正在快乐地为自己的解放寻找理由:"妇人之义,傅母不在,宵不下堂",傅至矣,众人又呼,共姬大声回答:"妇人之义,保姆不在,宵不下堂",她终于如愿以偿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共姬去世以后,葬于王姬山南坡,也就是今天电厂山坡下。八十年代中期,我和丈夫曾经专门跑去寻找,可惜没有找到,后来经人指点,才知道此墓覆土成阜,俨如岗峦,墓地周长324米,坡高60米,占地面积10余亩,若干年前曾发现"周宋共姬之神道"和"宋共姬墓"碑,只是这碑立于何年何代,还没有来得及考证,就在"文化大革命"初期被砸坏了。不过,共姬的传说却砸不坏。她的故事被男人们写进《左传》、《列女传》,一个不幸的女人死后成为一代代女性的贞烈楷模,真不知道九泉之下的共姬如若有知,会哭还是会笑?
      许多历史的真实情状都已无法想象,所幸的是祖先还给我们留下了事实。今日的相山一片繁华,城区面积以飞一般的速度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同时扩展。我并没有特别仔细地调查什么,可是,建设工地发现古墓、发现古城墙、发现古代下水道的的消息还是纷纷传来。据说人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能看见古相城残存的城墙,而且曾有楚国货币、战国铜短剑、铜碳等文物出土。这些年代久远的古代物件默默地将自己的身躯展现在后人面前,无言地诉说了一个古老城市的沿革:她曾经是春秋宋土、战国楚地、秦之泗水郡治、汉代沛国治所。魏晋以前,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她都是华夏大地上一处重镇。
      当然,淮北所拥有的不仅仅是相山。
      从相山向北,杜集区石台镇有个"学田地"村。说起"学田地",就不能不提到孔子的高足颛孙师--颛孙子张。透过《论语》简短的述说,我们可以看到子张是一个有些鲁莽的人。他大概不太注重礼仪,说话随便,连头上的帽子也往往戴不端正,又好勇尚武。这些都不符合孔子"仁"的要求,但他在孔门弟子中仍然是比较知名的一位,与子游、子夏齐名。子张的后代自汉代起就世袭了博士官衔,他家种的三百亩地享有不纳皇粮的特权,供子孙读书之用,故称之为"学田地",于是,淮北大地上也就有了一个"学田地"村。自汉代以来,颛孙子张的地位随着老师一起不断提高,北齐天保二年封为萧伯,存奉祀;北周武帝改封为陈伯;宋真宗追封他为宛丘侯,赐墓地、祭田;清雍正时,子张又被加封为陈国公,配享孔庙,位列孔子之左,西位东向,塑像头戴九毓冕,身穿九章服,颇为神气。这是子张所受到的最高敕封。我走过不少地方的孔庙,都看到了我们这位熟悉的乡亲,有的时候,真希望他能开口说一句话,听一听有没有今天淮北人的乡音?
      此外,淮北还有孔子的另一高徒闵损,也就是闵子骞。读过鲁迅的《朝花夕拾》,我一直不能接受二十四孝的故事,但闵子骞的故事应当是一个例外。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骞少时为后母虐待,冬天,后母以芦花衣损,以棉絮衣已所生二子。子骞寒冷不禁,父不知情,反斥之为惰,笞之,见衣绽处芦花飞出,复查后母之子衣皆厚絮,愧忿之极,欲出后母。子骞跪求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父觉有理,遂罢。后母为此感悟,深悔往事所非,后待诸子如一。孔子对子骞这一行为赞赏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后人根据这一历史故事,改编了一出戏叫"鞭打芦花",而淮北濉河之滨,也因此有了一个地名特长的村子,这就是"鞭打芦花车牛返"。当然,作为孔子的学生,闵子骞的德行不仅仅在一个"孝"字。我更喜欢《论语雍也》中关于他的一段记载: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显然,闵损先生没有一点儿当官的愿望,不仅没有,甚至把当官看成一件极可怕的事,所以,他才会对来者说, "如果再派人来找我,我一定逃到汶水北岸去了"。说不清为什么,那时候身处大淮北这片土地上的名士似乎都更热衷于迢迢水旁山间自由自在的生活。仔细看看,《吕氏春秋》记载了尧曾在沛泽之中拜见许由,并以帝位让许由,许由于是逃向"颖川之阳",而"沛泽"传说就是汉高祖斩白蛇之处,据今天的相山不过百里之遥。再者,《列仙传》等书记载了和孔子同时的老莱子,曾躬耕于蒙山之阳,楚王召他做官,他谢绝了楚王的好意,夫妻双双隐居。而"蒙山之阳",应当就是我们抬腿就到的山东地界吧?此外,还有蒙城走出的庄周,也曾谢绝楚庄王"许以为相"的邀请,这些一向被人们称为"高蹈风尘外"的名士,今天固然分属于不同的省份,不同的城市,可如果放到汉代,他们都是下辖三十七个县的"沛国"的子民,这真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当然,提起淮北的古人、古地,临涣镇是不能不去看看的。从今日相城之西穿过隧道,沿着濉河直直地向南,就是去临涣的路。我喜欢临涣,而且相信所有的人都会喜欢这个至今仍然充满活力的淮北古镇。现在的人们去临涣,一是要看文昌宫,--淮海战役总前指所在地,这永远是临涣人的骄傲;二就是要去品临涣棒棒茶。