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的正月十一日,我又一次来到了融水滚贝这个偏辟的侗乡。
或许是有缘吧,晚饭后我在外出遛达的时候,走到小河边,眼前豁然明亮,远处吉羊村必严屯张灯结彩的景象猛然映入我的眼帘。循景而去,村口,有数人架着"大炮筒"在等待农户家那一年中难得的鞭炮燃放时喜庆景象的来临。
|
傍晚站在侗家吊脚楼的耳窗边拍摄的侗乡 | |
“今天是什么日子呀,你们从哪里来?”我上前问道。
“我们从南宁来,今天是十一坡呀!”一位自称老王的见我也扛着照相机,就亲切地叫我摄友。
他继续说,他们是广西旅游网的摄影爱好者,是受融水县旅游局的邀请来到这里的。白天的坡会已经在吉羊大屯举行过了,晚上的活动节目就安排在必严屯了。其时,夜幕开始降临,许多来这里“打同年”的省市县芦笙协会会员都被邀请到各家去吃酒了。村边芦笙坪上,一面高高的“融水县芦笙协会必严芦笙队”的旗幌在暮色的春风中飘荡。
我跨过村口那座已有二百多年历史的风雨桥(也称情人桥),径直来到半山坡上一户吊脚楼人家。炉堂上正架着一口烧水的铁锅。旁边两个年轻的女子在闲聊着。那位看起来大一些的女子见我进来,说了几句客套话就告辞了。因为我是第一次来到这个家庭,便问了一些情况。主人很好客,立即拿来福柚招待我。
|
必严屯十一坡晚会节目之一 | |
“你们家的其他人呢?”单独和一个大姑娘相处,心里不免有点拘谨,便先问起她的家人来。
“妹妹外出打工没有回家过年,父母到别人家吃酒了。”
“听说今晚上来这里的外地客人都要在你们这个村里住下?”
“是。”
“我是单独来的,还没有住的地方呢。”我故意开个玩笑说。
“那你可以住我家里呀!”看着这位未婚女主人真诚的表情,我感到这山村里的纯朴和厚道。玩笑归玩笑,我什么时候也没有忘记拍自己想拍的照片,于是,赶紧拍了几张家居照便告辞了。
接着,我来到一户热闹的家庭。这里的楼上楼下坐满了远近的客人,满堂热烈的祝酒气氛。芦笙协会的会员是最尊贵的客人,他们的胸前都挂有明显的标志,
|
夜晚在雨中观看坡会节目的侗族小姑娘 | |
因此敬他们酒的人也非常多。桌子上特大盘的小牛肉摆在中央,空气中飘荡着当地酿造的米酒特有的醇香。
主人见我进门,立刻拉着坐下,敬酒三杯后说:“一回生二回熟,三杯过后是朋友。敢问朋友从哪里来?”
“我从市里来,刚听说这里过打年节,便走过来凑热闹了。”我笑着说明了我的来意。
主人又一一介绍了桌上其他的朋友,包括村长、屯长,以及从外地回来过节的族人。聚在一起的基本上都是一个支系的族人。推杯交盏中,数杯米酒又被豪气灌入了肚中。令我瘁不及防的是女主人们的热情,她们端着酒排着队来到我眼前,唱着让人无法推辞的酒令,在男同胞“呀啰吁”的声音中,将酒杯递到我的唇边。我不太熟悉这里的规矩,无意间又多喝了数杯。
眼前主人家的好客我是抵挡不住的,如果再喝下去,定会晕乎的不知东南西北。我最关心的还是今夜的节目安排,便从村长那里了解了详细的程序,推辞说:“今晚我还要多拍些照片,不能再喝了。”离席告辞。
|
必严屯十一坡晚会节目之一 | |
屋外,小雨时停时下,简易搭起的舞台灯火通明,伴随着音响里播放出的音乐,姑娘小伙们载歌载舞。芦笙坪上身着盛装的群众撑着雨伞,翘首观看。都说“山水看桂林,风情看融水”,仅从这里的人们逐着日子过节的“赶坡”习俗与越来越浓厚的人气,仅从这村里姑娘小伙,以及孩童们表演坡会节目的水平来看,将苗族坡会群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名符其实的。
坡会也是当地青年男女寻找意中人的场所。大型的节日晚会结束后,情人桥那边便传来了悠扬的芦笙乐曲,小伙子竭力吹奏美妙的芦笙乐,互相又暗暗地比较技艺;姑娘们穿着百鸟衣等节日盛装,想尽法子让自己出彩,吸引异性的关注。百鸟衣是照着鸟的身形制作的,姑娘们穿着它旋转起来就似翩翩起舞的鸟儿。村口,外村的小伙子们也组织了芦笙队在吹奏,似乎在用他们高超的技艺吸引姑娘们的亲徕。有行人经过,便有伙子尾随而来,用小手电筒照在你的脸上,当发现你不是姑娘的时候,才抽身而退。如果你能遇到这样的情形,定会感到有趣极了。
夜很深了,回到住处,稍嫌单调的芦笙乐曲随着风不断的从远处传入我的耳鼓,这样的优美的曲子直到天亮声声不息。
|
200多年历史的必严屯村口风雨桥,这座桥上不知成就了多少对美好的姻缘。 | |
相关文化介绍:融水是广西唯一的也是全国最早成立的苗族自治县,俗称大苗山,苗族占其人口的38%,与瑶、侗、壮、汉、水、仫佬等民族和睦相处。融水素有“百节之乡”的美称,月月都有佳节过,人人都可享佳节。正月里就有初十杆洞乡的百鸟衣节、十一滚贝乡的同年节(俗称“十一坡”,以下类推)、十三安太乡的芦笙节、十六香粉乡的古龙坡会、十七安陲乡的芒篙节,每个节日都蕴涵着美妙的神话传说或故事,每个节日都举行吹芦笙、踩堂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人们把逐着日子过节称为“赶坡”,为“赶坡”而忙、为“赶坡”而乐。其中古龙坡会和芒篙节是规模最大的坡会。苗族民间文化保存得相当完整,其中苗族坡会群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