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柳之乡纪行
又是一度秋风劲,十月放歌走江淮。时逢周末兼双休日,我随安徽省散文家协会发起的"见证阜阳崛起"采风团,把皖西北这片大地几乎转悠个遍。 说实在的,阜阳也该张扬张扬自己了,这几年先是接二连三地冒出王怀忠、王照耀省部级贪官和肖作新等十一名厅级贪官,后是假奶粉、肠道病毒引起的手口足病,可谓遭遇了多事之秋啊。或许是阜阳市的父母官也意识到树立自身正面形象的时候到了,几天的采风中,从市委书记市长到各县县委书记县长,均整齐出迎,着实让来自全省各地的四十多位作家真切感到倍受尊重的兴奋。 阜阳古称汝阴、颍州、顺昌,拥有百分之一的国土面积,是管仲、鲍叔牙、甘罗的故里,宋代的晏殊、欧阳修、苏轼都曾经在这里为官,堪称人杰地灵之所。短短几天间,我们逛颍州,走界首,赴太和,驻阜南,观颍上,虽是走马观花,却也体察到阜阳人的淳朴与勤劳,更能感受到这片热土上的人们那种不甘落伍的张力。 阜阳地处皖西北,属内陆中原腹地,有太多的亮点在吸引我的眼球,而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阜南县境内淮河分洪区的那片一望无际的杞柳和那些巧夺天工的柳编。 为了行动便利,我是特意自驾随团采风的,抵达阜南时候已是掌灯时分。下榻县城南郊景致怡人的南山宾馆,有一种独享世外桃源的安谧感,隐隐地还能嗅到微微秋风中飘来的泥淤芳香。我忽然意识到,这里离淮河行洪闸王家坝不远,处于淮河蒙洼分洪区边缘。记得,淮河每至汛期,尤其是淮河出现高水位的洪峰时,这里的每一个乡镇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 次日天明,我们前往沿蒙洼洼地的杞柳密植地参观闻名海内外的杞柳编织。秋意绵绵中,作家们一边欣赏车窗外密匝匝的杞柳,一边遐思这座滨河县城的悠悠历史。未曾踏入这片土地的人,大多对阜南县不甚了解,其实阜南在中国历史上有过辉煌的记述。早在五千年前就先民生息繁衍,留有商代贺胜台、春秋时期原鹿古城等遗址,是秦朝第一批设置的县城,诞生过擒获关羽父子的三国东吴名将吕蒙、明代大将军苏仰泉等。 当然阜南之盛名不仅仅缘于此,更因其是历史上诸侯国的一次会盟而让后人永远记住这里。县城向西南行约五公里,为谷河与界南河交汇处,这里便是旧鹿上城。史籍记载,鹿上,又称鹿上城,简称鹿城,原属春秋时代宋国边城。大约在公元前一千六百多年,春秋五霸之一的宋国把势力扩张到淮河之滨,在这里建起了南北长4.5华里,东西宽3.5华里的鹿上城。阜南人引以自豪的就是发生在这个时期的一次诸侯会盟--鹿上会盟。《左传》记载:"僖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39年)有宋人、楚人、齐人盟于鹿上。"说的是,齐桓公死后,有恩于齐孝公的宋襄公想效仿齐桓公称霸于诸侯,于是邀请数千里之外的齐国、楚国两个大国国君来鹿上会盟。这年春天,楚成王与齐孝公各率数千精兵赴鹿上会盟,一时间大军云集,舟车如蚁。宋襄公不听其弟公子目夷"弱国称霸乃取祸之道"的劝告,会盟期间以盟主自居,引起齐国不满,也招致楚国敌视。当年秋,在有陈、蔡、郑参加的第二次会盟时,楚成王发动兵变,劫持并囚禁了宋襄公,由于公子夷趁乱出逃又率宋兵坚决抵抗,加之鲁、齐等国调停,楚成王才放回宋襄公。宋、楚由此积怨,第二年(公元前638年)十一月,终于爆发宋、楚"泓水之战"和鹿上之战,因宋襄公不听司马之言,在泓水之战中错过楚军渡河未半、渡河已毕而未列阵的两次进攻机会,招致宋军大败,宋襄公也股受箭伤,数月后伤重而死。鹿上后为楚国占据,秦朝统一中国后更名为"山东南部陈郡鹿上",成为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的第一批设置的县城。鹿上自西周时起,历经十三朝至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大军与唐军会战后,惨遭屠城、焚城而"移置"它处。 历史烟尘黯淡了存在二千多年的鹿上城,历代淮河水患又遗下了盛产杞柳的沃土。杞柳之乡的人们,不再因水患而怨天尤人,也不再视洼地为累赘,贫瘠的行洪滩涂虽不能带来丰收的果实,却赐予了适宜生长的杞柳,由此也带动了兴旺的杞柳产业。在阜南,常常能见到成片的杞柳茂密生长,柳编织品和柳编工艺品堆满农家院落。据称阜南县29个乡镇中有10个乡镇从事杞柳编织业,全县杞柳面积足有6万亩,是全国重要的杞柳生产区和柳编集散地,2001年还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杞柳之乡"。由阜南前往颍上县途中,我们特地在久负盛名的黄岗镇逗留许久,参观了柳编工艺品协会和几家柳木工艺制品公司,行走在忙碌不停的杞柳编织现场,徜徉在堆积如山的柳编制品仓库,观赏着千姿百态柳编艺术精品,我们不禁由衷地赞叹起阜南人的心灵与手巧。在柳编制品的陈列室,我们更是留连忘返,放眼货架上一排排琳琅满目的各式盛装柳编器皿,高可比肩,矮不及膝,大须双人抬举,小仅托手把玩。观看村民现场编织,如同欣赏一台魔术表演,离远看但见杞柳枝条在他们手指间上下翻飞,近前细察乃是一枝藤条在十余根竖经中往返穿梭,不消半个时辰,眼前就呈现出一个囫囵提篮。当地人介绍,在黄岗镇几乎家家都是柳编工厂,人人都是工艺大师,全镇男女老少都会编织,其"立编"、"经编"、"野生红藤编"技术在国内数一流水平,无人能敌。如今,黄岗人能生产柳、柳线、柳木、柳草、柳竹、柳藤、柳铁等各类工艺品二十个系列上万个品种,产品远销西欧、北美、东亚、东南亚、中东及港澳台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离开黄岗镇,我对杞柳之乡的农民兄弟多了几分敬仰,对他们的乐观生活态度也增加了几分认识。与当地的朋友挥手作别时,我的耳畔似乎听到流传在杞柳之乡的新民谣: "一亩柳几亩田,抓住柳编赚洋钱"; "柳编编来了楼房,柳编编来了新娘"; ...... "家有金条银条,不如常有柳条"或许,杞柳之乡农民传唱的词曲有些直白和肤浅,但你能否认他们是从心底唱出来的幸福歌谣?! 我相信,杞柳之乡的人们是自豪的,他们也有理由自豪。
2008年12月7日
※※※※※※ *闲挑灯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