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表演所彰显的和文化根底
(文/牧二)
看过北京奥运开幕式之后,有网友置疑,为何选择太极拳而不是选择少林拳作文艺晚会的古文化元素,理由是太极拳不及少林拳有力。我相信,这些网友完全理解整台晚会的“和谐”主题,但是,我怀疑他们并未切实地把握中华古老的“和”文化的根底。
毋庸置疑,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是一个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的民族。但是,怎样才能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呢?在谈及中国哲学的时候,张岱年认为“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在上溯“天人合一”理论根源的时候,他又把它归结于传统儒学。众所周知,在首创“天人感应”说的董仲舒那里,天指的是有意志、有情感、有道德、有情绪、有善恶、主宰并支配人类命运的天。很明显,这种天客观上是不存在的。换言之,这种天所呈现的实际上并不是世界的真实状况,而仅仅是儒家思想观念的投射。因此,儒家所谓的天人合一,实际上只可能是人与人所想象的、而非客观存在的天的感应与合一。试想,这种一还用合吗?因此,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之下,人其实根本不可能和客观存在的天(自然)达到和融如一的完美境界,甚至完全相反,倒是可能使人与自然完全背道而驰。实际上,由于儒家学说从根本上来讲是讲究“格物致知”的认识论的,是恪守“非我族类,其心必殊”的伦理观的,是企图用所谓礼教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的,它客观上还起到了一个作用,那就是加剧人与人的分离。须知在礼教的压制下,社会确实可能在某个相对稳定的历史阶段表现得“和和一气”。但是,由于这种“和和一气”的局面是用压制的手段制造的,其表面之下就不可避免地潜藏着压制者与被压制者之间的根本矛盾与冲突。正如地理板块相互位移所积累的能量终将释放,化为可怕的地震一样,这些根本矛盾与冲突所积累的能量也终将爆发,形成“暴力革命”,进而彻底摧毁社会用礼教所维持的表面化的“和和一气”的局面,同时摧毁社会所积累的一切文明成果。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历史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我们现在把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希望寄托于儒家,其实也无异于缘木求鱼。
那么,“天人合一”的理论根源究竟在哪儿呢?人又如何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到中国传统的道家哲学里去找。
在道家先贤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观念的无疑是庄子。他说过:“人与天,一也。”(《庄子 山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齐物论》)。但是,真正完整地论述天、人关系并指出“天人合一”的途径的,还是他的老师——道家哲学的创始人老子。在《道德经 第四十二章》里,老子明确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很明显,由这种起源论至少可以看出:其一,人与世间万物都是同源的,即都是通过道本身的演化“生”出来的;其二,人与世间万物都具备相同的本质,即“负阴而抱阳”。其三,达到“天人合一”的途径就是“冲气以为和”。在这里,最令人费解的是“冲”字。通常,人们把它理解为采纳与充实。这一点,在某些术士的阴阳吐纳与采补术里可以见出其端倪。但是,这是一个极深的误解。须知,人既然与万物同样抱负阴阳二气,又何须乎采纳与充实呢?其实,在老子那里,“冲”是繁体的“衝”字,而衝者,《说文解字》训义为通道,可以引申为交通。因此,所谓“衝气以为和”,实质上指的是,人与人、人与万物之间只要能“交通”大家都具备的阴阳二气,就能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感应与合一——即通常意义上的所谓和谐。值得注意的是,在《道德经 第一章》里,老子还提出了“无欲以观其妙”和“有欲以观其缴”两种明显分别属于感性与理性的认识事物的方法。由此可见,和儒家所谓的“天人合一”观相比较,老子的理论已经完全上升到了哲学高度,而且在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三个方面都是协调一致的,也正因为这样,在人类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方面,这种哲学便有了儒家学说所不可能具有的切实的实践意义。
