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伯格曼几乎所有的电影,都是围绕着上帝是否存在这个根本问题展开的。如果说《第七封印》表达了他对上帝的热烈追求,那么《犹在镜中》则表现了他对追求未果的失落。这部电影的片名,来自《圣经新约哥林多前书》十三章十二节:“我们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时就如同主知道我一样。” 对于每个生活在世界上终有一死的人来说,过往的岁月是已知的,而未来的年日是未知的。处于相对清晰的过去和完全模糊的未来之间的人类,无时无刻不受到各种烦恼痛苦的困扰。而究其根源,是因为没有人能够提前知道人生的结局。其实,每个人在尘世最终的命运都已经注定,那就是死亡。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并不肯直面死亡,从而向死而生。世人对财富、权力、健康、青春、名誉、地位的追求,从本质上来说,都是对死亡的一种逃避方式。当然,也有一些人想通过建功立业、著书立说等方式,企图达到精神不朽的目的。但这并不能改变人必死的命运和事实。而随着世界末日的到来和人类社会的终结,这一切要归于无有。 如此看来,不管是人类,还是世界的结局,都是令人绝望的。但这只限于一种从科学和理性的认知方式所得出的结论。而从宗教和信仰的认知角度出发,人类和世界的结局却并非如此。当然,不同宗教信仰对此的解释也有所不同。因此,出现了相信与不信,正信与迷信之间的差异和分歧。对于生活在“上帝缺席”的世界黑夜时代的人类来说,对各种宗教的信仰成为了少数人群的一种特殊选择。而影片中的女主人公卡琳,就是一个在她的父亲、兄弟和丈夫眼中视为特殊人群中的一员。 二 卡琳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这让她的父亲大卫、丈夫马丁认为她所说的一切都是幻觉。而只有她的弟弟米诺斯,愿意聆听她的倾述。 卡琳:你一定认为这些都是我编造的吗?我进了一个很大的房间,那里很亮也很平静,人们在那里来回走动,他们中有些人和我说话,我可以听懂他们说的,那里很美好,我感觉很安全,他们的脸上闪着亮光,大家都在等他的到来,但是没有人很心急,他们说我会在适当的时候到这里的…… 米诺斯:谁要来了? 卡琳:谁也不敢确定,但是我认为上帝会在我面前现身的,他将会通过那道门,来到这个房间…… 我们完全可以像大卫和马丁一样,将之看作是一个精神分裂症者的呓语。但是,对于卡琳来说,那个神秘的声音不仅是真实的,而且对她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我们可以说,这个声音来自卡琳的潜意识,或者心中的魔鬼。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潜意识如同黑暗的深渊,本能和欲望就深藏于其中。而被这个声音所支配的卡琳,不仅偷看了父亲的日记,而且还做出了引诱弟弟的行为。而在影片的结尾,卡琳终于看到了她所期待的那个他:“我被吓坏了,门开了,但是出来的不是神,而是一只蜘蛛,他向我爬来了……我看到了他的脸,是一张很恐怖而且无情的脸,他上来想要进入我的身体,但是我保护了我自己,不让他得逞,整段时间我都看到了他的眼睛,它们是冰冷而深沉的。当他不能刺入我身体的时候,他就继续爬上我的胸口爬到我的脸上,爬到墙上,我见过上帝了。” 卡琳见到的所谓上帝,其实就是她内心中的魔鬼的化身。在她的这段话中,形容蜘蛛的脸是恐怖无情的,眼是冰冷而深沉的。这正是她所处的周围环境以及人际关系,在她内心中的投影和写照。她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真挚的感情,因此只能在幻想的世界中去寻找所谓的上帝。但是,她的幻想仍然逃不出潜意识中冰冷无情的世界给她造成的深刻印象,并最终以更加形象的方式将她最后的信念摧毁。卡琳的悲剧,是由于她的亲人,父亲大卫、丈夫马丁和弟弟米诺斯,以及整个冷漠无情的社会环境所造成的。影片的最后,处于精神崩溃边缘的卡琳,被直升飞机送往医院。已经病入膏肓的她,还有获得拯救的希望吗?其实,卡琳是我们这个时代,很多误入歧途的信仰者的写照。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想象上帝的样子,但其实是在塑造虚构的偶像。而这个虚幻的偶像,只不过是潜意识中本能欲望的形象化体现,最终让人走向精神崩溃的边缘。 三 卡琳的父亲大卫是一个作家,他执着于艺术创作。但是从未写出真正具有感染力的作品,这让他非常的苦恼。尽管如此,他还是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的儿女们因为他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从来都没有关心过他们,而对他心怀不满。甚至编排戏剧来暗示他的失败,而他自己也知道这一切。在他送给女儿、女婿、儿子礼物之后,以取烟斗为借口到房间里暗自哭泣。收到礼物的卡琳、大卫和米诺斯,不但没有丝毫的感谢之意,反而对礼物说三道四。 