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国民党县政府就设在旧时的县衙里,解放后,哈密县人民政府仍旧设在这里,旧县衙变成了新政府。这个旧县衙是一副简陋土气的破败象,没有想象中的气派,没有像样的房舍和环境,更没有角楼、凉亭之类的装饰性建筑。倒像个破落地主老财的宅院。这座旧县衙位于哈密市自由路。整座县衙座北向南,符合‘天下衙门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的说法。 旧县衙大门是青砖大拱门,两边修有八字墙,门边没有石狮。拱门里面,有两个双开的硕大笨重的门扇,每个门扇约1.5米x2.5米,门扇下有三米左右长,五十公分高,十公分厚的门槛,两头嵌在门脚石里。大人进门要提高腿才能跨入,小孩进门则要趴在门槛上翻滚,才能进去。如果要出进车辆,还得把门槛搬掉。从大门中线向北直通头堂、二堂、三堂中线,有一条无形地中轴线,中轴线的东西两侧,房屋对称、空地相等。进大门到头堂有一片方正的开阔地,地面上有一层半寸厚的粉土,一脚踩下去,“扑哧”冒出一股粉土弥漫鞋面和裤腿,让人尴尬不快。 据说,这个旧县衙建于清末民初,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原貌基本未变。除三堂是砖木结构外,其他房屋都是土木结构:青砖根土坯墙,纸顶棚泥土地,檩条、椽子纵横搭在墙上支撑草泥屋顶,屋顶一面出水没有廊檐,和普通民房无异。几经修补粉刷,仍然透着破败老态。 这里完整的保留着旧县衙的头堂、二堂、三堂的格局,呈东西向。头堂中间有一间房宽的过厅,过厅将一排头堂房屋分成东西两段,过厅尽头一米处有一块木制简易照壁,没有任何修饰,也没上油漆,据说照壁是根据汉族道教习俗修建的,主要用于避邪。出进头堂需从照壁两侧走。二堂中间也有一间房宽的过厅,也将二堂房屋分成东西两段,但没有照壁。头堂、二堂之间有一个四合院,这里有新政府的各部门:民政科、财政科、建设科、文教科、工商科、卫生科、计委、统计科、交通科、财务室、会议室等。二堂、三堂之间也有一个四合院,这里有:县长办公室、秘书室、文印室、县长住室、单身宿舍、库房等。 由于历史上的政审合一制度,解放后新成立的哈密县人民法院,就设在政府东院,由副县长兼任院长,第一任院长由副县长杨立群兼任。由于历史上县官升堂断案的原因,上世纪五十年代,县政府还留存着一些关押犯人的牢房,古时称“县狱”。特点是,墙厚房顶厚,有门无窗,关上门牢房里没有一丝光亮。这些闲置的牢房有时也做干部宿舍。 在县府西侧还有一个大马厩,饲养着十几匹马,专供下乡干部骑乘。除此外,县府内还有一些“闲置”的空房子,这是为农牧民进城开会准备的“招待所”。开会时在空房子地上铺一层麦草,与会者自带行李就地而寝。有一个笑话:山区来的牧民代表,在麦草上打开行李睡觉,因关不灭电灯而困扰。吹也不灭,煽也不灭,一气之下,踩上凳子,拿皮靴把灯泡罩住,再用绳子把靴口扎住后才放心的睡了,次日清晨解下皮靴一看,靴筒被烤糊,不能再穿了。 1960年,哈密行署机关迁入建国北路行署大楼,哈密县政府随之迁入原行署院,老衙遗址改做县政府家属院,八十年代家属院拆除后,新建了哈密市干休所,县衙遗址从此消失。
※※※※※※ [天堂鸟 ]--老红柳--kongfei37.forum.xilu.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