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友“飞鸟相与还”的文章《有多少学生会为我们转身》引发我的共鸣。话题从浙江台一档火爆节目《中国好声音》说起。在初选学员的时候,导师们背对着舞台上的歌手学员,凭靠两耳聆听歌手演唱表现出来的音质条件、演唱技巧和专业素质来做出自己的评判和选择。学员并不知道背影那面的导师谁会为自己转身,只有凭借自己的演唱实力来博得导师的青睐,毫无捷径可走。若有导师在学员演唱时按下按钮,椅子就会自动转过来,届时,导师和学员才面对面进行双向选择。在“关系大于原则,人情大于法规”的现实社会,这的确是最好的遴选法则了。 想起几年以前,有部分专家学者呼吁课堂教学实行双向选择的改革:老师挂牌上课,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老师。据说当时也有部分学校进行过这样的教改实验,但不知结果如何。近来有一幅漫画把“中国好声音”导师学员双向选择的法则和老师给学生上课联系起来,其寓意不说自明。 一家三口(爸爸、妈妈、孩子)坐在沙发上观看《中国好声音》节目,大人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世界里自我陶醉,孩子看着这样的画面马上和老师上课联系在一起,浮想联翩:自己的教室布置得像电视画面里《中国好声音》的现场那样,老师站在讲台上讲课,学生都坐在舒适的高靠背转椅上背对着黑板和老师,只是用耳朵聆听老师讲课。假如老师讲得不好,他们觉得不满意,就可以不转身面向老师(也就是说可以不再听老师的课),可以开心地做相关的的作业或者自学。 这幅富有幽默想象力的漫画使人发笑,但是它又表达出现代在校学生对课堂教学形式进行改革的一种期待与幻想。值得深思的是,如果真的有一天,学生们在课堂上可以有这样的选择权利,会有多少学生认同自己的教学,会为我们的教学而转身呢? 现在的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到哪所学校读书,由哪些老师来教,被居住地和户口圈定了,学生是没有自主选择学校和老师的权利的。能够到重点名校就读,能够遇到名师来教课,学生当然会迷恋崇拜自己的学校和老师,成为老师忠实的粉丝,当然名师也就是他们不二的选择。而那些非重点学校,几乎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里都会有学习存在障碍的学生,都会有不认真听课、不勤奋努力学习、不听老师的教谕的学生。他们正襟危坐地面对讲台上不同性别不同水准的老师,即使老师的课堂教学可点可圈,深受多数学生的喜爱,他们也会心不在焉;要是遇到不会喜欢或者批评过他们的老师,抑或是根本听不懂老师所讲的内容,即使面对着老师做出听课的样子,其实思想早已开了小差,内心早已“背对着讲台”了。 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部分学生排斥学校生活存在厌学情绪是有多方面原因的,让学生在课堂上整齐划一为老师转身也不是由老师一厢情愿的主观意愿所决定的。眼下的教育,自身画地为牢被裹挟进社会功利化价值取向上:不能尊重生命的千差万别,不能唤醒每个学生生命成长的激情,无法因材施教,学生处在考试成绩排名和升学的双重压力下,兴趣爱好与生命活力被硬生生挤压在呆板的试卷和考分上,部分学生弃学厌学“背向讲台”,是很正常的现象。 大家知道,根据目前的教育条件,很多学校不能够像北京十一学校那样,为每个学生量身打造一张张体现个人成长特性的课程表,也不能“把学校变成一方适宜学生各种生命成长的池塘”,任由学生自己选择生长的方式。老师(确切的说是非毕业班老师)所能做的,就是在在不影响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的前提下,尝试着做一些有益于学生学习和生命成长的教学“微调整”:适当宽泛课堂教学内容和目标,承认学生的智力差异布置给不同学生不一样的作业,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成功的喜悦;适当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精选适量的作业,让学生有时间阅读、思考、探究,形成学习能力;科学设计每天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如春起之苗,不见其长,日有所增”。也许这样会逐步培养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心不再与老师的良苦用心相背离。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匀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教育大师的话总是能够揭示出教育的本质特性和教育行为的特点,给我们警示和启迪。 如果学校不再分为三六九等,教育资源公平分布在城乡各地,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教育环境改变为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益于学生生命的成长;如果给老师自主教学的环境,允许老师用教学的方式来教学,不再被考试分数所束缚住手脚,不再被升学率禁锢住教学思路。相信老师的课堂教学一定会百花争艳,春色满园;学生也一定会被老师的精彩教学所吸引,“葵花向太阳”般的欣欣然簇拥着老师,即使背对着黑板和老师听课,学生也会很快潇洒转过身来,和老师一起品享学习和生命成长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