说起来临涣的茶也真是奇特,明明地处不产茶的皖北,大街小巷却满是茶馆,满是喝茶的人,满是与茶相关的文化。那茶其实是茶梗,只是用临涣独有的泉水泡了,味道就不一样:暗红暗红的颜色,喝到肚里,春生津、夏消暑、秋提神、冬生暖。有人说,研究临涣的茶文化,应当从棒棒茶的"棒棒"说起,我却一直认为,那茶能有如此功效,最重要的未必在茶,而是在水。临涣的棒棒茶不过几百年的历史,临涣镇的年龄,却长达四千余年,就是把没有文字记载的新石器时代除却在外,春秋"铚城"已经名传遐迩。不说别的,单是她家门口的城墙就够牛的,别看那城墙如今不算高,不是很引人注目,可它的份量却实在是重,那是我国延续时代较长、跨越朝代较多、没有发生过大的变迁的古城垣,也是安徽省目前唯一保存完好、规模最大的先秦古遗址。站在那块"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面前,"临涣"两个字显得格外凝重。想一想,如此悠久的历史,足以使此镇之水在地下积聚起千年能量,并因此而分外甘冽醇厚。这样的水,不要说泡茶,单是那么轻轻地抿一口,怕也要汲取不少历史精华。古来有言:"濉涣文章地,两岸多奇才"。从临涣走出来的华夏名人,成群结队。春秋时期,秦穆公的使者就曾千里迢迢,在这里找到蹇叔,我不知道蹇叔和他的两个儿子西乞术、白乙丙离别铚城的时候有没有伤感,只知道他们从此一路奔向西北,帮助秦国成就了霸业。
      此外,跟在蹇叔身后走出的临涣名人还有嵇康、嵇绍、嵇含、戴逵、戴勃、戴颙、武亢、武祯、桓伊、徐防......,这是一长串名字,每一个提起来都是光彩四射。只是让我一直大惑不解的是,淮北的名人(自然包括临涣),似乎艺术人才特多,从古至今,没有大的改变,也许,这就叫"地气",或者说得高雅一些,就是"山岳秀气所钟灵也"。
      比如嵇康。提起嵇康,人们立刻就能想到《广陵散》。说不准嵇康当年是不是光着膀子在临涣街头打过铁,可临涣的水土养育了这位"竹林七贤"的领军人物确是不争的事实。这位被司马氏杀害、死时方四十岁的倔强男儿,临刑前竟有三千太学生为其求情。那浩浩然的场面,那悲声动地的哀哭,该是对一代才子最真诚的赞美。夕阳西下,死神临近,嵇康从容地索琴弹奏了《广陵散》,缭绕于天际的乐声含着千古悲怆,至今回响在我们耳边。
      临涣历史上长于音律的还有桓伊。这是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历史人物。比如,谈起"淝水之战",人们第一个想起来的就是谢玄,其实桓伊才是当时的淮南太守。再比如,凡是对中国古典音乐稍稍知道一点儿的人都喜欢《梅花三弄》,可就是常常想不起这支令人陶醉的古曲与淮北、与临涣有什么关系。可《晋书》上明明白白地记载:"(桓伊)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他最擅长的是吹笛,据说他使用的竹笛,就是东汉著名作家兼音乐家蔡邕亲手制作的"柯亭笛"。伏滔《长笛赋序》有:"余同僚桓子野有故长笛名柯亭",可引为证。据《世说新语》记载,王徽之进京时,泊舟于清溪侧,正值桓伊从岸上经过,二人素不相识,恰好船中有人认出他就是野王,王徽之立即请人对桓伊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此时桓伊已是有地位的显贵人物,但仍然十分豁达大度,即刻下车,蹲在胡床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关于桓伊与《梅花三弄》,唐代诗人杜牧《润州》诗中有"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宋代苏轼有词"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春梦",而明代朱权《神奇秘谱》中则辑有《梅花三弄》琴曲,曲前小序云:"桓伊出笛作《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
      同样精通乐理的还有戴逵--戴安道。《晋书隐逸传》载有戴逵"碎琴不为王门伶"的故事,说的是武陵王司马晞听说戴逵擅鼓琴,一次,请他到王府演奏,戴逵素来厌恶司马晞的为人,不愿前往,司马晞就派了戴逵的一个朋友再次请他,并附上厚礼,戴逵深觉受侮,取出心爱的琴,当着朋友的面摔得粉碎,并大声说道:"我戴安道非王门艺人,休得再来纠缠。"朋友当下震住,面带惭色,带着礼品灰溜溜地走了。其实,戴逵不仅善鼓琴,而且善铸佛像、擅长雕刻,唐代张彦远认为汉魏以来的佛像,皆由于"形制古朴,未足瞻敬",直到戴逵出现,才有进一步的发展,开启了后来曹仲达、张僧繇的造像人物的画风。
