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西游记》的前生今世
1、
《西游记》的产生,不仅仅是吴承恩个人天才的创作,在他之前,取经的故事就已经流传了近七百多年。而在他之后,取经的故事,又流传了七百多年。从唐僧取经到今天,西游取经的故事,在中国已经整整流传了将近一千四百年。而且不仅在中国,在整个东亚,尤其是受中国汉族文化影响深远的韩国和日本,也广为流传。我们将吴承恩百回本《西游记》产生之前的故事称为前世,产生之后的故事称为今生,来看看西游故事是怎样产生并发展的。
中国诗歌虽然产生比较早,而且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产生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作品。但是却始终没有产生出一部我们中华民族,或更狭义的一点说,汉族的神话史诗。比如古印度有《罗摩衍那》、古希腊有《荷马史诗》、英国有《贝奥武夫》、法国有《罗兰之歌》、俄罗斯有《伊戈尔远征记》,德国有《尼伯龙根之歌》。就连我们的藏族同胞,都有他们的《格萨尔王传》。但是我们汉族却没有这样一部描写祖先和英雄伟大事迹的神话史诗。从中国古代神话来看,盘古女娲、三皇五帝,都有可能成为这样的神话史诗中的主人公。而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后羿射日、大禹治水这些古代神话故事,也完全可以成为神话史诗中的故事情节。
但是很遗憾,在《山海经》和其他古代文献里,对上古的英雄人物和神话传说,只有零星的记载。究其原因,有可能是中国文字产生的太早,本来口口相传的神话故事,在没有完善成型之前,就被以简洁的文字记录了下来。或者是汉族过早的进入了农耕社会和定居生活,缺少四处漂泊的流浪诗人。或者是孔老夫子,关于不语怪力乱神和敬鬼神而远之的教导,影响到后世的文人和诗人们,更多的关注社会现实,而不是远古传说。总之不论出于什么原因,具有几千年诗歌发展历史的汉族,始终没有出现一部神话史诗。但是,明代的小说家吴承恩,却为我们贡献出一部类似神话史诗的伟大小说作品《西游记》,塑造出一个伟大的神话英雄人物孙悟空。
2、
在《西游记》的整个故事中,虽然取经的主角依然是唐僧,但故事的主人公却变成了他的大徒弟孙悟空。他反而成了取经故事中的陪衬。这种变化,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这还要从唐僧,也就是历史上的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说起。在《西游记》的第十二回,唐王李世民在在给唐僧送行时,从地上拾起一撮尘土,弹入酒杯中,对唐僧说了一句很煽情的话:“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但是实际上,在贞观初年,也有一种说法是贞观三年。玄奘法师要到印度取经时,并没有得到唐王和朝廷的批准,他是偷渡国境,取道西域,途经数十国,备受艰难险阻,最后用了十七年,行程几万里,从印度取回了657卷经书。为古代中印的文化交流和中国佛教的发展,作了巨大的贡献。被鲁迅称为“民族的脊梁”,被梁启超称为“千古一人”。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得文化英雄。
玄奘当初是违反禁令,偷越国境去印度取经的。经书被取回来之后,唐太宗听说他亲身去了西域和印度的很多国家,便让他将一路上的见闻写出来。好了解这些西域和印度国家的山川地形、城邑关防、风土人情、文化政治等情况。为大唐日后对这些国家展开军事和外交活动,提供详尽的资料。玄奘法师当然知道唐太宗的用意,用了一年的时间由他口述,弟子笔录,写成了《大唐西域记》一书。写完之后,唐太宗很满意,不但对他以前偷越国境的事情既往不咎,而且还要让他在朝廷做官。但是玄奘一心想翻译经文,于是拒绝了唐太宗的要求。后来玄奘去世后,他的弟子们又撰写了《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在《大唐西域记》的基础上,增加了玄奘的生平事迹和游学经历,对取经路上故事的描写,也更加具有传奇色彩。后世的取经故事,正是从这两部书上取得素材,不断流传下去的。
晚唐出现了“传奇”,这是中国最早的成熟小说类型之一,而到宋代又出现了话本文学。所谓“话本”,是“说话人”说话所依据的底本,原来是师徒相传的“说话”的书面记录,因为话本是针对听众的,采用的是口语体,所以具有口头文学的性质。而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话本,是经过下层文人的加工润色,能够为读者阅读的话本小说。而宋代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就是由话本发展形成的话本小说,因此其不可能是由一个人完成的作品,而是民间集体创作的结果。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白回本小说《西游记》的主要人物,基本上都已经出现。尽管经过文人加工和润色,但还是保存了民间世俗文学的原始风貌,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审美追求和世俗生活的一些特点。《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西游故事发展中的主要环节,为主要人物和情节初步定型作出了重要的准备。