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少林拳和太极拳。在漫长的生涯里,笔者曾修习过少林拳、武当拳和一些由此衍生的民间武术,谈不上造诣,不过,由于喜欢收集和阅读各种拳谱,对这些拳种的要义便有了一些或浅或深的了解。据笔者所知,少林拳与包括太极拳在内的武当拳的根本区别,不在它们的外形,而在它们所依据的哲学根底。
众所周知,少林拳出自佛家,按理说,它所体现的应该是印度佛教的精神。但是,印度佛教是忌杀生的,何以又钻研并发明一种专门用于杀人的武功呢?实际上,少林拳所体现的正是儒家的精神。在儒家那里,天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天,而是主观臆想的天,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尤其是古代科技不够发达的情况之下,这种主观臆想的天与客观存在的天并不相符,甚至南辕北辙。此时应该怎么做呢?是选择顺天应人,还是选择逆天行事?因为本质上是强调天是有意志、有情感、有道德、有情绪、有善恶、主宰并支配人类命运的天,所以,儒家的选择就是顺应“人”而不是顺应“天”的意志、情感、道德、情绪、善恶,并企图用人的意志、情感、道德、情绪、善恶去主宰自然与他人的命运。换言之,在人与自然或者人与他人之间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儒家选择的实际上是对抗与压制,即用人的主观意志、情感、道德、情绪、善恶去对抗压制天与他人的意志、情感、道德、情绪、善恶。毫无疑问,这种精神投射到拳术上,所表现出来的就只能是强烈的进攻意识与对抗意识。实际上,少林拳便是一种具有极强的攻击意识与对抗意识的拳种,它所强调的是先发制人,所讲究的是力与力的对抗,所锻练的刚劲的力,在运用的时候,几乎不管对方的反应如何,近乎盲目地径直一路打过去,所使用的还是刚劲的力,而这种刚劲的力发挥的结果呢?只能是力弱者的残损,或者死亡。因此,说少林拳是一种求死的武功似乎并不为过.
和少林拳类似的是,太极拳的渊源似乎也很复杂。比如普通人所熟悉的陈、杨、吴、伍、孙五大流派,普遍公认都是源自河南陈家沟的,但是,河南陈家沟的陈式太极究竟源自何处呢?却又存在两种说法:其一,系河南陈氏王庭自创:其二,系由武当太极演化而来。笔者既修习过陈氏八十三式太极新架,又修习过武当一百零八式太极,感觉两者无论是拳意、拳理、拳架和拳术的运用都具有如下共同的特质:其一,讲究阴阳配合的理;《太极拳经》云: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与不及,随屈就伸……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其二,追求松静自然的意境;武当调心八要云:一要心定,心定则神宁;二要神宁,神宁则心安;三要心安,心安则清静;四要清静,清静则无物;五要无物,无物则气行;六要气行,气行则绝相;七要绝相,绝相则觉明;八要觉明,觉明则神气相通,万象归根。其三,强调“彼不动,已不动;彼微动,已先动”,即通常所谓后发制人。其四,尚意不尚力,即强调人的意念与身体的协调性练习与运用,而不强调刚劲的力量训练与运用,同时,追求以四两拨千斤,借力打力的技巧,而不崇尚力与力的对抗;其五,强调懂劲,而所谓懂劲,就是通过练习培养一种能感知对方的拳意、拳劲与技巧而采取相应措施的能力.其六,外形优美,恍如天籁,习之,观之,使人戾气顿消……概而言之,无论何种太极拳,无处不体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道家哲学原理,无处不崇尚“因应变化而无为”的人生策略,无处不渗透“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的对生命的普遍的尊重与顾惜……
是的,太极拳当然还是一种拳术,但是,这种拳术由于其根底是道家哲学,便成了道家哲学与文化的载体,就象少林拳是儒家理论与文化的载体一样。因此,把它搬上北京奥运开幕式这种国际性的文化交流舞台,充分地体现了当代中国人对道家哲学的“求和”本质的认同与尊重。求和,当然不能放弃斗争,否则,就只能得到那种内里暗流汹涌的表面化的和,而斗争呢,必须以求和为宗旨,否则,斗争就只能斗来不和。因此,用太极拳而不是用少林拳来彰显中华民族的和文化根底,这是不可移易的。 |
