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回家路
2016年春节刚过,我的小女儿有个动议:她要带着9岁的女儿,一同陪我回西安,看望我那已经83岁的兄长和已经77岁的小妹。此事让我犹豫了好一阵子,一直下不了决心。我唯一担心的是患病多年的老伴如何照料问题。4年来,老伴因患阿尔茨海默病,有时住院治疗有时在家调养,尽管有4个女儿不断地悉心照料,分担我的负担,但是照顾和陪伴老伴生活起居的主要责任还是义不容辞的落在我的身上。几个女儿轮流给我和老伴做工作,让我放心地去和都已是耄耋之年的三兄妹多一次团聚,重温一回亲情,同时也让我几年来因照顾老伴而有些疲惫的身心得以放松。至于走后看护老伴的事由三女儿和女婿主动承担,他们搬过来和老娘一起过活,按时吃药打针,吃饭睡觉。好在时间并不长,来回只有7天时间。孩子们的用心是良苦的,理由是充分的,语言是热情滚烫的,不由你不为之心动。
于是乎决定了,回家! 2016年2月21日上午,告别了老伴和家人,登上了天津航空公司GS7652航班 11:50直飞西安。机舱里将近140个座位,几乎座无虚席,让我多少有些惊诧。哈密竟有如此多的旅客飞往西安,真是时代变了,我,一时还有点不大适应。 飞机平稳拉起,不断爬升,直至万米高空。机身下面云海茫茫,机身上面,晴空万里,机舱里,平静安详,旅客们大都靠在座椅上昏昏然进入梦乡。而我却难以入睡,脑海里不断涌现出进疆60多年来,数次走过的回家之路…… 首先脑海里出现了第一次回家的情景……
1956年秋天,我被批准回家探亲。这是我离开家乡告别父母4年后的第一次探亲。那时兰新铁路还只通到玉门,我乘汽车从哈密出发,头天宿星星峡,次日抵达玉门。然后买票上火车,两天后,回到久别的古城西安。已经成为工会干部的哥哥,极其热情地欢迎他远道归来的弟弟。在西安稍事休息,又坐了几小时火车,从一个名叫柳枝的火车站下车,再步行15里才回到家中。阔别四载,村庄依旧,老屋依旧,只是父母日渐衰老,我不禁悲从中来。母子连心,相拥而泣。母亲抚摸着我的脸颊,说儿子廋了,个子长高了。慈爱之情溢于言表。父亲表面似乎很平静,而他的内心也一定是心潮难平。他坐在桌边看着我,面带微笑的说:过去出远门作生意的人,一般也是三四年才回一次家,我娃到新疆也四年啦,回来啦就好。 这次我在家里足足住了半个多月,和父母朝夕相处,其乐融融。这是我自工作以来和父母相处时间最长的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 脑子飞转……
那是1969年春节前夕。此前哥哥来信说,母亲最近住了几次医院,身体状况已经大不如前,问我能否回去一趟。我心里暗暗在想,几年前父亲去世时我无法奔丧,现在如果再不能回家陪陪母亲,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我真怕留下终身遗憾,于是决定赶春节前带着大女儿(9岁)、三女儿(2岁)一起回家。临上火车那一刻,我才发觉选择春节回家是一个完全错误的决定,因为车厢拥里人满为患,根本无插足之地。在朋友的帮助下,硬是把我和女儿塞进车门后,再也无法动弹。我和女儿就席地坐在行李上,蜷伏在这里,冷了,依偎而睡,饿了,肯口干餅,渴了,喝口凉水。2天2夜就是这样度过的。到西安下车后,大女儿背着行李,我一手抱着小女儿,一手拎着已经受冻的半袋土豆,一起步履蹒跚地向站外走去。由于行进速度很慢,等到所有旅客都已出站了,我们一行还出不了站。最后在一位铁路工人的帮助下,才来到站外。此时,接站的哥哥正在寻找我们,相遇后,自是皆大欢喜,回到家里见到母亲,一声“妈妈”、两声“奶奶”母亲已是泪眼婆娑了。一路上的般般艰难困苦为之一扫。半个月后我看到母亲身子骨还算硬朗,便告别了她老人家,回到哈密。谁能料到,3年后母亲竞因脑溢血病逝于渭南小妹家中。使这次离别竟成永诀,能不让人肝肠寸断。
镜头很快又转换到我内心深处那一言难尽的伤痛。 我的父亲、母亲分别于1964年和1972年先后辞世。当时因受路途遥远和经济制约而未能奔丧,留下终身遗憾。那时不是不想回去,也不是不能回去,而是回不起。当时的想法和做法是,把节约下来的路费和我能承担的丧葬花销一起寄回去,借以减轻兄妹的负担。当时这样做虽然也取得家人的谅解,然而,我却从良心上背负一种久久难以释怀的愧疚。是啊,为人子者生不能尽赡养之责,病不能榻前侍奉汤药,死不能抚棺大恸,此三者永远是我内心深处的伤痛…… 回家的路竟是如此这般地叫人欢乐,令人向往,有时却让人痛苦、纠结、唏嘘…… 此时,机舱里传出咸阳机场到了的声音。 我的手表显示2:10,两个半小时飞越2000公里,是国家现代化为我们提供了如此安全、快捷和方便的出行方式,让回家的路不再那么遥远,不再那么望而生畏。 我当即关闭了记忆的闸门,回到现实之中,和女儿、孙女一起走出机舱。让我魂牵梦绕、时时牵挂的温暖的家就在眼前,对即将和家人再次聚首,共度那虽然短暂却温馨无限的憧憬,让我的心跳加速,我们满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向机场外走去. 201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