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年春节,临沂城乡年货比以往任何一年都要丰裕。除了鸡鱼肉蛋、生猛海鲜唱主角,各种美味饺子、花样饽饽、生肖造型的馍馍、多种配料的年糕做主打食品以外,沂蒙煎饼也堂而皇之地登上大雅之堂,成为过年诸多美食里的“另类”。按说生活条件好了,土得掉渣的煎饼本不应该在春节期间出现在饭桌之上的,可是,尽管春节食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进步越来越丰盛,但具有千年以上历史的煎饼还是受到老沂蒙人的青睐厚爱。 这并非是老区人民的品味低,而是不起眼的煎饼实在是太有诱惑力了。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过年的观念不知不觉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古训被原生态保健食品所替代。沂蒙煎饼成为人们过年压轴的“保留节目”,口味习惯固然是其中一个原因,但煎饼特有的营养价值和口感魅力也是重大的诱惑因素。故而,春节期间,人们被各种美食迟钝了食欲,尤其是味觉疲劳腻歪了大鱼大肉的时候,钟爱原生态食品煎饼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好吃就是存在,喜爱就是需要。沂蒙煎饼的制作完整地保留了食品的原有营养,绿色环保,有益于健康,作为传统家常饭跻身过年美食之列当然实至名归。先用石磨把各种淘洗干净的粮食磨出不稠不稀的煎饼糊糊,泥巴垒砌的炉子搭上大铁鏊子,下面烧柴草加热,上面用筢子均匀地摊上薄薄的一层煎饼糊糊,转眼间又薄又脆香气四溢的煎饼就烙出来了。值 得荣耀的是,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节目,用大幅特写镜头和倾情温馨的解说词向全球华人推介展示了山东沂蒙老区的煎饼。蒙阴县垛庄镇椿树沟村的刘宗安一家,用传统手法制作煎饼的全过程,让普天下的美食家见识了它的庐山真面目,领略到煎饼的美味营养和民间饮食文化的价值。 事物都是发展进步的,现在的沂蒙煎饼也与时俱进了。所用原料已经今非昔比,各种精选的粮食使煎饼的花色品种增多,由“小麦、高粱、玉米、小米、杂粮”等原料烙成的煎饼货色齐全。讲究一点的还要把各种杂粮按比例搭配,图的是营养搭配,吃出个健康长寿来。沂蒙煎饼早就甩掉了“村妞”的身份窈窕变身登上星级饭店的豪华宴席,以便让那些贵族大亨吃腻了山珍海味,以此换换口味涮涮肥肠。甚而至于,煎饼还担当齐鲁饮食文化著名品牌的大使,还走出山东,跨出国门,正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薄如蝉翼的煎饼不仅有营养好吃,它还有另外一个优点,不需要冷藏设备就能够长期贮存。从前,一般的庄户人家,都要在春节前的冬季农闲时节,集中人力物力磨出很多的煎饼,并把它贮藏在新买的大瓮缸里,盖上笼布压上盖帘,从春到秋不会变质,随吃随取,十分便利。即便是现在夏季,不用冷藏冰箱之类的电器设备,煎饼随便存放一周也不会变质发霉。 真要感谢勤劳智慧的先祖列宗,他们在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里,在粗粮野菜度日的艰难岁月中,因陋就简创造了好吃的煎饼,把粗糙原料变成赖以活命的“美食”。它似乎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那些难以下咽的糠菜在隆隆转动的石磨里转变成粘稠的糊糊,好像经过了一场去粗存精、去秽留香的涅槃,彻底改变了原材料其他吃法的饲料土腥气。 在大饥荒年代,地瓜秧、高粱壳、玉米穗子或者那些干鲜野菜等,剁碎了加上少许杂粮做“筋骨”,磨成煎饼糊糊烙成煎饼,晦暗菜色的煎饼救活了一辈又一辈的穷苦人。沂蒙煎饼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把沂蒙老区的八路军和解放军滋养得兵强马壮,为打败日本侵略者,打垮蒋家王朝建设新中国立下汗马功劳。现在,远离故土的沂蒙人,只要有机会都会提醒亲朋好友探亲时带上久违的煎饼, 以便从飘逸着故乡情韵煎饼里找到乡愁和眷念的慰藉。 春节是人们生活中的重大节日,春节美食是永恒的热门话题,无论春节食物内容和形式发生怎样的变化,总会有一些传统的美食传承着古老的韵味,表达着古老的生活仪式和悠久文化的内涵。沂蒙煎饼代代相沿至今,不再仅仅是一种食物,而是一种饮食文化符号,无论日常生活还是传统节假日,它都把舌尖上的幸福甜蜜演绎成寻常百姓家的美好生活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