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夏同善翰林第是古镇人文景观的一枝奇葩,这所古老略显拥挤的的官宦旧宅,没有一般翰林府第那样的宏伟堂皇,前厅后院结构紧凑,空间狭小,所幸府第屋宇山石保存良好,已成为一处集传统民居和园林为一体的富有人文底蕴的景观,游人可从中领略清末江南小镇大户人家的生活情味。
人因地出名,地以人生辉。夏同善因为自己为官的清誉和成功昭雪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冤案而名播天下,将自己的名字镌刻在乌镇的辉煌的史册上。他的人生辉煌与乌镇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幼年丧母,父亲夏建寅续娶乌镇萧氏,父亲仕途失意后弃官经商,夏同善随继母住在乌镇外婆家。夏从小酷爱读书,又聪慧机智,竟遍读外祖父所藏的典籍。一八八五年,夏同善中举人,次年进士及第,钦点翰林并赐"翰林第"匾。夏同善因感念自己得以读书皆赖继母萧家,就把御赐的匾额挂在外婆家的大厅上,又请得圣旨改建萧家厅。崭新的翰林第造好后,他将圣旨诰命供奉在正厅中梁一对雕花镂金红漆木盒内,自此,翰林第就成了乌镇最吸引人的古宅名居。
翰林府第整体宅院分成三个不同功能区域。中间部分是府第的主体建筑,三间三进。大门前有一对大理石滚墩,风霜雪雨留下印渍,显示出岁月的痕迹。第一道门楣上有标识地位的"顶栋",即五个雕花短木,门槛奇高,跨越不易,但中间一截可以卸下,称为"德槛"。平时不开正门,进出走两侧边门。跨进第二道门进入一个小小的石板天井。第二进是正厅,陈列着一套红木家具,暗褐色散发着悠远的光,正面匾额两边各伸出一个彩木搁板,上面放着两个红漆镂金木盒,木盒上书写两个金字--"诰命"。三进是后楼。
西部跨院面临街巷的是三间花厅,又称"接官厅",装饰精美华丽。过花厅,进入庭院,可见假山、幽竹、水池、戏台,奇花、异草等景致,小巧雅致,煞是可爱,是为"肖家花园"。再往里是正厅和后楼,是夏家接待、起居、休闲、读书、娱乐的地方。东部跨院二间二进,有灶间、庭院,是下人居处。
夏同善是个封建官吏,但他的名声远播不逊于茅盾等近代革命家,主要原因就是他用良心和法律还清白姑娘一个无辜,沉冤昭雪拯救了如花少女(小白菜)的生命,谱写了一曲体恤民生的大爱之歌。
夏同善文章超群,时人誉谓"在曾(国藩)、左(宗棠)之上"。慈禧太后十分赏识他的学识才华,曾命他和翁同騄一起为光绪帝侍读。夏同善仕途顺利,历官庶常馆庶子、詹事府詹事、兵部侍郎、吏部左侍郎、顺天学政、吏部左侍郎等。一八七三年,浙江发生"杨葛冤案"(即戏曲《杨乃武与小白菜》所反映的故事),省、府、县三级七审,屈判成冤案。次年,杨乃武的姐姐赴京告状,活动浙江籍京官帮助伸冤。夏同善与张家襄、朱智、林洪、汪鸣銮等二十八名官员联函奏请交刑部复审,获慈禧恩准。一八七六年,"杨葛冤案"真相大白,参与该案的数十名贪官被摘掉顶戴花翎,革职查办。
现在,人们在游览翰林付第时,往往会忽略去看看"白菜楼",而有关"白菜楼"的故事更鲜为人知。当人们走进翰林第三进东偏厅的一个狭小天井时,就会看到一架小木楼梯通往一间只有六平方米左右的东厢房,这就是"白菜楼"。室内光线暗淡、狭窄简陋,几件旧式箱笼和一把坐椅,便是白菜楼的全部家当,与翰林府第极不相称。其实,这样的摆设有着其特定原因的。
传说杨葛冤案昭雪后,裕亲王十好奇,一个小小女子,竟将大清朝数十名官员革去顶戴,便要刑部带小白菜来面察。小白菜虽经炼狱,脸色憔悴,却难掩动人风姿,裕亲王起了怜悯同情之心,问她可有要求。小白菜说出了在牢里许下的心愿:谁为我洗清冤情,情愿服侍他终生。闻听此言,裕亲王踌躇不决,因为涉及本案的数十名贪官被摘去顶戴,让慈禧着实心痛,因此下旨要"小白菜"削发为尼,遁入空门。按照皇上旨意,小白菜应进庵堂了却余生;倘若不允,自己已经承诺。裕亲王提出一个两全其美的主意:让小白菜赴乌镇翰林第侍候三个月,但要不见天日的来去。三个月后,进庵堂了却余生。于是,在乌镇夏同善翰林第的后门,通往观前街的河道口,专门有了一条上盖黑瓦、下垫土三尺,"上不见天,下不着地"的曲折长廊,寓示着"瞒天瞒地",在夏府的偏厅内也设了这么一间难见天日、封闭昏暗的"白菜楼"。就是为小白菜"不见天日"地来去而修建的。
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故事,在民间通过野史、小说、戏曲、评弹、等文艺形式广为流传,解放后还拍成了电影电视剧,使夏同善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清官形象。毋庸置疑,曲折流传的种种传奇故事确有不少艺术夸张的成分,但事出有据,是合理的想象补充,并非子虚乌有,有一定的合理性。
夏家翰林第,是一曲"学而优则仕"的礼赞之歌,是三更灯火五更鸡的立世楷模,是光宗耀祖的成功典范,是乌镇人引以骄傲的耀眼明星,更是老百姓心中不朽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