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风花雪月下其实隐藏着一个心思深厚,顽强个性的女人的隐私生活,决非缠缠绵绵,易感易伤。 申申面包房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思维和生活定式,申申面包房就是陈丹燕的定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写作方式,陈丹燕是细节化写作,申申面包房就是她的细节。 她喜欢在这个面包房旁边的咖啡馆一边发呆一边写作,采访别人和接受别人的采访。《上海的红颜遗事》一本书的采访几乎都是在这个咖啡店靠窗的那个位子完成的。"那里的服务生都认得我,如果我比对方迟到一会儿的话,他们通常会把客人领到我经常坐的那个位置,然后告诉对方,她说好来一定会来的。"陈丹燕说。 她也经常潜意识地把这个面包房,作为让那些企图了解上海的"乡下人"的启蒙。比如,她会约你在那里见第一次面。比如,她会把那里作为你的"上海游"的第一站。 申申面包房位于上海市淮海中路和复兴中路的交界,是上海在殖民时代法租界最重要、最美丽的两条马路。每天早晨这里会出炉上海最正宗的法式小羊角面包,柔软而微甜,据说配方和制作方法都是三十年代法国人传下来的。 在它附近弄堂深处,像碎玻璃一样零星散落着上海那些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老洋房,法国式的,西班牙式的。 陈丹燕说,她就是在这样的街道上长大的。就是这些街道让她在世界各地旅游的时候,深深地想念上海。 很可惜,我和陈丹燕本来也是约好在这家店见面,没想到正在我兴冲冲地乘车前往的时候,她打来电话告知,因为最近不住在城里,很久没有光顾那里,昨晚打车经过,才发现它已经拆了...... 曾经在我们的眼里是那样天长地久的城市记忆在以我们不可预见的速度消失着。那时我想,陈丹燕和她的《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红颜遗事》和《上海色拉》对上海的意义绝对不仅仅是怀旧。 她的上海 "我写的上海,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上海。那时的上海像欧洲,而现在的上海更像美国。"陈丹燕目睹了整栋整栋的老房子被定向爆破的炸药,在凌晨时分夷为平地,然后像极纽约曼哈顿的玻璃幕墙装饰的摩天大楼,一座座在视线中出现。于是,徐志摩的故居让位给了高架桥,一座只卖国外高档名牌的商厦让陪伴了陈丹燕30年的书店消失。 "在上世纪20年代规划好的窄小街道上,浩浩荡荡的人与车轰轰烈烈地奔向各自的前方,这就是今天的上海。" "为什么写上海?是因为熟悉还是爱,或者是其他?" "我是用了自己前30年的岁月在这个城市里生活,然后把30岁之后的很大一部分时间都用来对它的探索。"每次被问到这个问题,陈丹燕都会这样回答。 "我其实不是上海人,在我的青少年可以说对上海是比较抵触的,觉得这个城市没有英雄,也没有英雄的梦想,全是小市民的生活,老没劲的。" 三十岁后,确切地说是33岁,陈丹燕开始每到夏天就会揣着自己码字赚来的版税,拎着绿色的旅行包,一个人在世界上云游。 "一个人离开了他的家乡,到没有相干的外国去,然后就会像站在镜子前,从陌生的城市里开始认识自己的家乡。"陈丹燕说,"我就是这样一个人。我小时候穿着北方的红皮靴来到上海,在上海成长,可是并不了解上海,也不喜欢了解它,我把自己当成这里的过路人。我父亲是广西人,我在北京出生,我想早晚要回到自己的故乡去。可是,确切地说,我并不知道故乡是什么,在哪里。" 是一次又一次的国外旅游,让她找到了上海。 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市的老式公寓电梯里,她嗅到了上海老式公寓同样的气味;在那个城市上空弥漫的无边无际的忧郁中,她沉浸到了对上海的无穷无尽的怀旧中。 漫步在梧桐遮荫的巴黎圣日尔曼大道,她仿佛一下子从欧洲跨到了上海的茂名路淮海路上,因为都有淡黄色的灯光和黑色的梧桐树影;而香榭丽舍大街的夜生活仿佛就是在外滩的某一家歌舞厅;巴黎小咖啡馆的凡俗、自在和随意,更是让她想到了上海咖啡馆的惬意。 而在纽约的街头,她发现那里的人怎么与上海人那么相像。所有的人都是在没有危及自己的情况下,保持沉默,而当一旦有人破坏了这里的秩序,连小孩子都会恼怒。"这两个城市都会让外乡人觉得不被关注和冷漠,于是谁也不会太把它当成自己的故乡,也就不那么在意它。在这两个城市每一个人都可以没有自己的过去,而只有未来,没有老底地可以活一次。" 从欧洲回来后,陈丹燕开始看上海的书,看上海的房子。