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网上流传革命老区沂蒙山区(临沂市)经发生政体区域的变革,从临沂市划出沂水市和蒙阴县,加上淄博的沂源县重新组合成“沂蒙市”。这样,颂扬了几十年的沂蒙精神将从临沂市精神文明的内涵里剥离出来,从此不再有联系,骄傲唱了几十年的《沂蒙山小调》,也从家乡的情怀里飘摇远去。借用下文来祭奠我的沂蒙山情怀,永久怀念我的《家乡沂蒙山》。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一曲婉转悠扬的《沂蒙山小调》,唱红了沂蒙山区,唱响了齐鲁大地,风靡了大江南北。 《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在山东临沂费县薛庄镇白石屋村。为纪念小调的诞生,当地政府在白石屋村村前建了一座纪念亭,立了两块纪念碑,一块上面刻着沂蒙山小调词曲,另一块刻着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长袁成隆、团员李林和阮若珊生平。纪念亭前的一块巨石上刻着阮若珊题写的“深深怀念沂蒙山好地方”,另一块巨石上镌刻着袁成隆题写的“沂蒙山小调诞生地”。 白石屋村是个风光优美的小山村,三面环山,青山绿水。村子就坐落在北面的山坡上,有几十户人家组成。小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极为隐蔽和幽静。当年,正是在这种隐蔽而幽静的环境中,年轻的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创作谱写了经典歌曲《沂蒙山小调》。 1940年6月上旬,在白石屋村的一间破草房内,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阮若珊写出了这首歌,共有8段歌词,主要内容是反对当地反动道会门黄沙会的内容。同是抗大一分校文工团成员的李林根据印象中当地民歌的曲调,经过加工,编写了曲子。李林拿着呱嗒板儿,阮若珊第一个进行了试唱,结果那通俗易懂的歌词,豪放悠扬的曲调,一下子就扣住了每个人的心弦,赢得了众人喝彩。很快这首歌就被传唱到了各个根据地,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斗志。 1940年前后,国民党临沂专员张里元支持的反动道会门黄沙会,在沂蒙山根据地经常捣乱。为巩固根据地,在1940年春夏,山东纵队及抗大一分校部分人员把黄沙会打垮。在这一年的“八一”庆祝垛庄胜利的演出中,有一首被称为《沂蒙山小调》的歌曲《打黄沙会》是节目之一,歌曲采用的是老调填词创作方式,所以演出时没有署名。新中国成立以后,电影《南征北战》背景音乐也出现了《沂蒙山小调》的曲调,表明到了山东境地,但没有新词。1964年,歌词在进行修改后,由山东歌手韦友琴把这首旋律优美的歌曲带到了上海滩,并在全国引起了轰动。“文革”后期,歌词又经过苗得雨修改,由王世慧将这首歌唱到了中南海。 这首歌几经修改,歌词不断变化,演唱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最终演变成了歌颂党的领导,歌颂沂蒙山的秀丽风光和沂蒙人民幸福生活的歌曲。其歌词朴实生动,充满诗情画意,曲调婉转悠扬,富有很强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每唱都能使人感到自然亲切,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力量,小调也就逐渐成了经典红歌。 如今这首歌曲已蜚声国内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宣布过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两首民歌,一首是《茉莉花》,另一首就是《沂蒙山小调》。在2009年由我省举办的第十一届全运会开幕式期间,《沂蒙山小调》主旋律以各种形态反复出现,贯穿始终,成为开幕式背景音乐主线,引起了强烈反响。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一曲婉转悠扬的《沂蒙山小调》,唱红了沂蒙山区,唱响了齐鲁打底,风靡了大江南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