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最初听到这些诗句,是从一部电视剧中的人物口中。后来,有一位朋友向我提起,并问我知不知道作者是谁,我只说不知道。或许就是在那时,他向我提起仓央嘉措的名字,但我却没有留心。直到有一天,我在图书馆里偶然的看到一本诗传。想起看过的一篇小说里,出现过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才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翻开书页,这位三百多年前的情歌诗人、就这样带着他扑朔迷离的传奇人生和空灵深邃的优美情诗,走入了我的视域。 传说在仓央嘉措出生的时候,七日同升,黄柱照耀。对于西藏红教信徒来说,这是宁玛派活佛转世的迹象,但他日后却成为了黄教格鲁派的达赖喇嘛。或许正是在他入主布达拉宫之前,所学习的巴桑寺是一座红教寺院,在戒律方面没有黄教那么严格,才让他以后那么不服管束,放荡不羁。与他的生相比,关于他的死,有不同的说法。正史记载,1706年仓央嘉措病逝于青海湖畔。而民间广为流传的有“自杀说”、“谋害说”和“逃遁说”。最后一种说法,更多的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他们希望仓央嘉措的传奇人生,不那么的匆匆结束。根据一本叫《六世达赖喇嘛传》的书中记载,仓央嘉措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逃离了青海湖畔,并先后到过尼泊尔、印度、五台山、内蒙古等地,最后停留于内蒙古的阿拉善,并圆寂于此。对于以上种种说法,似乎都有道理,但真相却不得而知。但不管怎样,他给我们留下了他的诗歌、他的传说。让人们去阅读、去评说、去思考,去想念。 仓央嘉措不以他的修行和佛法,反而以他的爱情和诗歌而闻名于世。这让他成为历代最具传奇色彩的达赖喇嘛。尽管他的身份曾遭到过质疑,被反对者称为“假达赖”,但西藏的僧俗,却一直没有否认过他的身份。尽管他多次溜出布达拉宫,身着便服、头蓄长发,混迹于街头酒肆,醉心于歌舞宴乐。并且拒绝接受比丘戒,甚至要交回沙弥戒。但是,当拉藏汗奉康熙之命,将这个“耽于酒色,不守清规”的“假达赖”押送至北京途中,哲蚌寺的僧人们,依然不顾生命危险,将他营救入寺,与官兵对抗三天三夜。而当色拉寺、甘丹寺、哲蚌寺的僧人们听闻仓央嘉措病逝于青海湖畔的消息后,并未认可拉藏汗所立的益西加措为达赖喇嘛。而是根据仓央嘉措的诗歌暗示,找到了转世灵童格桑嘉措。或许是这种执着的坚持,让清政府最后不得不妥协让步,在乾隆正式册封强白嘉措为八世达赖时,间接承认了仓央嘉措的六世达赖身份。 二、 仓央嘉措虽然在三百多年前,曾为雪域高原的六世达赖喇嘛,但无论是生前逝后,其身份却一直被质疑。其中既有历史的原因,政治的影响,更有个人的因素。这一切,似乎都应该从他的前世——五世达赖罗桑嘉措和第巴桑结嘉措,这两位亲如父子的师徒说起。他们是17世纪西藏最杰出的宗教和政治领袖,格鲁派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布达拉宫的扩建和完成,都与他们有关。五世达赖在1682年圆寂后,为了不引起社会和政局的动荡,这个秘密被第巴桑结嘉措隐瞒了十五年之久。如果不是康熙在打败葛尔丹之后,从战俘口中偶然得知此事,这个秘密或许会被隐瞒的更久。但桑结嘉措似乎早有准备,为了应付来自各方面的诘难,他搬出了转世灵童——仓央嘉措。 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六世达赖,其身份被怀疑是在所难免的。这种怀疑不是来自西藏的僧侣们,而是来自大清的康熙皇帝和蒙古的藏拉汗亲王。虽然在表面上,他们承认了仓央嘉措的身份,但却一直心存芥蒂。十年之后,桑结嘉措与拉藏汗的矛盾激化,兵败身死,年纪尚轻的仓央嘉措失去了忠心的支持者和保护人,成为了权力斗争中的牺牲者。