看过北京奥运开幕式之后,有网友置疑,为何选择太极拳而不是选择少林拳作文艺晚会的古文化元素,理由是太极拳不及少林拳有力。我相信,这些网友完全理解整台晚会的“和谐”主题,但是,我怀疑他们并未切实地把握中华古老的“和”文化的根底。
毋庸置疑,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是一个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的民族。但是,怎样才能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呢?在谈及中国哲学的时候,张岱年认为“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在上溯“天人合一”理论根源的时候,他又把它归结于传统儒学。众所周知,在首创“天人感应”说的董仲舒那里,天指的是有意志、有情感、有道德、有情绪、有善恶、主宰并支配人类命运的天。很明显,这种天客观上是不存在的。换言之,这种天所呈现的实际上并不是世界的真实状况,而仅仅是儒家思想观念的投射。因此,儒家所谓的天人合一,实际上只可能是人与人所想象的、而非客观存在的天的感应与合一。试想,这种一还用合吗?因此,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之下,人其实根本不可能和客观存在的天(自然)达到和融如一的完美境界,甚至完全相反,倒是可能使人与自然完全背道而驰。实际上,由于儒家学说从根本上来讲是讲究“格物致知”的认识论的,是恪守“非我族类,其心必殊”的伦理观的,是企图用所谓礼教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的,它客观上还起到了一个作用,那就是加剧人与人的分离。须知在礼教的压制下,社会确实可能在某个相对稳定的历史阶段表现得“和和一气”。但是,由于这种“和和一气”的局面是用压制的手段制造的,其表面之下就不可避免地潜藏着压制者与被压制者之间的根本矛盾与冲突。正如地理板块相互位移所积累的能量终将释放,化为可怕的地震一样,这些根本矛盾与冲突所积累的能量也终将爆发,形成“暴力革命”,进而彻底摧毁社会用礼教所维持的表面化的“和和一气”的局面,同时摧毁社会所积累的一切文明成果。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历史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我们现在把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希望寄托于儒家,其实也无异于缘木求鱼。
那么,“天人合一”的理论根源究竟在哪儿呢?人又如何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到中国传统的道家哲学里去找。
在道家先贤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观念的无疑是庄子。他说过:“人与天,一也。”(《庄子 山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齐物论》)。但是,真正完整地论述天、人关系并指出“天人合一”的途径的,还是他的老师——道家哲学的创始人老子。在《道德经 第四十二章》里,老子明确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很明显,由这种起源论至少可以看出:其一,人与世间万物都是同源的,即都是通过道本身的演化“生”出来的;其二,人与世间万物都具备相同的本质,即“负阴而抱阳”。其三,达到“天人合一”的途径就是“冲气以为和”。在这里,最令人费解的是“冲”字。通常,人们把它理解为采纳与充实。这一点,在某些术士的阴阳吐纳与采补术里可以见出其端倪。但是,这是一个极深的误解。须知,人既然与万物同样抱负阴阳二气,又何须乎采纳与充实呢?其实,在老子那里,“冲”是繁体的“衝”字,而衝者,《说文解字》训义为通道,可以引申为交通。因此,所谓“衝气以为和”,实质上指的是,人与人、人与万物之间只要能“交通”大家都具备的阴阳二气,就能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感应与合一——即通常意义上的所谓和谐。值得注意的是,在《道德经 第一章》里,老子还提出了“无欲以观其妙”和“有欲以观其缴”两种明显分别属于感性与理性的认识事物的方法。由此可见,和儒家所谓的“天人合一”观相比较,老子的理论已经完全上升到了哲学高度,而且在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三个方面都是协调一致的,也正因为这样,在人类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方面,这种哲学便有了儒家学说所不可能具有的切实的实践意义。