大卫是一个活在自我世界里的人,正如他对卡琳坦然承认的:“人自己在自己周围画了一个圈,把不符自己规则的东西都赶到外面,而每次生命打破这个圈的时候,这些规则就变得微不足道和可笑,之后人又画一条新的圈来防御自己。”这其实是很多作家,尤其是那些执着于想象世界,忽视现实生活的艺术家的真实写照。他们沉浸于梦的幻想与醉的迷狂之中,对周围的一切,只采取静观的方式和超然的态度。在影片中,大卫面对病入膏肓的女儿卡琳,虽然心怀愧疚,但还是以记录她的病情为写作的素材和灵感,将事业置于感情之上。或许,有一天大卫可能会创作出真正受人欢迎的伟大作品,但却并不能因此弥补他在感情上的缺失和内心的空虚。他曾因绝望而选择自杀,这正是他无力走出精神困境,试图以死亡逃避现实的体现。 卡琳的丈夫马丁是一个医生,但他对妻子的病却束手无策。他的职业是治疗人身体上的疾病,但却对人的灵魂毫无兴趣。尽管他一度标榜自己的内心世界很简单、很清楚、有人性,并且声称爱自己的妻子。但是在他的眼里,卡琳只不过是一个备受折磨的可怜病人。他对卡琳的爱,并不超出一个医生对患者的爱。甚至,他希望卡琳死去。他是那种典型的物质主义者,怀有简单的人道主义观念。但是,一个拒绝思考终极问题,只关注人的肉身,不关注人的灵魂的人,不可能真正的去爱一个人。因为一个没有灵魂的人,只不过是一个肉体的躯壳而已。马丁所爱的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人,只是一具行尸走肉而已。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爱她,但是我无能为力。我只能站在旁边看着,看着她逐渐变成一个受尽折磨的可怜动物。”与大卫相比,马丁对卡琳同样的冷酷无情。 在影片中,唯一真正关心卡琳的,是她的弟弟米诺斯。他正处于青春期的成长阶段,对人生充满困惑,对未来充满期待。他渴望认知,更希望交流。但是,作为父亲的大卫,根本不理会他的要求,如他在影片中所说:“我希望可以对爸爸说,只是一次。他是如此的酷爱自己。”因此,他只能与卡琳交流。在他的眼中,卡琳充满了神秘,并且对他造成了难以抗拒的吸引。他对卡琳的态度是矛盾的,既想与她交流,又不想与她过于亲密。他的直觉敏锐,能清楚的看到别人的问题;本能强烈,处于对异性的好奇之中。尽管他在理智上拒绝诱惑,但最终却深陷其中。他真心关怀卡琳,但却对她造成更大的伤害。 四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岛上的二十四小时之内,四个人物之间的关系,揭示出了“他人即地狱”的生存境况。而正是“上帝缺席”导致了这种境况的出现。人不能认识上帝,更无法看清自己。卡琳是一个寻找上帝的人,但她误入歧途,坠入了神秘主义的迷雾之中,魔鬼的出现令她彻底疯癫。大卫是一个追求艺术的人,他沉浸于自己的想象王国,脱离生活世界,创作的失败让他的内心极度空虚。马丁是一个以理性看待世界的人,在他的眼中没有精神,只有物质,在麻木不仁中沉沦于无情的俗世之中。米诺斯是一个用直觉感知人生的人,在青春的体验中,本能的被诱惑而深陷于罪恶的情欲之中。他们虽然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之中,但是却无法感受到家的温暖。相互之间冷漠无情,而仅有的关怀,却往往带来更深的伤害。究其原因,是因为在他们的生活中,没有爱的存在。这一点在影片的结尾,被大卫认识到。 米诺斯:那会是什么呢?上帝?给我一些上帝存在的证明,你不能。 大卫:不,我能。但是你听好了。我只是给你我自己的信念以提示。就是在人间是有真爱存在的。 米诺斯:我想是一种特别的爱,对吧? 大卫:各种各样的爱都是。米诺斯,最高级的和最低级的。最可贵的和最庄严的,所有类型的爱。 …… 大卫:我不知道爱是否是上帝存在的证据,或者说爱就是上帝本身。 米诺斯:对你而言,爱和上帝是一样的。 爱就是上帝,这种说法并非来自影片中的大卫或电影的导演伯格曼,而是出自《圣经》。但是,除了结尾的父子对话,能让我们稍微感受到一点爱的迹象,整部影片向我们展现的却是爱的缺失。寻求上帝的卡琳,找到的不是上帝,而是魔鬼。因为在她的身边,没有真正的爱,只有冷漠。世间根本没有真爱,人也无法找到上帝。而人无法找到上帝的根本原因在于,上帝并不需要寻找,只需要接受。任何寻找上帝的行为,最终的结果只能如卡琳那样一无所获,甚至遭遇魔鬼。 影片中的卡琳,是古今中外很多寻求上帝的人的代表。他们内心渴望认识真理,期盼得到拯救。但是,却不肯接受上帝清楚明白的启示和道成肉身的显现。而是按照自己的想象和别人的传讲,来描绘和塑造上帝的形象。从而陷入对各种人类自身所制造的偶像崇拜之中。这种行为与夏娃违抗上帝的话,偷吃善恶树上的果子一样。人不相信上帝的启示,而要依靠自己的聪明,难免会被魔鬼所迷惑,陷入罪恶之中。卡琳确信自己能听见神秘的声音,但这个声音却让她偷看父亲的日记,引诱弟弟犯罪。最后,这个声音导致她彻底精神崩溃。 其实,“上帝缺席”的真正含义,是人拒绝了上帝,而不是上帝离弃了人。但上帝的爱却一直没有改变,如经上所说:“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上帝并不神秘,他的爱已经在耶稣基督的身上完全显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