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清涟小说《无家可回》
通常说来,心灵的家园有两处,世俗的家园和精神的家园,前者是我们的来处,后者是我们要去的地方。世俗的家园有具体的物质形态和血脉根系,因此它是我们存放身体和情感的寓所,在这里我们获得温暖和身份认同,这种最基本的归宿感,使我们牢牢的扎根于大地而不至滑向虚无。至于精神家园,则属形而上的一种形态,是对灵魂深度或生命可能性的一种追寻和探索,与信念和信仰有关。
小说《无家可回》开篇就以毫不掩饰的笔触表明,该文要把女儿与母亲之间的那种压抑得掩藏不住的情感,呈于裸露、苦涩而又半暗半明的砧板上,所以作者果敢地选择了第一人这种叙述角度,正是"我"这种叙述角度,使作者在剖析灵魂深处的痛苦绝望时,是那样的得心应手,笔锋所到之处,皆是最感性及最刺痛的地方;这是在嵌入人性深处的刀片上缓慢的行走,细腻逼人,已经不能再细下去了,否则,很可能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就是在这最细的地方,作者对语感的把握,以及对事物的描摹,拿捏得恰到好处,给人留下深刻和精准的强烈印象。
该小说并无曲折的情节,笔力全都用在了心理分析上,情节淡淡的,但细节却像浮雕一样,凹凸有致地呈现出来,女性作者特有的敏锐,在这里显示出了杀伤力。所以,好的小说并非要有曲折的情节,关键是要触及到人性深处。小说从孤独和冷寂开始,回家之前的那一段心理独白,让人黯然失色,所以对回家产生了一种张力和向往,但回家后的两次聚餐却都是情感被肢解的过程,最后又黯然而去。整篇小说呈现出阴冷的灰调子,毫无生气和温暖可言,可见这个世俗的家园,在作者的潜意识深处,烙下了多么痛楚的阴影。这不是小布尔乔亚式的伤感,而是失乐园的痛苦,悲凉、凄迷和绝望,在结尾处让人寒凉透骨。
这里顺便纠正一下在第二章节时我的跟贴,我谈到了后现代主义的碎片写作,读完小说后,才发现该小说是一篇结构完整的现实主义小说;从回家开始到离家而去,小说有一个封闭的结构,不是后现代主义的无结构无中心的开放式的文本。另外,小说带有一定的自传色彩,背景深处,作者的孤傲、脆弱和敏感让人心痛,不过这不重要,因为小说写得很棒,换句话说,美,在这里显示出了作者灵魂深处的韧性和倔强,这一缕光芒足以温暖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