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笑朱熹王阳明,格物穷理劳一生! 中国古代有很多聪明人,反正是比西方人聪明多了。有两个大人物值得推荐一下,一个是朱熹,一个是王阳明。 这两个人做梦都想当科学家,可惜,生不逢时,两个人折腾了一生,也没有在科学研究上有所成就。还不错,他们最后总算弄了个心学家和理学家当当。 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一生下来,都想知道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东西是为什么?所以,《十万个为什么》是中学生的挚爱!自然界只有十万个事物吗?不是,有不计其数的事物,古代的人不识数,查不过来自然界中有多少个事物了,干脆,就说是一万个,因此,老子才说三生万物了。 中国的文学>跟西方的数学不同,或者说有矛盾,老子说的万物,是大于《十万个为什么》中的十万的,万物是一个不定量的词语,万物是一个定性的概念,表示无数多个。无限的概念,用有限来表示,是中国人的习惯。同理,百姓不是一百个姓氏,百货不是一百个货物,十分努力不是十个分量的努力,一切不是一个切,这些用数量词表示形容词的文学>,蕴藏着艺术细胞! 古人很早就提出格物致知,相当于科学探索或者探索真理。到了南宋朱熹那里,他却当成个事儿来做了。到了王阳明那里,连命都不要了,整天在那里格物致知。古代浙江是中国的边疆地区,边远地区的孩子也自然就比较古怪了。朱熹号召人们格物致知,害得小小年纪的王阳明开始对着竹子发愣,格竹子格了三天三夜,硬是格病了,也没有格出来竹子的理来,悲催哟! 如果王阳明不是格竹子,而是格万物,说不定就能发现振动论了。 只要你经常看杨神经的文章,每篇文章中都会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该文中,自然也要让你看到你不曾想到的道理的。 我们这里先借助西方人提出的一个概念:我们这个世界中的万物,是物质产生的。按照西方人的理论,意识是物质产生的,按照中国科学家王阳明的心学理论,所有高等动物的言行举止是知行合一的表现,这是对应着物质世界而言的。西方人提出一个暗物质概念,暗物质必然有对应的暗物质世界,暗物质必然产生一种意识,这种意识我们暂且暂作潜意识。 潜意识就是看不见的意识,或者你就理解成高等动物的意识之外的万物的意识,亦即万物中的理。我们的行为是心的表现,按照王阳明的心即理的说法,其他万物的表现,就是万物的理的表现。 所以,你就可以说,小蚂蚁也有意识,小爬虫也有意识,它们往哪里爬行?它们要干什么?这些行为一定是它们的意识所支配着的,知行合一嘛! 动物的知行合一都好理解,蚂蚁啃骨头可以理解成蚂蚁的知行合一。那植物的表现呢?植物有没有知行合一呢?这是本文的主要观点,也是难坏王阳明之处。 我们还回到格竹子上来,他格了三天三夜,甚至有人格了七天七夜,也没有格出来竹子的理来,可见竹子的理是非常难以找到的。 竹子长成空心的竹竿,青青的叶子,高高的主干,并且长成竹节,甚至还可以"斑竹一枝千滴泪"表现两个古代贤惠美女,竹子这样生长,一定受着一种思想意识支配着,这种思想意识就是潜意识,即竹子的理。 一棵桑树,虽然叶子也是青青的,树干却不是空的,是一个实心的树干。这棵桑树生长多少个枝条,树冠什么形状,什么时候结桑葚,什么时候落叶,生长在哪个土壤里,肯定与竹子不同,亦即竹子与桑树不同理。 同样的土壤,地下水是一样的,阳光是一样的,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一样,流动的空气是一样的。但是,你种下一棵梨树,你种下一棵苹果树,你种下一棵西瓜,你种下一棵苦瓜,它们的树冠和瓜秧都不同,结果的味道各异。这些植物都有各自的理,从树干的纹理上和瓜秧的纹理上,都不相同,蕴藏在各种植物中的思想意识也不同。 我们说植物没有意识,这是不对的。植物的意识不同于动物的意识,它们的意识属于潜意识。 万物竞天,万物竞自由,万物竞争,万物都有意识! 万物的形状不同,万物的作用不同,各自展现着自己的特征,按照知行合一的理论,万物有万物的意识,即理。 格物致知,格物穷理,古人早已从事这个方面的研究工作了,有些弱智说中国古代没有科学,这是胡说。至于没有找到真理,没有发现振动论,那是古代人运气不济而已。 除了动物和植物有意识之外,其他没有生命的物体也有意识,即理。这种意识就是潜意识,潜在的意识。一块石头,一个水塘,一缕炊烟,一朵云彩,都有自己的意识,都有自己的理,这个叫做天道。炊烟有炊烟的天道,云彩有云彩的天道,水塘有水塘的天道,石头有石头的天道。道可道,非常道。 一粒鹅卵石,悄然无声,它必然是按照自己的天道变化着,它经历了万千年的变化,变成了一粒圆滑的鹅卵石,这是它的知行合一! 王阳明躺倒石棺里龙场悟道,悟出了个心即理的错误理论,跟朱熹较劲,中国很多学者为他喝彩,不能不说是中国科学和哲学>上的悲哀。 朱熹说知在先,行在后。王阳明龙场悟道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高兴,其实他的心即理也是错误的。 哲学>上有个著名概念叫做存在与意识,先有意识,还是先有存在,即唯心论与唯物论,物质是第一性的,还是意识是第一性的。正确说法是两者是并存关系,对应关系,没有先后的问题。 朱熹与王阳明的争论(他们其实没有面谈)在于知和行的关系。 笼统的说不好明白,我们举例说明。 比方说岭南明月是个抢劫犯,持枪到广州工行白云山办事处抢劫了一百万元,被保安黑脸老二和天大云久两人当场擒获,被广州市法院判刑十年,剥夺了十年到新浪杂谈上骂人的权力。这个事情,古代人叫做恶有恶报,王阳明叫做知行合一。 我们来格一格岭南明月这件事。 在抢劫银行之前,他先有一个恶念,在恶念的支配下,抢劫了银行,抢劫银行是知行合一。 那么,是知在先?还是行在先呢?还是同时存在呢?我们来格一格! 岭南明月呱呱坠地之后,世界上没有银行,没有枪支,他就不可能会产生一个抢劫银行的恶念的。只有世界上在他出生之前有了银行和枪支,他出生后才会产生持枪抢劫银行的恶念。那么银行和枪支是别人的行,不是他的行。从这点来看,是行在先,即别人的行在他的行之前。别人的行,在他的知中形成了。在他作案的时候,是知在先,行在后。最后变成的事件结果,被判刑十年才是知行合一,对不对? 因此,朱熹和王阳明的错误在于,局部地来格物,不是整体的格物,没有沿着事物变化的整个过程来格物,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如果王阳明光格竹子,不格水稻,不格红薯,不格潺潺流水,不格鸟语花香,不格惊涛骇浪,不格暴风骤雨,不格阳光灿烂,不格满汉全席,不格911世贸大楼,不格芙蓉姐姐,不格糖尿病,不格脑梗,那注定是要失败的。 央视组织了三个百家讲坛主讲人对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讨论,寻找龙场悟道的真谛,只是吓唬百姓而已。杨神经一个人足以把王阳明的心学说个透彻,可惜央视的编导不识金镶玉,杨神经再牛也枉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