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言片语 齐凤池 我记得,俄罗斯著名女诗人茨维塔耶娃说过:"我知道维纳斯是手的产物,我是手艺,我懂手艺。诗人从职业和手艺转向科学,从已知世界转向尚待认知的世界......诗歌中加入手工的味道,才有柔和力。" 诗人是手艺人,诗歌创作应该出自心灵和诗意,而不应该出于复制和加工,机床上加工出来的产品,类似克隆的羔羊。而手工出来的才有亲和力。 因为,诗歌可以有高低,内容可以有深浅,但诗人不能分帮、分派,立山头。 西川是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诗人,知识分子写作是对文化的深入和包容,对文明的理解和顿悟,对灵感和激情的匠人般的剪裁和布局,对诗歌本质的探索及认识,有很职业的特点和造诣,这是有目共睹的。从语言和修辞上看,知识分子写作,不仅仅关注意象,句子,象征,语境,隐喻等等因素,而且更注重文化的,艺术的,理念的,高蹈的直到象牙之塔。 于坚是口语诗人的典范,他的口语诗是反隐喻的。口语诗更重灵感,重生活,轻知识。在诗的表现手法上,于坚的口语诗不仅拓宽了诗的领域和空间。同时改变了汉语诗歌在使用语言上的传统习惯和向度。 在题材的选择上和技术的操作上,口语诗更关注的是大众化,平民化,生活化和表象化。而知识分子写作关注的是历史的,思想的,纯语言的和抽象的,是与世界诗歌语境连接技术运用成功的先驱者和成功者。 知识分子写作大气,厚重,知识的矿藏量不可忽视,他们的手指早已触摸到世界诗歌之塔的顶端。那上面有一代大师穆旦等人的指纹。 而口语诗人的平民意识,注重生活化,关注小人物,用细腻生动的笔法描绘细节,更体现了民族性和时代性。因此说,口语诗的功能也是巨大的,是不可小觑的。他们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不断更新人们说话的方式,用耐心不断地洗刷人们说话陈旧的舌头。 我始终认为,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就象小提琴和二胡,油画和宣纸写意画一样各有特色,各有千秋。 当诗人的诗歌遭遇到直白,生硬,冰冷的言辞攻击时,不要觉得面子发烧,我们要象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用心灵去聆听上帝的教诲。不要学法庭上善辩的律师。人们都说诗人爱面子,爱虚荣这是诗人天真的弱点。不过,一个成熟的诗人在经过反复修炼后,会逐渐摘掉虚荣的面具修成正果。 在我接触认识的诗人中,有很多诗人不喜欢读别人作品。在评价别人的作品时,也总是从词典里挑选最漂亮的词汇做无成本的给予。这种无成本的奢侈馈赠不仅伤害了对方,其实等于给自己很舒适地涂上一层耀眼的胭脂。这种诗人,我认为他是伪诗人。 我经常说,有的画家画了一辈子也成不了大画家,有的是工匠,有的是民间艺人。诗人也是如此,有的写了一辈子诗也没有成为诗人,就是出了几本诗集也算不上诗人。这是多种元素定格的,它包括个人的修养、素质、知识的含量、先天的才气等等。当诗人写到一定程度时检验诗人重量的不是天平上的砝码。而是检验他们的综合实力,至于写什么早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写,你的诗呈现了什么,如果你写了很多的诗歌,没有一句被读者记住那是很悲惨的事。诗人刘春说过:"当诗人写到一定程度时候,检验诗人水平的是诗歌之外的东西。"我认为这话说的在理。其实,说白了,写诗就是一种语言的较量,是语言和诗人本身的较量。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较量。诗人在写作中,一生都在给自己设置语言的障碍,然后在清楚语言中的杂质和障碍,这种反复的过程,就是向死而生的过程。