而在元代出现的《西游记杂剧》中,不但主要人物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和白龙马都已经出现,而且情节和百回本更加接近。已经包括大闹天宫、唐僧出世、收伏八戒、女儿国、火焰山等主要故事。在《西游记杂剧》中,民间化的程度比《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更高。《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还有一种对宗教的虔诚,而《杂剧》无论是书写的语言,还是情节的构造,人物的性格,都有浓厚的世俗气息和滑稽调笑的意味。而在《西游记》成书前还有一个过渡本《西游记评话》,尽管已经失传。但是从文学发展的角度来看,应该与百回本的故事更加接近。
我们从《西游记》的成书前,西游故事演变的过程来看。《西游记》的形成与民间文化的丰富想像力、创造力是分不开的。故事的宗教和出世色彩逐渐淡化,民间和世俗的特点日益浓厚。主要人物也由唐僧这一颇具宗教意味的历史人物,变成具有民间特色,具有强大本领、自由精神、桀骜不驯的英雄人物孙悟空。
关于孙悟空的原型,历代研究者众说纷纭,但影响最大的有两种。一种是本土说,在中国古代的志怪小说,比如《搜神记》和《补江总白猿传》中,就有了猿猴成精的故事。而《古岳渎经》中的涡水神无支祁长的很像猿猴,与孙悟空在神通和个性上相似。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孙悟空的雏形。一是外来说,在古代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有一个善于变化、勇敢正义的猴神哈奴曼,与孙悟空的形象也很接近。被另一些学者认为是孙悟空的原型。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或许,孙悟空是受到了多个像无支祁和哈奴曼这样的妖猴或神猴的形象影响,最后才演变成百回本《西游记》中的形象的。
从今天比较普遍的说法来看,明代百回本《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在南京长期靠卖文为生。曾短暂当过一段时间县丞,由于不习惯官场的规则,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 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既有才华又有个性的文人。
3、
我们大体回顾了一下《西游记》的前世,现在再来看《西游记》的今生。自从明代吴承恩百回本《西游记》出现之后,在明清出现过很多的版本。主要有世德堂本,即《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清白堂本《新绣全像西游记传》,与以上两个版本内容基本相同的《唐僧西游记》和《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这些都是明朝的版本。清朝有署名丘长春的《西游记证道书》,清代陈士斌评的《西游真诠》、张书绅评的《新论西游记》、刘一明评的《西游原旨》、张含章评的《通易西游正旨》。我们今天看到的作家出版社(1954)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版本,均以世德堂本为底本。与百回本不同的,还有十卷“朱本”,即《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四十回“杨本”,即《西游记传》。这个版本后来被万历年间的书坊主人余象斗收入了《四游记》。吴承恩百回本的《西游记》故事出现之后。取经的故事仍然在流传。但这些故事多多少少都会受到这部小说影响。这种影响开始在文学戏曲领域,出现了《续西游记》、《后西游记》和《西游补》等作品。到了二十世纪,电影和电视的出现,让《西游记》的影响超出了文学。通过影像的方式,更广泛的得到传播。
自从20世纪二十年代起,《西游记》的故事就开始被陆续的搬上银幕,包括《盘丝洞》、《火焰山》、《真假孙悟空》、《猪八戒招亲》等一大批根据《西游记》中的某段故事改编成的电影作品。六七十年代,邵氏电影公司推出了五部西游系列电影《西游记》、《铁扇公主》、《盘丝洞》、《女儿国》、《红孩儿》。基本符合《西游记》原著的人物形象和故事脉络。但是1995年出品的香港电影《大话西游》,包括上部《月光宝盒》和下部《大圣娶亲》。却对《西游记》原著进行了非常大胆的颠覆和改写。这两部电影在开始上映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影响。直到1997年后才开始在内地高校和网络上流传并迅速走红,风靡一时。对大话西游评价,基本处于两极。要么非常喜欢,奉为经典;要么十分鄙夷,不屑一顾。主要原因,是《大话西游》对《西游记》原著中的人物和故事,进行了后现代无厘头的改写。尤其是主人公孙悟空和唐僧的形象,完全被颠覆。而其中的一个重大的突破,就是孙悟空开始有了爱情戏。这对之后的西游题材电影和网络小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最近两年上映的两部大制作西游题材电影《大闹天宫》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孙悟空和九尾狐,唐僧和白骨精之间,都有暧昧的爱恋关系。原来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和高僧,渐渐的被赋予更多的人性和感情色彩。