从这个方面来说,他是无辜的,但如果他自己的言行举止无可指摘的话,就不会给他人以攻击的借口。拉藏汗提出仓央嘉措是“假达赖”的理由很简单,“耽于酒色,不守清规”。对于这一点,在当时的布达拉宫内外,甚至是整个拉萨都是尽人皆知的。而他的那一首首在街头巷尾广为流传的诗歌,似乎成为了难以辩驳的证据。如果说正是这些情诗和他放荡不羁的生活,给了那些想将他拉下宝座的野心家以把柄的话。那么,也同样让更多的人被他所吸引,为他而着迷。诚然,作为雪域高原上的达赖,格鲁派最高活佛,他受到西藏僧俗信众的膜拜,自然不在话下。但他的魅力,却远超藏传佛教,甚至宗教信仰的影响之外,让更多生活在红尘俗世里的男男女女,也为之倾倒,为他的人,为他的诗。 三、 仓央嘉措作为一位达赖喇嘛,虽然在佛法上建树不多,却在诗歌上硕果累累。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他生活和成长的环境有关。在十五岁正式坐床成为达赖前,他并非一直呆在家里,而是在措那宗的巴桑寺里接受佛学教育。当然,对于一个少年来说,这种严格刻苦的生活,难免让他产生某种叛逆心理。我们可以想象,在数门枯燥的经学课程中,或许只有那本叫《诗境》的古印度文艺理论,引起了他的注意和兴趣,并为他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这也只不过是我们的猜测而已。对于一个诗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他的天赋,其次才是经验,而理论的影响,几乎可有可无。 作为活佛的仓央嘉措,天资聪慧、悟性奇高。年少轻狂、风流倜傥的他,在成为雪域之王后,很快摆脱了清规戒律的拘束,沉沦于红尘俗世的诗酒宴乐之中。但在他的爱情之路上,并非万事随顺,牵肠挂肚、百转千结的心情,自然是少不了的。他将心中的诸般感受诉诸笔端,成为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情诗。但无论他怎么沉沦也好,始终并非一介凡夫。当他把过人的天赋和悟性以及多年来修习佛法、研读经卷的心得,融入他的创作之中后,他那些看似情歌俗语的诗句,就多了一层禅意和深度。如果我们仔细品味他的诗,就会发现,一些诗句所描写的情景是世间的,而意念却是脱俗的。 正是仓央嘉措的其人其诗,让人们越过那有限的史料记载,将诸多的想象加诸在他身上。让他成为拉萨街头酒肆之间最美的情郎,历代达赖喇嘛中最具传奇色彩的迷失菩提。或许,在每个读过他诗歌的人心中,都有大致相同的印象。坐在禅房里打坐,心中突然浮现情人影像的年轻僧人;从布达拉宫里溜出来,走入拉萨酒肆的翩翩少年。但具体的形象,却又有所不同,每个读者中,都有他心中独特而唯一的仓央嘉措。 在他的传说中,曾经出现过两个女人的名字:玛吉阿米和达娃卓玛。很多仓央嘉措的传记作者,都曾根据诗中的描写和民间的传说,将其中的一位,演绎为他挚爱的女子、不渝的恋人。或许,他只有一位恋人,或许,他有几个情人。对于我们,只能猜想,至于真相,只有他自己知道。但如今,这些都已经不再重要,而我们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他没有经历过至深的爱恋,不渝的真情,是不能写出那些忧伤多情、真切动人的诗句的。与一般直接向恋人表达爱慕之情的诗歌不同,他的那些情诗,体现出的是一种历经爱情的千滋百味后,一朝彻悟的澄明与释然。 四、 仓央嘉措虽然一度放荡不羁,任性妄为,但却始终不是一个浪荡公子,而是达赖喇嘛。即使他深陷于男女情爱之中,却仍然是迷失菩提。从严格的佛教修行和戒律方面来说,他的确是在追求佛法的路途上迷失了。但是,正如一休禅师所云:“入佛界易,进魔界难”。 诚然,幼年的仓央嘉措,曾像很多高僧的童年一样,在经师的教导下研经习法。只是在渐渐长大之后,走上了一条离经叛道的迷途。如果他真的是一个假活佛也就罢了,但他偏偏是位真达赖。