她不是上海人,在上海也没有亲戚,但是却被上海熏陶和滋养,她一直想搞明白这个问题。 "我写的不是上海的正史,而是上海的野史。包括它的风花雪月,它的金枝玉叶、它的红颜遗事。" 上海女人 "为什么写戴西和姚姚,因为上海的女人是这个城市的魂吗?" "只是因为和她们有这个机缘。"陈丹燕的理由很简单。 戴西(郭婉莹)是陈丹燕《上海的金枝玉叶》的主人公,陈丹燕对她的一生有着最深刻的理解。她是老上海著名的永安公司郭氏家族的四小姐,曾经锦衣玉食,应有尽有。时代变迁,所有的荣华富贵随风而逝。她经历了丧偶、劳改、一贫如洗--但是三十多年的磨难并没有使她心怀怨恨,她依然美丽、优雅、乐观,始终保持着自尊和骄傲。 这就是陈丹燕让我们认识的上海人,以我们过去对上海的理解,会觉得不可想像。戴西这样的女性似乎更像北方人,但她恰恰就是一个上海人。 "富裕的明亮的生活,才是一个人纯净坚韧品质的最好营养。"这种对人的评价是在陈丹燕之前不曾有人说过的。也许就是没有人说过的这些话,正是上海人屡遭北方人损扁、攻击和嘲笑而没有趴下的最恰当的解释,就是对人生报以一种优雅的、以不变应万变的、具有美学意义的人生态度。 戴西教给陈丹燕,就是有一天没有烤箱,也要学会用铁丝烤出一样脆的面包片。要对生活有一颗芬芳的内心。 "至于姚姚,我一直就想写一个普通人。姚姚就是这样一个人,她生活的那个年代,而她选择的生活方式就像在沙上建房子,一个怕在那个年代被别人落下,被别人孤立,被别人抛弃的认真的人。" 姚姚是上海电影明星上官云珠的女儿,1944年生于乱世,1975死于非命。写作《上海的红颜遗事》是陈丹燕最艰苦的一次写作,对于很多接受她采访的人,姚姚都是和他们生活中最痛苦的岁月联系在一起。写完这本书,陈丹燕的身心都极度疲劳,也是看电视有一点儿稍微感动的情节,就泪流满面。"写完这本书,姚姚也活在了我的心里,在我的心里凄惶倔强地活着。她让我牢牢记住了那个年代。" 早婚的才女和妈妈精灵 张爱玲最痛恨一个天才的女子突然结婚。陈丹燕大学毕业后一年就结婚了,那年她25岁,理由是不想把彼此搞得很辛苦。嫁的人就是大学时候和她曾经在一个大教室上英语课,坐在后面一排的同学。"那个时候,我在丈夫眼里是一个面孔红红,一上课就睡着的人,身量像一个没有发育好的小孩。" "我一直渴望结婚的。婚姻是一场赌注,只能说我是幸运的。"陈丹燕的丈夫是上海人,与陈丹燕因文学而结缘,身为上海文艺出版社掌门人的他,在写作上给予她很大的开导和协助。 陈丹燕从13岁就没有放弃写作,在纸和笔之间她隐约感觉到自己能够创造一个世界。"在城市长大的女孩子都会有点厌倦过于平静的闺中生活,那时候,我为我渴望的世界写作。" 25岁工作结婚后,为了不沦落成一个每天给丈夫做完饭,然后默默地看他吃完的"家庭主妇",写作成了陈丹燕的生活方式。"我也曾经为自己的早婚而焦虑,可是通过写作我健康而自在地走到现在。" 由于不适应每日坐班的编辑部工作,陈丹燕选择了"家庭主妇"作家的生活方式,很让人羡慕。"由于一个人呆的时候太多,有的时候,我会带着笔和稿纸到熟悉的咖啡馆,一边躲在一旁看别人,一边写我脑子里的故事。" 31岁陈丹燕生了孩子,也写了自己第一部长篇。在女儿太阳眼里,陈丹燕是肩胛骨打开就是翅膀的精灵妈妈。因为她在教育女儿的时候,和她的写作一样,纯真狡黠。在女儿小的时候,每次去学校接女儿回家,太阳的同学都会喊:"精灵妈妈来了,精灵妈妈来了!" 太阳就在陈丹燕的童话教育方式中长大。"这个小孩和别的小孩不一样!"有点儿晚熟,像个小孩。 太阳最喜欢周末把同学一群群地带回家,到了晚上家里的地板和沙发上都睡满了人。陈丹燕招待女儿客人的最好东西是自己烤的蛋糕。 太阳今年13岁,理想每年都在变,据说,今年她的理想是成为一个艺术家。
人物档案:陈丹燕 1958年12月18日生于北京协和医院。 1966年在上海上小学,因为口吃,很少有朋友。 1972年,开始写作,并在《上海少年》发表少年习作。 198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任《儿童时代》小说编辑。同时开始小说和散文创作。 1988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女中学生三部曲》。 1990年发表第一部成人长篇《寒冬丽日》,开始成人文学写作。 1997年出版《独生子女宣言》。 1998年开始出版上海系列《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红颜遗事》、《上海沙拉》。
※※※※※※ 信仰第一,别人第二,我第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