在去年年末和今年年初,有两部小制作的西游题材电影《紫霞》和《西游记之锁妖封魔塔》,故事情节很简单,基本是孙悟空的爱情悲剧。在剧中孙悟空的造型非常的low。今年还有一部《万万没想到,西游篇》,里面的孙悟空成了一个打酱油的陪衬角色。不知道为什么,只要孙悟空一谈起恋爱,齐天大圣的光辉形象就开始不断瓦解。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大话西游》不仅对孙悟空的形象颠覆很大,对唐僧的形象颠覆,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电影中唐僧的那首Only you,完全粉碎了他在《西游记》原著中的高僧形象。从此唐僧在影视作品的形象中,彻底的走下了神坛。在之后西游题材的电影中,《情癫大圣》和《西游降魔篇》是以唐僧为主人公的。故事情节几乎脱离《西游记》,可以看做是对《大话西游》剧情的延伸。在这两部电影中,唐僧开始取经或继续取经的原因,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经历了爱情的幻灭。但对唐僧形象改写最大的,还不是中国的电影。自从1970年开始,西游故事就开始在日本被拍成电视剧,里面的唐僧一般被称为三藏法师。《西游记系列》中的三藏法师,是由当时日本当红女星夏目雅子反串的。在之后的日本西游影视剧中,唐僧几乎都是由女演员来扮演的,基本上是一位具有女性气质的高僧形象。而在1993年日本电视台建台40周年时播出的《西游记》中,三藏法师则完全变为女性。
4、
既然说到电视剧,我们再来看一下中国的西游题材电视剧的情况。最为我们熟知的,当然是八十年代由六小龄童老师主演的《西游记》。不但是所有影视改编作品中迄今为止最忠实于原著的,而且也是比较公认在艺术水平上最高的。1986播出的前25集和2000年播出的后14集虽然相距十多年,但都是让人百看不厌的经典之作。在2010年和2011年,中国大陆由先后出现了由程力栋和张纪中执导的《西游记》,故事基本上忠实于原著,但在具体情节上却都有部分改动。1996年,香港TVB也推出了一部由张卫健主演的《西游记》,但较大陆的三个版本来说,对原著的改动幅度是相当大的。2002年,台港合拍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依旧由张卫健主演,但故事逐渐脱离原著,发挥演绎的成分非常之多。在改编《西游记》的电视剧出现的同时,一些衍生的作品也相继出现。比如2000年前后出品的《西游记后传》和《春光灿烂猪八戒》。故事已经与取经没有什么关系,基本上是根据西游记中出现的人物来自由演绎的故事。
除了影视,《西游记》也被改编成动漫,其中最经典的就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广在60年代和80年代制作的动画《大闹天宫》、《人参果》和《金猴降妖》。而去年比较火的《大圣归来》,虽然故事情节脱离原著,从一个新的角度讲孙悟空和唐僧之间的故事,但也是一部精品制作。1999年国产的52集动画片《西游记》,基本上忠实于原著,故事是所有西游动画中最全的。此外衍生的西游动画还有《金箍棒传奇》系列,基本上是以轻松爆笑风格为主的,故事里加入了很多流行时尚元素。《西游记》对韩国和日本的动画,也有相当广泛的影响。比如由动漫《MR孙》改编成的《幻想西游记》,在韩国的收视率是非常高的,故事有明显的科幻色彩。而在日本动漫《悟空道》、《最游记》和《七龙珠》中,人物情节和故事,已经完全的日本化和科幻化。只能勉强算得上是衍生作品。而高桥留美子的动漫《犬夜叉》,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了《西游记》的影响。
最后,我还要说一下网络文学中的西游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明显受到《大话西游》影响的《悟空传》,这是一部具有后现代黑色幽默色彩的作品。与《悟空传》同时或稍后出现的还有《唐僧传》、《天蓬传》、《沙僧传》、《唐僧情史》等网络文学西游题材作品。作者们开始用第一人称和各种不同的视角,重新改写西游取经的故事,大多以讽刺幽默的风格为主。
结语
通过以上我们对西游取经故事前世今生的追溯,我们会发现,在过去的将近一千四百年的时间里,明代吴承恩的百回本《西游记》,是所有西游取经故事中的轴心,也是高峰。几乎所有的西游取经故事,都与这部作品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唐僧取经的西游故事,已经成为中国甚至亚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在二十一世纪的影视动画、网络文学作品中,西游题材再度升温。说明西游取经故事,已经融入中国文化的血脉之中。而在以后,也必将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大众文化,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