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沧桑巨变 往事随风 下一主题:印度王公的女儿
维吾尔族老奶奶--余二兰
[楼主] 作者:老红柳  发表时间:2014/02/18 23:32
点击:137次

 

  

    1985年初秋,孙幼萍又一次随巡回医疗组下乡。每到一处都要打听姨妈的下落,不放过任何星星点点的线索。一天下午,在一个乡的卫生院里,给一个患者看病的时候,顺便问这个人:"你们村有没有一个叫余二兰的女人?"患者说;"没听说过这个名字,找她干啥?"

    孙幼萍:"认亲,她是我的姨妈,我妈的亲妹妹,早在五十多年前就来新疆了,据说就在咱们这个县。可我多年来利用下乡串村的机会和委托亲戚、朋友到处打听,至今杳无音信。"患者问:"她是怎么来的?""是卖给骆驼商做女儿的,不知道是不是改了名?"说到改名,这个患者好像想起了什么?他沉思了一阵,自言自语地说:"莫非是她?"孙幼萍惊喜地问:"你认识她?""你姨妈现在有多大岁数?""现在应该是六十多岁。""我有个维吾尔族朋友,听说他妈原来是关内来的汉族。不知是不是?""有这样的事?"" 你等等,我去找那个朋友来。"说着就跑了出去。

    不多时,他领来一个约四十岁的维吾尔族男子对她介绍说:"他是供销社主任苏来曼,你问问他。孙幼萍把找姨妈前前后后的情况讲了一遍,激动地问:‘苏主任你认识余二兰吗?她是我姨妈。""她老家在甘肃吗?""是的"。 "是卖给汉族人的吗?" "是的。"苏来曼沉思起来,半天没说话。然后又问:"肯定叫余二兰吗?"'"是的,我妈是长女叫余大兰。"苏来曼说;"你们一定是在汉族人群里找汉族人,我们这一带过去有不少汉族姑娘嫁给了维吾尔族,你们怎么没有想到这一点?"孙幼萍说:"的确没有往这方面想过。"

    苏来曼明白了,他妈就是她姨妈。于是他给孙幼萍介绍说:"我妈原叫余二兰,是汉族人,和我爸结婚后,改名叫热孜亚,她也在到处打听老家的亲人哩。她今年64岁,已经当奶奶多年了。根据你提供的情况,我妈可能就是你姨妈。"孙幼萍一下呆住了,只是不停地抹眼泪。苏来曼说:"不要发呆了,下班后我陪你去见你姨妈。"

    那天下午下班后,孙幼萍跟随苏来曼去了姨妈家。进院门后,一个戴花帽、身穿长衫装束的维族老奶奶坐在葡萄架下和孙子玩。孙幼萍走向前一看,那模样简直是妈妈的翻版。还没等苏来曼介绍,她就叫了一声 "姨妈"。一声"姨妈"叫得热孜亚楞了半天,这可是她从来没听过的称呼呀!一个汉族媳妇叫我姨妈,是出于礼貌还是......只听苏来曼说;"她是大姨妈的女儿孙幼萍,专门找你来了。""姨妈,我找你多年今天总算找到你了。"孙幼萍说。

    热孜亚回过头来问儿子:"是真的吗?""真的。""哎呀!这不是作梦吧?"她泪如泉涌地再也说不出话来,猛地扑过来抱住侄女:"我的亲人呀!没想到这辈子还能见到你们!"这时苏来曼才好像梦中醒过来,赶快把客人让进屋里。姨侄俩坐定后,畅叙离别后的想念之情许久、许久。

     不多时苏来曼把热孜亚所有的子孙都叫来了;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六个孙子孙女,前来看望没见过面的汉族亲戚。晚间,以维吾尔族特有的方式宴请和招待了孙幼萍,并商定择日由苏来曼和孙幼萍去邻县接余大兰来此团聚。   