与五世达赖罗桑嘉措相比,他无论是在宗教,还是在政治上,都难免相形见绌。但也并非一无是处,他在诗歌上的成就,堪称独树一帜。而正是因为这些诗歌,让他成为历史上最神秘、最富魅力的达赖喇嘛。也让那些对藏传佛教一无所知,甚至对宗教信仰毫无兴趣的人,不远万里奔向雪域高原,前往拉萨的布达拉宫去寻求这位诗人曾经留下的踪迹,完成一次一生少有的心灵旅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仓央嘉措的“迷失”,亦成就了他的“觉悟”。他的诗,亦是一种法。试问,如果一个根本从未进入红尘,不懂情爱的人,没有经历人间苦楚,尝遍生死离别的人,怎么会真正具有慈悲的心肠,渡人的意念?一个不知世间冷暖,全靠人间香火供应的高僧,即便他读遍佛经,参透万法,但一生只对着青灯古佛诵经参禅,不理庙门外的众生疾苦。那么,他与寺庙里的一尊佛像无异。 五、 三百多年前的一个夜晚,当仓央嘉措正在坐禅观想时,心中杂念纷繁,他越想让自己的心静下来,越是做不到。终于,一个少女如明月般的美丽脸庞,出现在他的心头。他不再烦恼,喜悦万分。提起笔来,写下了一首诗歌: 心头影事幻重重,化作佳人绝代容。恰似东山山上月,轻轻走出最高峰。 他知道,自己迷失了,是白天在布达拉宫后花园里翩翩起舞的那个少女,占据了他的心。他的心中顿时生出悔意,要到佛前忏悔。但是,当他走出寝宫时,双脚却不由自主的狂奔起来。一袭明黄色的袈裟,从他的身上飘起来。夜色中,一个身影出现在拉萨的街头。只见他气喘吁吁的登上一家还未打烊的酒馆二楼。一瞬间,那个熟悉的身影,又真切的出现在他眼前。 第二天早上回去之后,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为寻情侣去匆匆,破晓归来积雪中,就里机关谁识得,仓央嘉措布拉宫。 或许,就是在那一年,那一月,那一日,他在红尘俗世中迷失; 或许,就是在那一夜,那一瞬,那一刻,他在美酒佳人前沉沦。 但他那段春风得意、自由放荡的日子,却并没想象中的那样天长地久,他的行踪很快被发现,不得不与心上人分离。 六、 他的人虽然在宫中,心却在酒肆;他的口虽然在诵经,手却在写诗: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心中有此种疑问和纠结的修行者,他不是第一个,但他却是第一个将这种想法用诗歌表达出来的。在这种两难的选择中,他希望出现一种两全其美的办法。但在现实中,他根本无法选择。他曾想过做一个平凡的普通人,但他的身份,却不允许他这样做。而当他的身份将要被废去时,得到的却不是还俗的自由,而是死亡的解脱。当一个人面对两难的问题,难以做出选择时,命运往往会帮他做出选择。 仓央嘉措的一生,再次向我们表明了,这个世界上的快活和欢乐是短暂的,无奈和遗憾却是恒常的。作为一个活佛,他或许是失败的,但作为一个诗人,他却是成功的。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生命的长短,而在于是否留下了什么;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地位的高低,而在于是否给予了什么。 对于仓央嘉措来说,他给世人留下了诗歌,给予了传奇。 这位曾经误入歧途的迷失菩提,最后是否迷途知返,在经历儿女情长,世事无常之后, 已经彻悟人间情爱的空幻?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但怎么又道: 手写瑶笺被雨淋,模糊点画费探寻,纵然灭却书中字,难灭情人一片心。 是否看破世间万事的虚妄? 不观生灭与无常,但逐轮回向死亡,绝顶聪明矜世智,叹他于此总茫茫。 但怎么还说: 结尽同心蒂尽缘,此生虽短意缠绵。与卿再世相逢日,玉树临风一少年。 他的诗难解,他的人传奇。而我们要想更多的了解仓央嘉措,就只有读他的诗歌,听他的传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