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王
神奇之千秋大树(游天目山那天,上山时下起雨来,呵呵,只拍了这个,以此记录下到此一游)
山名及记载
战国《山海经》:浮玉山,苕水出其阴,北流注具区。
战国《老子》:欲度南极避水灾,天目海陵最为第一。
汉《洞渊集》:第三十四洞天曰天目山,有两目,左目高三千丈,右目高二千五百丈,周围一百里,名太微元盖洞天。
晋《郭景纯记》:天目山垂两乳长,龙飞凤舞到钱塘。
晋《许迈传》:永和二年,移入临安西山,登岩茹芝,眇尔自得,有终焉之志。
北魏《水经注》:浙水出吴兴郡於潜县北天目山,山极高峻,崖岭竦迭,西临后涧。山上有霜木,皆是数百年树,谓之翔凤林。东面有瀑布,下注数亩深沼,曰蛟龙池。池水南流经县西为县之西溪,溪水又东南与紫溪合,水出县西百丈山,即潜山也。山水东南流,名为紫溪。中道挟水有紫色盘石,石长数百余丈,望之如朝霞,又名此水为赤濑,以倒影在水故也。紫溪又东南流经白山之阴,山甚峻,北临紫溪,又东南连山挟水,两峰交峙,反顶对石,往往相捍十余里,中积石磊砢相挟而上。涧下白砂细石状若霜雪,水木相映,泉石争辉,名曰楼林。
唐《慧琳传》:师入天眼二十余年,天眼即天目也。上有二湖,谓为左右目。
唐《元和郡县志》:(天目山)有两峰,峰顶各一池,左右相对,名曰天目。
唐《洪湮传》:大中初乃还天目西峰。
梁《高僧传》:天目其高三千丈,周围三百里,与天柱庐阜等相俦匹。上有二湖,谓左右目。登陟险阻数日乃到。巅顶多蛟龙。池潭三所,最上池人不可近。气臭逆人,不可久视。每五月必多风雨。天目山特 秀,基墟跨陟四郡。有上下龙潭,深不可测,怪物往往出其中。
五代《吴越王钱鏐记》:东西天目得非抗苍崖于穹昊,耸绝壑于云霄,立天为名以标奇特耳。大江之南,地兼吴越,其峰峦西接两天眼之龙源,次连石镜之岚岫,东枕浙江之迢派,可谓山清水秀,兼通大海及诸国往还。
宋《朱文公熹山论》:江南诸山皆祖于岷山。出岷山,岷山夹江两岸而行,那边一支去为江北许多去处;这边一支分散为湖南闽广,尽于两浙建康,一支为衡山而尽洞庭九江之西。其一支度桂岭则包湘源而北,经袁筠之地以尽于庐阜。其一支自南而东则包彭蠡之源,度歙黄山以尽建康,又自天目山分一支尽于浙 江西之山。
宋《天目真镜录》:天目连亘杭、湖、徽、宁,周围三千里,有养生之药,蓍草芫花,皆名著仙经。
宋《表忠观碑》:天目之山,苕水出焉,龙飞凤舞,萃于临安。
宋《太平寰宇记》:天目山高三千九百丈,广五百五十里,东出临安为大溪,溢东流而为苕溪,西趋於潜而为紫溪,合桐庐之水以汇于浙江,水因山曲折,东西巨源若目,故名天目。
宋《图经》:天目山有三十六洞,每秋必有一月风雨晦冥,土俗谓是山神与江神会也。苕溪发源天目,涉於潜、临安两县,夹岸多苕花,每秋风飘散水上,如雪飞,故名。
明《名山论》:皓月当空,映入天池,形似浮玉,故名。或举江南全体,黄山为首,天目为目,五湖为脏腑,金焦为足。语虽太奇,亦颇足据。
明《西天目祖山志》:俗传梁昭明分经失视,洗池水以复明,因名天目。不知《大藏经》汉永平年已载其名。直无稽可噱。……西顶有石如青莲,开敷楞岩,谓青莲华目,亦在佛面,以此受名,犹嫌有相。
明《圣万寿寺记》:国家驻跸临安,自西天目龙飞凤舞,舒岗布麓,盘结而为帝王之都者,钱塘也。自东天目熊腾马奔,凌深拔峭,越而为梵释之宫者,径山也。山以径名,乃天目之径路。
