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王老师的《等待》,耳边响起了师范时在语文老师王老师家的录放机听到的关牧村演唱的那首《等你归来》: 清晨的霞光送你出海 傍晚的海风迎你归来 多少回风浪里搏斗 多少回迷雾中徘徊 出海又归来 归来又出海 深情的眼睛 总在岸边期待 等你归来 等你归来 深情的眼睛 总在岸边期待 当时那么喜欢这支歌,请求王老师一遍遍重放。 这是年轻时候关乎等待的美好记忆了。 “等待”,这个含义丰富深厚的词语,多么寻常。 许多人眼里有他的“等待”和对“等待”的个人诠释。 而这里,属于诗人的“等待”则带着个人思路、情怀、审美取向、自身修养和文化底蕴的特色或说气质,给出了不一样的“等待”。 习惯读文识人,从某个人的文字,感觉作者精神境界。 读着王老师的“等待”,虽然是打着不可替代的个性烙印,但首先给我的感觉是一种大我的气度。让人感觉他是会对这个世界上不同领域的不同存在均投以平和辩证的眼光的,他打量一切时。譬如他将等待分属白天和黑夜,代表物质和精神两类,但绝不有意厚此薄彼,感性褒贬。他将“扎扎实实”标签给白天的等待,将“自由自在”标签给黑夜的精神等待,而不带感情色彩地淡然看待人们对白天和黑夜的喜欢。在他眼里,似乎这是自然的,不同的存在都是合理的。让人感觉一种仁和和宽容的眼神,源自天性的良善的。 或许,王老师出身书香之家?我不了解,我不知道,但从他诗句和行文特点以及以文交流方式和存在姿态,是能品味出一种文雅含蓄持重但不失纯挚个性、不张扬、不轻狂的富有良好修养的文人气息的。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是一种骨子里的不由自主不知不觉不露痕迹的漫溢。 所以,他看世界,他打量一切,不像我等感性男女那样——倾情抒发,不知不觉就随情随性,烙了感性的印记。读王老师的诗文,一种诗意的哲理弥漫期间,亲近而又深远,令人回味不尽。 这篇《等待》,篇幅精巧短小,其中的表达,是诗句气质。 我看王老师倒像个会计师了——大处的那等待,不评判不褒贬,只是呈现其客观形式。 可若让共性淹没了个性的光彩,那就不是我们的爱思考有情怀的诗人了。 他的风采在那些独解里——花朵和蜜蜂,米和水,云彩与太阳,泥土和叶子……他赋予这些个“等待”以互悦、相互期待、相互接受、相互期盼和渴望的寄予,而这正是世上最美好、最值得的等待。 这让人读出一种直达真谛的情怀审美。有许多人会看到和思索相同的物象,却未必赋予和寄托如此美好的乐观的明媚的期许。 诗人的感性和浪漫常常是诗文动笔的源泉,灵感的获得前提。而诗人的冷静、清醒和理性的深思,才是最有价值的给人引向的素质,它像指路的明灯,能将人们从貌似平常的诗句和困惑的意象中向纵深处凝望,直到看到闪烁其中的升华的光芒。 这里,王老师的“所以不急”,“所以需要隐忍”“我们忍着时间”,正是如此。或许这是诗人一路走过的明朗心境的豁然获得——种子已经播撒,莫在乎一时的阴晴圆缺一朝一夕,发芽和成长需要时间的成全;再长的黑夜都无法遮挡星星恒久的光辉,白云终究散去而还高山高耸不屈的伟岸面目,大地的圈囿从来阻挡不住河流的奔腾不息…… 时间,时间,如此用心凝视“时间”的人,自会超越现实,让眼神穿越彼时此时和久远的未来,获得冷静不惑又充满着希冀的该取姿势——我们忍着时间,忍着,我们结出重重的壳儿,对抗寒冷,躲避冷箭,然后和春天重生。 那当然,你将一切理得如此清晰,给出了等待如此的可行之途,那么等待,便是美好的了! 王老师原文: 夜夜舞语: 等待分为两种:白天的,黑夜的。 白天的等待是物质的,黑夜的等待是精神的。 物质的等待扎扎实实,精神的等待自由自在。 有人喜欢白天,有人喜欢黑夜。 等待是一朵花盼着蜜蜂,是蜜蜂盼着花开。 等待是把几把米,放入锅中。看米在水中翻滚。冒泡,松软,最后与水融为一体。 等待是几片云,聚集着。突然,太阳从云层后面钻出头。鲜红的,伟大的,崭新的。人们开始忙忙碌碌。 等待是一片叶子从空中飘落。大地在欢呼。泥土包容了叶子,叶子滋养了大地。 所以不急。 种子总会发芽。雨过总会天晴。月缺总会月圆。 所以需要隐忍。 星星忍着黑暗,高山忍着白云,河流忍着大地。 我们忍着时间。 忍着,我们结出重重的壳儿,对抗寒冷,躲避冷箭,然后和春天重生。 等待,也许是美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