    接余大兰的那天,苏来曼家异常热闹,全家人做了迎亲的准备。附近的维、汉、回村民们也闻讯赶来庆贺两个老姊妹半个世纪的重逢,他们都怀着激动地心情在等待着。当汽车开到门口,孙幼萍和苏来曼把余大兰扶下车的时候,人群里立即响起了掌声、唢呐声、手鼓声,祝贺两个饱经风霜、经历传奇地老姊妹重逢和团聚,以此洗去她们不幸的记忆,场面十分热烈,十分感人。

    老姊妹在 "大姐""二兰"的呼喊声中见面了。今天她们兴奋、激动地相拥而泣,放声嚎啕。这时,热孜亚的家人都迎上来欢迎这位未曾谋面地汉族亲戚。在场的人们为她们的不幸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也为她们有幸相会流下了喜庆的眼泪。

    半个世纪的重逢,悲喜交加,五十四年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说不尽,道不完。哭吧!让悲伤的眼泪彻底流尽;哭吧!让幸福地眼泪源远流长;哭吧!让苦难的历史永远不再重演。

    老姊妹重逢有说不完的话,流不完的泪,热孜亚告诉大姐:"她进疆后的几十年一直在想念家人,永远忘不掉离家时那个撕心裂肺的情景,永远忘不掉那走新疆路上受的罪,无时不在回忆童年的苦难。活了六十多岁,盼亲人盼了五十多年,眼泪都哭干了,可就是没人来找我。"大姐告诉热孜亚:"爷爷、奶奶、爸妈已先后作古,他们生前和弟妹们没忘掉你这个亲骨肉,都在设法找你。为找你我在1970年就来到县农村落了户,就是一直没找到你。

   甘肃民勤县最北缘的一个村子,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地方,多数人家少衣无食难以糊口,上年收的粮食早已寅吃卯粮,所剩无几了,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有些人举家逃难去了内蒙、新疆......由于贫穷的原因,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都在砍挖灌木、锯树割条当柴烧。树木、植被严遭破坏,引来无数次沙袭地埋、沙进人退的恶果。这些,人们并不认为是由于自己的行为而遭到自然界的报复和惩罚,而是骂老天不睁眼、不留情。

    1931年春忙季节,村民们刚刚播下种子,一夜之间全被黄沙覆盖,全村人惊呆了,绝望了,家家户户嚎啕连天。

    余家祖孙三代九口人,上有老父老母,下有未成年的五个子女,就靠沙化了的几亩薄地养家糊口,遇上这样致命灾难,这日子怎么过?怎么养这个家?余二兰她爸余栓急得昏了头,也没想出办法来。望着全家人,思绪万千,心如刀绞。既感到自己无能,无法对付老天的戏弄,又觉得不能等死,还得负起养家的责任。他突然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不能就这样等死,大人们逃荒,娃们能卖的卖,能送人的就送人,活一个算一个,活着总比死了强。他不顾家人的劝阻,跑到县城找门路去了。

    三天后,他和一个陌生人各骑一峰骆驼回来了,余栓对家人说"为了活命我把二兰卖了,换了五升黄米,二兰今天就要跟着这人走。"

    余栓指着陌生人对全家人说;"他姓杨,是一个骆驼运输商,从包头驮货过来,回新疆去,想买个女娃当闺女,。"十岁的二兰听到此话,哇的一声哭闹起来,喊着:"我不去!我不去!"爷爷不停地求情:"儿呀,这使不得呀!多造孽呀!"二兰妈生怕失掉女儿,死死的搂着二兰不放,直喊:"不行!不行!"余栓硬着心肠大吼一声;"使不得也得使,不行也得行!"说完,他痛苦地蹲在地上双手掩面大哭起来,硬汉子哭成了泪人。可怜的二兰,哭着来到她爸跟前说;"爸爸不哭,我去。"余栓顺势把二兰搂在怀里说:"爸对不起你呀,走吧,不走咱们都得饿死,你先走一步,随后我们都去找你。"

   全家三代人哭成一团,二兰草草吃了点东西,就要上路了。余栓把二兰抱上骆驼,二兰娘扑向前去,抱着二兰亲了又亲,摸了又摸,迟迟不肯松手。就这样,二兰看着哭死哭活的家人,听着揪心的哭声上路走了,不停的回头,不停的哭,不知道哭了多久。谁知这一去就是五十四年不见亲人呀!