明《陈善郡志序》:按天目奇丽秀绝,甲于郡中。其峰峦之诡异如狮象金猊,石磴之玲珑若神工鬼斧。诚名胜之奥区,神仙之窟宅也。
明《西湖游览志》:西湖诸山之脉,皆宗天目。天目西去府治一百七十里,高三千九百丈,周广五百五十里,蜿蜒东来,凌深拔峭,舒冈布麓,若翔若舞,萃于钱唐(塘),而于山酋崒(山卒)天竺。
明《吴仲文天目山志序》:吴山西湖,台榭鳞循,芳卉杂植,犹名姝托五达之衢,缀以金珠,披以锦绮,令人神怡而目眩。若西目,则质任天成,无异阃阈之处子,有难熟睨者,即贞素之自然,较铅华之浓治,殆加一等矣。
明《李道南记》:天目金仙顶,奇观哉。俯仰之间,不知其身之高,地之迥。真若脱出风埃之外,可以倚日月而襟海岳也。
明《刘诚意伯基天机会元注》:崑崙东南狐角分条,自康姑九万八千七百五十里,出西羌天竺西番南界曰六国。山之北一万二千里,通巴蜀之严鹏山。分支三派,南股历雍思入东蜀之南,过东北起平华顶分二股,左股过四川之东北至雷磨山,起二支,一支入广西与辰州之北界,合行过东梅峰北角,入建者过潜阳山,起祖历铅山。其左股一条逾玉山蓼花峰起顶出三条,一条自祁门入至浙江临安之西起天目,甲卯行龙为兑气入首至古杭,左回右抱,合气结穴为钱塘。其左股历臯亭至海盐入海而止,经历十一万九千六百五十里。
《吴兴掌故集》:天目高三万六千丈,广八百里,有仙杖峰、千丈岩、蛟龙池、东西天湖。从临安入,疎豁可行,高峰和尚道场在焉,有赵孟頫大觉正等禅寺(误,实为狮子正宗禅寺)碑。从孝丰入,深僻不易。释皎然有题,“山中寒气早严先冬”,而作山僧九月即不敢出,三月后可通行。上有紫阳观,梁大同五年建,昭明太子勒石以表当时恩奖之盛。旁有石室,可容千人。
天目山介绍
天目山雄踞黄山与东海之间。龙飞凤舞俯控吴越,狮蹲象立威镇东南。东西两峰遥相对峙。东峰大仙顶海拔1480米,西峰仙人顶海拔1506米。两峰之巅各天成一池。宛若双眸仰望苍穹,因而得名。
天目山为江南宗教名山。东汉道教大宗张道陵在此修道,史称三十四洞天。佛教始于晋。梁昭明分经著文于此。元狮子正宗禅寺祖师高峰、中峰尊为"江南活佛"。清玉琳国师创建禅源寺,弘扬临济宗风,遂为中国东南名刹。乾隆帝两度巡山,钦赐《无量寿经》、御笔《心经》,敕封"大树王"。历代名人墨客,登临志游,留有传世佳作。民国期间,东瀛入侵,天目山一度为浙江抗战救亡中心,周恩来涉险临山,纵论救国方略。建国后,天目山于1986年成为首批颁布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6年又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为世界级自然保护区。
动植物种类繁多,珍稀物种荟萃,为国家教学科研重要基地。被国家授予"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天目山峰恋叠翠,古木葱茏,有奇岩怪石之险,有流泉飞瀑之胜,素负"大树王国""清凉世界"盛名,为古今揽胜颐神胜地。天目千重秀,灵山十里深,她赋予人类享之不竭的璀灿文化与独特的大自然风韵。
※※※※※※
http://ltx.it-pc.com/dszx/lxp2/qingfeng/siyu.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