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少林拳和太极拳。在漫长的生涯里,笔者曾修习过少林拳、武当拳和一些由此衍生的民间武术,谈不上造诣,不过,由于喜欢收集和阅读各种拳谱,对这些拳种的要义便有了一些或浅或深的了解。据笔者所知,少林拳与包括太极拳在内的武当拳的根本区别,不在它们的外形,而在它们所依据的哲学根底。
众所周知,少林拳出自佛家,按理说,它所体现的应该是印度佛教的精神。但是,印度佛教是忌杀生的,何以又钻研并发明一种专门用于杀人的武功呢?实际上,少林拳所体现的正是儒家的精神。在儒家那里,天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天,而是主观臆想的天,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尤其是古代科技不够发达的情况之下,这种主观臆想的天与客观存在的天并不相符,甚至南辕北辙。此时应该怎么做呢?是选择顺天应人,还是选择逆天行事?因为本质上是强调天是有意志、有情感、有道德、有情绪、有善恶、主宰并支配人类命运的天,所以,儒家的选择就是顺应“人”而不是顺应“天”的意志、情感、道德、情绪、善恶,并企图用人的意志、情感、道德、情绪、善恶去主宰自然与他人的命运。换言之,在人与自然或者人与他人之间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儒家选择的实际上是对抗与压制,即用人的主观意志、情感、道德、情绪、善恶去对抗压制天与他人的意志、情感、道德、情绪、善恶。毫无疑问,这种精神投射到拳术上,所表现出来的就只能是强烈的进攻意识与对抗意识。实际上,少林拳便是一种具有极强的攻击意识与对抗意识的拳种,它所强调的是先发制人,所讲究的是力与力的对抗,所锻练的刚劲的力,在运用的时候,几乎不管对方的反应如何,近乎盲目地径直一路打过去,所使用的还是刚劲的力,而这种刚劲的力发挥的结果呢?只能是力弱者的残损,或者死亡。因此,说少林拳是一种求死的武功似乎并不为过.
和少林拳类似的是,太极拳的渊源似乎也很复杂。比如普通人所熟悉的陈、杨、吴、伍、孙五大流派,普遍公认都是源自河南陈家沟的,但是,河南陈家沟的陈式太极究竟源自何处呢?却又存在两种说法:其一,系河南陈氏王庭自创:其二,系由武当太极演化而来。笔者既修习过陈氏八十三式太极新架,又修习过武当一百零八式太极,感觉两者无论是拳意、拳理、拳架和拳术的运用都具有如下共同的特质:其一,讲究阴阳配合的理;《太极拳经》云: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与不及,随屈就伸……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其二,追求松静自然的意境;武当调心八要云:一要心定,心定则神宁;二要神宁,神宁则心安;三要心安,心安则清静;四要清静,清静则无物;五要无物,无物则气行;六要气行,气行则绝相;七要绝相,绝相则觉明;八要觉明,觉明则神气相通,万象归根。其三,强调“彼不动,已不动;彼微动,已先动”,即通常所谓后发制人。其四,尚意不尚力,即强调人的意念与身体的协调性练习与运用,而不强调刚劲的力量训练与运用,同时,追求以四两拨千斤,借力打力的技巧,而不崇尚力与力的对抗;其五,强调懂劲,而所谓懂劲,就是通过练习培养一种能感知对方的拳意、拳劲与技巧而采取相应措施的能力.其六,外形优美,恍如天籁,习之,观之,使人戾气顿消……概而言之,无论何种太极拳,无处不体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道家哲学原理,无处不崇尚“因应变化而无为”的人生策略,无处不渗透“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的对生命的普遍的尊重与顾惜……
是的,太极拳当然还是一种拳术,但是,这种拳术由于其根底是道家哲学,便成了道家哲学与文化的载体,就象少林拳是儒家理论与文化的载体一样。因此,把它搬上北京奥运开幕式这种国际性的文化交流舞台,充分地体现了当代中国人对道家哲学的“求和”本质的认同与尊重。求和,当然不能放弃斗争,否则,就只能得到那种内里暗流汹涌的表面化的和,而斗争呢,必须以求和为宗旨,否则,斗争就只能斗来不和。因此,用太极拳而不是用少林拳来彰显中华民族的和文化根底,这是不可移易的。 |
※※※※※※
信仰第一,别人第二,我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