      话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我必须还得回到相城,千万不能遗忘那里走出的另一位大音乐家,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桓谭。《后汉书桓谭传》说:"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也。父成帝时为太乐令。谭以父任为郎,因好音律,善鼓琴。博学多通,遍习《五经》,皆诂训大义,不为章句。能文章,尤好古学,数从刘歆、杨雄辩析疑异。性嗜倡乐,简易不修威仪,而憙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抵。"这段话让我们看到桓谭的经学成就,也让我们看到他的作风--喜欢向"俗儒"挑战,"简易不修威仪",此外,也知道他的父亲在汉成帝时为太乐令,--那正是赵飞燕姐妹日日宫中歌舞的日子。桓谭自幼通音律,擅弹琴,对音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刘秀即位后,广纳贤才,当时的大司空宋弘举荐了桓谭,桓谭面见光武帝时弹奏的竟然不是"雅乐",而是几支民间琴曲,光武帝也居然龙心大悦,让他做了掌乐大夫。但是,因为桓谭"颇离雅操而更为新弄",最终还是遭到了当时保守势力的攻击,被扣上"非圣无法"的罪名,罢官流放,死于途中。史籍记载桓谭著有《新论》一书,其中的《琴道篇》是琴学专著,可惜原书已经失传,我们再也无法见到。明崇祯年间,一位热心乡土文化整理与传播的书生任文石在今天的火车站南广场立了一块碑,上题"桓君山藏书处"。据说,那里就是一千九百多年前桓谭起居讲学的地方。
      文行至此,已经是深夜了。我突然感到有些无奈:淮北,你的名人,你的历史,我要怎样写才能写出千万分之一?恍惚之间,我觉得面前有一支长长的队列,里面站着刘姓、丁姓、陈姓、薛姓、徐姓......许许多多淮北姓氏中走出的为中国历史所不能忘却名家。他们中间,有著有《五经论》,矜严守法、谨俭守节、好学知书的东汉第一代沛王刘辅;有以正直、敢谏名传后世的西汉御史大夫薛广德;有有以智略安边,匈奴不敢入界,但自己到死都"家无担石"的东汉廉吏范迁;有号称"一门三尚书"、"三代法学家",硬骨铮铮的陈咸和他的子孙;有"少有才姿,博学洽问"、却因为是曹植的好友,被曹丕无端陷害而死的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文学家、**家丁仪、丁廙兄弟;有同一时期单马赴合肥建立州治,引来数万流民归顺的扬州刺史刘馥;有"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裤衣",日日醉酒,无视传统"礼法"的竹林七贤之一刘伶;有南朝学者、"姿状纤小,儒学冠于当时,京师士子贵游莫不下席受业"的"贞简先生"刘瓛;有时人呼为"汉圣"的隋代经学家、音韵学家刘瑧......
      时至隋唐,相城已经不再繁华。历经春秋、战国,又在东西两汉辉煌至极千年的古城,在曹丕废汉自立为帝之时,随着规模浩大的"沛国"的消亡,历史地位不再那么重要。走过刀光血影不断、世家大族纷纷南迁的战争岁月,经历了一次又一次与黄河水、黄河泥沙的搏斗,古老的相城终于在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废为相城乡,并入符离县,此后,相城无县以上建置。然而,此时相城西南方向,一条人工开凿的运河通济渠送来的滚滚清波,使得淮北大地上又一个新的城镇因此振兴,那就是柳孜。通济渠沟连了黄河与淮河,贯通了西安和扬州,作为中华帝国最鼎盛时期的交通大动脉,它"枢纽天下、临制四海,舳舻相会、赡给公私",历经隋、唐、五代、宋、辽、西夏、金、元八个朝代,通航七百余年,就像一条跳动的血管,继续为淮北大地输送营养。
      记得老一辈来淮北创业的矿务局职工对我说过,上一世纪50年代末,他们住在今天淮海路西头的某一个地方,早上起来,胶鞋里居然能跳出大大小小一群蛤蟆!这大概就是复兴前的相山。而今,看着淮海路、古城路、孟山路、惠黎路......数不清的马路上灿如群星的灯火,潮水一样来来往往上班、购物、散步的人流,眺望这座美丽城市里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走进一座座流光溢彩的商场、酒家、宾馆、洗浴中心,看着那些忘情地在城市广场上欢唱着、舞蹈着的淮北人,一种沧海桑田之感油然而生。
      我陶醉了,为淮北的历史,更为淮北的今天。
      己丑秋九月,写于相山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dream0412/msgview-10368-228397.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05.02) 下一主题:用诗词婉约心灵的女人
 [2楼]  作者:梦里思雨  发表时间: 2010/05/06 16:05 

由衷的喜爱一个地方~
是没有任何理由的。
因为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不由自主的情感。
那也是一种缘分哈O(∩_∩)O~

※※※※※※
常在月光下独踯 喜欢在窗前听雨 思念如柔柔月光 思念是绵绵细雨 静静地想你.....
 [3楼]  作者:绿筱媚清涟  发表时间: 2010/05/09 20:59 

历经桑田
淮北的今天会更美好。
对于淮北之名并不陌生,离彭城挺近的,只是没去过。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11614394187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