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西陆梦(2013年3月写) 下一主题:转:珍贵的理性
超越宿命 始悟心源——观李小可先生“水墨家园”画展有感 (田秉锷)
[楼主] 作者:菜九段  发表时间:2013/07/08 14:11
点击:178次

    在李小可先生的"水墨家园"画展开幕前两个礼拜,张冰贤先生即将请柬送我。并再三叮嘱:"这是小可先生首次在家乡举办画展,可不要错过啊!"

    虽然年光老去,看淡沉浮,并自信已经疏离于蜃楼烟景之外,但因为与小可先生有过杯酒倾谈的尘缘,所以我对"水墨家园"画展抱有殷勤的期待。

    六月二十日的开幕式,可以用"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来形容。随着人流进入徐州艺术馆展厅,在小可先生的宏幅巨制前,我的慵懒与超然一洗而空。那种久违的"震撼",让我想到孟浩然的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美中不足的是,人太多,声太杂,摩肩擦踵的市缠氛围每每将可能的心语交流打断。为了有个"静观"的机会,我于六月二十二日上午,再次进入"水墨家园"展厅。

    继续着"震撼",复继续着"陶醉",而最为强烈的感受是,我作为小可先生的"同时代人",几乎是以"读史"的冷峻,"穿越"这层层叠叠的艺术画卷,也"穿越"画家曲曲折折的人生历程,在"艺"与"命"的交集点上,得以重新衡估小可先生在"李家山水"传承方面的"突围性"成就,以及他对中国当代画坛所做出的"拓展性"功绩。

    这种"衡估"因为是"局外人"的,所以"超然";惟"超然"于功利,甚至"超然"于"文"与"艺"的界域,相信才贴近于小可先生的艺术本真和生命本真。

    小可先生与绘画结缘,似乎有着"宿命"的背景。你看,小可先生的父亲李可染先生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代宗师,小可先生的母亲邹佩珠先生是中国著名的雕塑家,生在这样的家庭,踏上绘画之路似乎有了"命定"的必然。但是,很少有人勘破个中玄机:衣钵传承,惟缘是举;更很少有人警惧"名门"之后的二元分镳。

    "名门"是一种"财富",常常让外人心生"背靠大树好乘凉"的艳羡。而"名门"的"负累"只有"名门"后代最清楚。这就是走出阴凉的"切割"之痛和"超越"之难。

    绘画对小可的生命濡染,也早、也渐、也深、也透,所以尽管他当过兵,务过工,在绘画之外徘徊许久(仅在锻造厂打铁即有十年之久),但潜意识里早早播下的丹青之籽,一旦接受了"春"的消息,则勃然而发,灿然而放,以生命的呼吸见证着艺术的苍黄。其间,春寒也有,夏旱也有,秋涝也有,惟其根通灵泉,脉贯枝梢,所以才会有落地生根、凌空开花的璀璨。阅读小可先生前期与中期的绘画作品,依稀可见李可染先生的艺术影响。这大概就是"李家山水"的"隐形水印"吧。看《什刹海夏韵图》、《山魂》、《鸡公山村舍》等,皆呈现着得之家传的厚重、圆融而又富有反光临射的水墨丽辉。

    李可染先生的精神遗产异常丰厚。这份遗产,大体上以二元辐射的形式,一传于"徒",一传于"子"。二者孰轻孰重,还要看缘分,看才情,看修为。而"李家山水"在完成了她的传承使命之后,刻不容缓的呼唤就是"超越"。艺术实践证明,小可作为"李家山水"新一代的"大哥大",他不但是队伍集结的核心,而且以自己的创作实绩,在中国当代画坛异军突起,实现了"李家山水"在"后可染时代"的再度峥嵘。这,有小可先生的画作为证,有小可先生的活动为证,有中国画坛的舆情评价为证。

    徜徉于徐州艺术馆的宏阔展馆,一一领略小可先生的方丈巨幅和咫尺小景,我尽力寻觅画家在新时代、新观念、新材料、新手法交互合力作用之下,是如何出新、出彩的。如果引入了"断代"的理念,则小可先生的绘画便体现为充分的当代性和前卫性。我们知道,李可染先生对当代性的回答是"为祖国山河立传";那么,小可先生对当代性的理解则是"为人类寻找家园"--他理解的"家园",是超越"小家"的,指我们"所处时代和赖以生存的自然"。参照这一观念再回头阅读小可先生的画作,则山境水境,都是"人境";花境鸟境,都是"心境"。故而当他将其画展定名为"水墨家园"时,那就该是一种信仰的抒发了。