因此,诗人选择了诗歌就是选择了自讨苦吃。 有人说,短诗能杀人,三五行,四六句就达到目的,如果达不到目的,否则就是自杀。老诗人宫玺有一首短诗《玉玺》"刻你的是刀,印你的是血。"我不敢说是短诗的典范,但也算是诗歌中的精品。 短诗首先要短,要以小见大,有历史感,灵感在前技术在后,题材在互不损伤的情况下,又互相弥补。短诗具有抒情的血肉,又有思想的筋骨。短诗更讲语感,语感是诗歌的呈现形式,象古老的诗经和亘古的山歌。冯梦龙说过:"但有假诗文,没有假山歌。"陕北有一首信天游给印度诗人泰戈尔唱了一个大突然。他对徐志摩说,中国没有好民歌,徐志摩信手拈来两句"高山上盖庙还嫌低,面对面坐着还想你。"使这位诺贝尔文学获奖大师来了一个大突然。连声说,妙、妙、妙! 诗歌不讲长短,只注重内在的本质。诗人在追求短诗的过程中更应该追求诗的意境和语境。语境是母语中的黄金,意境是看上去很近的那种远。贾岛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就让我们咀嚼了几千年。 诗歌学者分析认为:郭沫若的诗风传承了惠特曼和歌德的基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流淌着济慈的神韵;艾青的风格延伸了拜伦和叶赛宁的文风命脉;穆旦的诗句里隐隐约约显现艾略特和奥登的音容;戴望舒的《雨巷》里行走着许多后象征派湿漉漉的身影。尽管一家之言,却为读者精心排列出诗人的风格索引。 我不敢妄谈是谁传承了谁的精髓,但我认为,诗人的风格不是模仿的,也绝不是诗人精心设计出来的。诗人的风格,是诗人精神气质独有的流露和呈现。 西班牙诗人马查多说:"诗是忧郁的载体。"诗人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走向。他们的命运一部分掌握在权贵之手,一部分掌握在读者的心理。诗人对自己的生存环境不能调和平衡,他们在人群中被视为另类,他们在说第一句话时也许就犯下了语言精辟的美丽错误。他们说不清是母语排斥了外来词,还是形容词替代了动词的功能。 诗人的天性与诗人自己作难是与生俱来的。他们能使诗歌达到极致并相应的对称,却不能调控自己的写作和宿命。这也许就是一些出色诗人自杀的原因。也许,诗人选择了诗歌,就意味着选择了寂寞和自讨苦吃。或者寻找死亡方法和理由。 诗的精神不在于现实的扬弃和创造,而在于超越一切,包括诗歌本身。诗的力量不是啜泣大海的枯竭,岩石的糜烂和天空的塌陷。《卦诗》说:"提着自己的头发飞离地面"。诗的力量是引领日渐迷茫的人类,早日回到失去的精神家园,找到早已失落的童心。 如今诗歌的发展和走向,一方面体现出了诗越来越不象诗,却是最好的诗。另一方面,有的诗越来越象诗了,而恰恰又不是好诗。正如诗人艾略特所说:"越是有创造性的诗人,越是要突破既成的规范,把诗写的不象诗,可后来,往往被人发现是最好的诗。" 诗歌不是即兴而作或泛滥无形的结果。诗人要打破靠灵感写作的神话。不要用灵感愚弄自己和别人。但我并不怀疑灵感在诗歌创作中的推动作用。瞬间的思维律动是可以点燃诗歌火苗的。而一首诗的诞生,更需要心智和技艺的经营。让灵感得到充分地沉淀和凝缩,得需要心智,只有这样,诗歌才能获得宽广的辐射力和更强大的穿透力。 诗人是这个世界残存的最后一批拥有童心的人。诗歌是他们献给人类天真的童话。 诗,就是对诗人自身价值的证明,诗的品质,就是诗人的品质。诗中充满了诗人的灵与肉,诗被利刃划开,诗人的心在流血,诗人的心在疼痛。帕斯说:"要使这个社会变成人的社会,就必须听听诗人们的声音。一个新社会要想对人有一个清楚的概念,就必须注意诗人的诗。" 如果没有《诗经》就没有汉文化。 如果没有《圣经》也就没有希伯莱人的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