   走西口上新疆,遥远而艰辛,漫长的戈壁驼道,日行夜宿没有尽头。那个驼商不是自己买女娃,而是一个人贩子,这次共买了三个女娃,一个十四岁,一个十二岁,余二兰最小只有十岁。驼商牵着六峰骆驼,为了多驮货,他不让三个女娃都骑骆驼,规定每天一人骑骆驼,二人跟着走。十几岁的女娃们,不堪忍受长途跋涉地折磨。一路上,除了走路还要干活,每到宿营的地方,三个丫头就忙活开了,大丫做饭,两个小丫拾柴提水,吃的是搅团、糊糊、拌汤、风干馍,这是每天不变的食物;一身薄衣一穿到底不离身,既是衣又当被,应付‘春夏秋冬一日来'的天气;鞋底磨通,脚上打了水泡,痛得钻心啼哭没人可怜,还得一瘸一拐地走路。那姓杨的驼商还嫌她们光哭不走路,骂她们是贱骨头。还说,再哭就扔了喂狼去。只有到了水草好的地方,才停下来放牧几天,给骆驼养养膘,她们才借机休息几天。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晚间还要轮流放哨,看护货物,防土匪乱兵抢人抢货,真苦呀!

   六十天以后,终于到了新疆东部杨的家乡,不几天他就把三个女娃转卖出去了。余二兰卖给了一个姓马的人家当了童养媳,家在郊区一个维吾尔族聚居村庄。这人家对余二兰不错,能吃饱穿暖。可是三年后马家的独生儿子得急病死了,马家只好把她当闺女。十六岁那年,马家征得余二兰的同意,把她许配给牙合甫.司马义。在那年的古尔邦节前夕,由宗教人士主持为余二兰举行了入教仪式,宣布了伊斯兰教规、赐名热孜亚,并举行了婚礼。从此她融入了一个她完全陌生地维吾尔族的生活环境,成了一个地地道道地"热孜亚"。

 

 



※※※※※※
[天堂鸟 ]--老红柳--kongfei37.forum.xilu.com]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deichun/msgview-10363-337036.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沧桑巨变 往事随风 下一主题:印度王公的女儿
 [2楼]  作者:单纯女人  发表时间: 2014/02/19 08:44 

这么短的篇幅却清清楚楚连骨头带肉地讲述了一个横跨半个世纪的人间离散故事!
善于讲述,真令我羡慕和佩服啊。
人说岁月是能工巧匠,阅历丰富历经了沧桑的人写出、讲出什么都是这样引人、朴实。不究技巧而目的自然达到。
[楼主]  [3楼]  作者:老红柳  发表时间: 2014/02/19 09:20 

对【2楼】说:
在我们这里像余二兰类似的故事很多,每个故事都让人心酸落泪,这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
[天堂鸟 ]--老红柳--kongfei37.forum.xilu.com]
 [4楼]  作者:鹰男  发表时间: 2014/02/19 22:11 

这样的相聚令人感动!

红柳兄写得感人。
 [5楼]  作者:单纯女人  发表时间: 2014/02/19 22:56 

对【3楼】说:

新疆地大物博那个时候去了饿不死啊,我们山东是离得新疆太远为了糊口多数才去了近一些的关东

红柳兄肚肚里光好故事呢,我们慢慢听了!

[楼主]  [6楼]  作者:老红柳  发表时间: 2014/02/20 10:07 

对【4楼】说:
我坚信,今日的中国再不会发生这种不幸的事件,当今的流动人口是谋发展的,不是解决饥饿的。

※※※※※※
[天堂鸟 ]--老红柳--kongfei37.forum.xilu.com]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12626194953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