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年春节,在人们"没有年味"的慨叹中悄然走开,物质和精神生活充盈,浸染得人们感官迟钝,多元化文化信息载体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对春晚更是评头论足,不一而足;除了亲友聚会话家常以外,面对着满桌子的珍馐美味和各种琼浆玉液酒,也有点味同嚼蜡,百无聊赖的。被幸福包围着的人们,反而不知道幸福的滋味了,衣食无忧的年轻人,更不知道从前过年的情景了。此情此景,勾连起从前并不富有但很快乐过春节的记忆片段。 一九七四年的寒冬腊月,文化大革命已经进行到第九个年头。临近小年了,仿佛寒冷凝冻住春节的脚步,年味姗姗来迟。放眼望去,积攒一冬的皑皑白雪覆盖着村庄田野,到处冰天雪地,银装素裹。村里巷道的冰雪已经清扫干净,泥泞的地方铺上一层干净的黄沙。村里经年学大寨战天斗地的社员们,早已疲惫了革命热情,不再狂热地"干到腊月二十九,吃过饺子就动手",他们放下总也干不完的活计,浆洗平时难得有机会脱下来缀满补丁的旧衣衫;简单清扫烟熏火燎的灶房饭棚,在泥垒的锅台壁上贴上灶码子(灶王爷象)。只有周围村庄不断传来零星的鞭炮声,在空旷寂静的上空回响,似乎在宣告着春节快要临近的信息。 这一年因为地震形势紧张(1668年以郯城为中心的广大区域发生8.5级的特大地震,惨烈异常,十室九空,腐尸相枕。专家说地震复发周期是三百年,这几年正好是地震高危时期),县革委会部署各公社各村的民兵昼夜轮流值班,随时报警地震消息,因而人心惶惶,过年的欲望和兴致大为减弱。可是,只要地震还没有爆发,人还活着,这年还是要过的。从破弊不堪被冰雪覆盖的院落和茅草屋里,传出炸萝卜丸子的香味;也有人家抱着磨棍轰隆隆地转圈,磨豆浆做豆腐;大多数贫穷家庭咬咬牙用玉米或小麦烙煎饼,改善一下春节的生活,当然也包含着"能吃就吃,不能让地震砸死吃不上"的意思在里面。大多数社员家庭就简单多了,割上两斤肉,买回两棵大白菜或几个红萝卜,拿麦子到县城里的国营粮店换回几斤白面,大年初一吃顿饺子就算过年了。 除夕是个大晴天,万里无云,红红的太阳照在身上,暖洋洋的。中午过后,鲜红的春联贴上大门,冷清沉寂的村庄里有了过年的气氛。文革时期提倡移风易俗,春联当然也是革命化辞藻:"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移风易俗,勤俭持家","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等。尽管多数人过年没有穿上新衣服,但喜气依旧绽放在削瘦满是菜色的脸上。鲁南老风俗,年三十晚上这顿饭是不吃饺子的,而是用肉炖上一锅泡开的干豆荚,吃米饭。剩下来的留待大年初二再吃,谓之"吃余粮",以图吉利。 我那时候高中刚毕业,过春节在家里吃饭的机会很少,一般总是在村里下乡知青王铁成家里。与我们农村社员相比,他们春节的年货要比我们丰盛得多,因为除了生产队按照人头分给的猪肉外,县革委会和公社两级政府还要发放春节慰问品和救济物资;他们家里也会在年前寄来少量的钱来,资助他们过春节给孩子们添加衣裳。 逢时姐(王铁城夫人)洗萝卜,用擦刀搓成细条,再用食刀剁碎了,放上葱姜,掺上绿豆粉豆腐末,熬上一锅油,吱吱啦啦的炸萝卜丸子;铁成哥杀鸡宰鱼,添加佐料做成一大盆鸡鱼冻冷菜。再拈出一块猪肉砧成饺子馅,和上香油和花椒面,香气顿时就充盈满屋子,令人垂涎欲滴。看着家里从未有过的美味佳肴,心里美滋滋的很受用, 有这样好吃的,我当然不愿意回家去吃只有些须肉丁的大锅菜,就在铁城哥家熬除夕之夜吧。一瓶高度数"北大荒"白酒,摆上鸡鱼肉蛋等在今天看来很简单的菜肴,杯子里斟满酒,在煤油罩子灯的黄晕光下,四个大人加上孩子,团团圆圆坐了一桌,举杯庆祝新年的到来。 没有电视,当然更不会有春节晚会。家里只有一台老式"红灯牌"收音机,我们边悠闲地喝酒边收听文艺节目,都是耳熟能详的八个革命样板戏的选段,激昂的京剧曲调在干冷的空气中回荡。最惬意的就是偶尔能够听到相声段子和王洁实谢莉斯的男女二重唱,简直就是天籁之音啊。夜半时分,竟然意外收听到一个广播剧:大意是一个教书先生舍弃年俸救人而无法过年的故事。 有个私塾先生,除夕带着在外一年教书所得五辆银子的酬金回家过年,在村头偶遇石盼嫂寻短见,于是就解救下来。女人说石盼整整一年没有回家,也没有音信,大约不在人世了,失去了顶梁柱,日子不能过了,这才在年三十寻短见。得知详情以后,教书先生为了打消石盼扫再寻短见的念头,假托说见到石盼了,还委托自己捎回五两银子。有了石盼的音耗和这五两银子,石盼嫂高高兴兴的回家过年去了。两手空空的教书先生无法过年,只好到没有收获的地里"偷"点吃的,恰好这块地又是石盼嫂家的。于是就发生一连串幽默风趣的故事。在现代革命样板戏京剧成年累月充斥耳膜的时候,聆听到配音广播剧,真是耳目一新呐。一台收音机,就是我们那时除夕之夜的广阔艺术舞台。 该吃年夜饭了,屋里的炉火旺旺的,火苗噬舔着钢精锅底部边沿,开水冒出噗噗的热气,饺子下锅以后,马上弥漫着特殊的香味,过年吃肉饺子,那是何等的幸福啊。酒足饭饱以后,我们大人打扑克玩"争上游",整夜未眠。天快亮了,村里赶早年的人家已经放鞭炮了,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在寂静的夜空分外扎耳,也给沉闷的寂静增加了几分喜庆。太阳冒红的时候,各家短小的鞭炮声此起彼伏,接连不断,往来拜年的人流络绎路上,互相真诚地道喜拜年,脸上绽开幸福的笑容。 今天,我们能够过上这样红红火火的春节,真是一种福气,有年纪的人都会说"没想到今生还能够过上这样好年"!是啊,不管你怎样解读年味,年味就在那里。没有物质精神生活期盼的激动和满足,没有对生活意义的咀嚼和反思,没有对幸福明天的热切憧憬,这年味,就在漫天绚丽的烟花中弥散开去,就在人们觥筹交错的氛围里悄然飞走。其实,不再眼馋大鱼大肉一饱口福,不再为新衣服而愁计百出,不再为囊中羞涩拿不出体面的压岁钱而惭愧,这不是盛年幸福丰腴的"年味",又是什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