    此时,以小可先生为例说"超越",便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哲理概念,她是编织了七彩丹青的生命符号,是凝聚为精神家园的审美个体,是一张看似平铺、却有着无限立面的社会大场,是一个呼应着可染山水、又迥异于"万山红遍"的山水人文创造。总之,"超越"以"创作"为基础,体现其美轮美奂:

    ——解读《宫墙》、《墙外春风》等,感受传统向现实延伸着的新生以及画家的京都之恋;解读《水墨中华》、《水墨家园》等,感受画家的云水胸襟及大爱无声;解读《墙下的花》、《神女边的经幡》等,感受画家凌越于宗教的虔诚及面对天地的沉思;解读《远古的回声》、《黄山天下无》,感受天地永恒和生命幸运......

    最能让读画人在辽阔的视界中唤起崇高感的,当然还是小可先生的长幅巨制。"大手笔"来自"大气度",这一切我归因于小可先生二十次的西藏朝圣。"朝圣"的形式多种多样,不惟一步一拜。小可与可染先生的精神异质,就在于他在北京沉沉放下,又在拉萨轻轻拾起。放下的是对自身的狐疑,拾起的是对苍生的惦念。"归去来兮",一去一来,小可的灵魂得到洗礼,并为自己的艺术超越积蓄了潜力。

    "超越"的渴望是艺术发展的原动力之一。没有一代又一代人的艺术超越,即无艺术史之进步。而超越又是极易被缩小目标、降低水准的。或以空间而论,有人认为从"小地方"到"大地方"即为超越;或以师承而论,有人误解从拜"乡师"到拜"国师"即为超越;或以身份而论,有人相信从"民间艺人"至"庙堂画师"即为超越;或以影响而论,有人迷信从"被冷遇"到"受热捧"即为超越。凡此种种,皆毁弃了超越概念的创造内核。没有创作实践的良性质变,何以奢言超越呢?

    小可先生的艺术超越,扎根于他的创作实绩。这些创作实绩较他的父辈而言,虽不可尺量秤称,但据其提供"新因素"的多寡,就可以作出"攻"与"守"、"进"与"退"的判定。小可的山水画,因"西藏系列"的推出,而增强了宗教神性;因"京都系列"的推出,而增强了家国眷恋;仅此,就足以让他的绘画具有唤醒心灵的"色外之韵"。佛教禅宗是相信"一切万法,不离自性"的,方之绘画,亦同此理。倘说"离心"即无佛种,那么"离心"亦无丹青。所以,我认为,一切好的绘画都是"心画"。山水画如此,花鸟画亦如此。小可先生的绘画,既然可以即景见性,则功莫大焉。

    绘画是有绘画哲学的。不讲归不讲,不明自不明,而"明哲"的眼界就是为了发现别人所不知、不觉处。从这一境界衡量,当今世界,绘画的盲点何其多也!

    从徐州艺术馆走出,回望"水墨家园"的巨幅展标,我为李小可先生庆幸,他在完成了"李家山水"的传承之后,又实现了个人艺术的裂变或提升。这是"名门文化"得以延续的成功范例。而多数的"名门"二代,还在津津于朝花夕拾......

刊于《徐州日报》 2013-07-02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deichun/msgview-10363-332827.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西陆梦(2013年3月写) 下一主题:转:珍贵的理性
 [2楼]  作者:单纯女人  发表时间: 2013/07/08 15:56 

再赏田先生七月新作,谢谢菜九兄和田先生的美好共享!

正参加单位研修,晚上再读再请教。

 [3楼]  作者:单纯女人  发表时间: 2013/07/08 17:25 

附新浪给田先生的评论:


田先生每一篇评、序跋都这样用心用情,尽善尽美,挖掘出创作者深层的审美内涵。
“不讲归不讲,不明自不明,而“明哲”的眼界就是为了发现别人所不知、不觉处”——这正是您。
先生关于“超越”的诠释真的是穷尽了最合适的角度和词语了。是啊,从空间、师承、身份、影响等谈超越,那都是外部特征,只有内在神韵、境界等创造性的超越才是真的超越。
徐州不仅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现在也有这么多优秀人才,真是块宝地啊。
田先生势必对徐州的文化历史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过去,现在,未来。




 [4楼]  作者:菜九段001  发表时间: 2013/07/08 20:06 

让我们努力宣传田老师。最终让徐州给田老师立个铜像。喜欢田老师的加油
 [5楼]  作者:鹰男  发表时间: 2013/07/08 21:33 

徐州人才济济.
先生之评可谓画龙是睛,评价中恳见地.菜九兄辛苦.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11799907684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