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天 地 悠 悠 惟 美 可 传 ,转载 下一主题:在相信与不相信之间抉择!
转载,沛 泽 剑 气 开 紫 云
[楼主] 作者:菜九段001  发表时间:2012/11/27 10:06
点击:407次

 

 

 

                           ——读纪伟书法兼论“泗上书派”

 

田秉锷

 

    “以文会友”,语出《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文章开篇,即引曾子语,并无自炫之意。在我,仅仅表达了身处沛县文化群体的自幸与自珍。"文",是个颇为泛漫的概念。在曾子眼里,凡"五经"、"六艺"之道,皆为"文"; 而在我的眼里,凡"文学"、"艺术"之道,皆为"文"。于是,在沛县大文化的"文友"之会中,我认识了纪伟。

    这种"认识"是那么自然而顺绥,又是那么亲近而玄远,在了无功利、了无挂碍的淡然一笑中,我以直观的感受面对纪伟先生的书道和书品、人道和人品。初识纪伟和纪伟的书法是在2000(?)年举办的沛县书画展上,而再一次近距离欣赏纪伟书法则是在2010年之春的"刘邦文化万里行"活动中。仍然是无须言说、淡然一笑,即穿越五百年宿命;这让我相信,相识即是善缘。省略了一切灯光、布景的烘托,我认识的是一个单纯的书法家的纪伟,是一个在笔墨点划中释放自我而又找回自我、呈现自我而又超越自我的纪伟。此外,还需要做什么理性的抽绎吗?人们会说,让认识在"第一印象"停步,总免不了有几分朦胧吧?而自信的判断总是坚持:连"第一印象"的认可都无法立足,何以再有"相期百年"的祈盼呢?

    这正契合于我"君子交"的理念。"君子交"颇有"中庸"之风。中之不偏,庸之不倚,较宜于在不亲不疏的观照中,领悟纯艺术的感染与辐射。近之则亲,亲则易褒;远之则疏,疏则易贬;而褒贬失度正是这个"粉丝"时代的通病。

    后来,承孟昭俊先生指教,我便分外注意纪伟的书法动向。

    纪伟,1972年11月生于沛城一个颇有文化氛围的家庭。其祖父,在民国时代便在沛城中心的鼓楼旁边开着一家文房四宝与古玩店,故家风传承,纪伟自幼即喜于艺事。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始,孟昭俊先生在沛县文化馆举办书法教学班,纪伟闻讯,报名听课,遂登堂入室。1996年,他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大专班,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沛县书协副主席。自1996年参加全国首届行草书展,至2010年参加江苏省第四届青年篆刻展,纪伟已参加省级以上全国书法、篆刻大赛近二十次,获新世纪"兰亭杯"全国书画大奖赛特等奖、"联合国文化遗产年"中国艺术作品展书法一等奖 、"神内杯"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银奖等各种大奖十余次。

    浏览日多,印象日深,在"第一印象"的好感之外,我又心生了一份惊诧的悸动。读纪伟书法,我每每感受剑气横空的浩然,并自然联想起杜甫《剑器行》的名句:"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爧如羿射九日落,娇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这只是一种个人化的艺术联想。因为,毛笔的轻柔与钢剑的峻利是无论如何也搭不上茬的啊!

    但是,我分明已感受到了纪伟书法扑面的剑气弧光、和那剑气弧光后所屏蔽着的书剑情怀。这在书风俗媚、书魂飘飖、书道零替、书家遵旨的今天,任何个别书家的探索或都可归入"非主流"的独唱。而从"书在江湖"、"书在民间"的视点眺望,如纪伟这样"独唱"的书家,在中国或许正是沉默的多数。一旦摆脱了"工程文化"的诱导,或"名家分爨"的排序,定然是由今天这沉默的多数,来书写中国书法新时代的自由与辉煌。

    于"书道"内悟出"剑道",或于"剑道"内悟出"书道",并不是欣赏者的飞狐夜鸣。因为古人们也曾时不时将"书"与"剑"相提并论。王实甫《西厢记>》一本一折,张生出场,即自报家门曰:"小生书剑飘零,功名未遂,游于四方。"书指书籍,剑指宝剑,连用则指读书做官、仗剑从军。而最权威的例证则见《史记项羽本纪》:"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当项羽将"书"与"剑"对立起来时,"书家"与"剑客"则分别从对方的技艺里扑捉到出神入化的灵感。唐代,张旭尝与裴旻、吴道子相遇于洛下,各陈其能。裴舞剑一曲,张草书一壁,吴画一壁,时人以为一日获睹"三绝"。而唐文宗则在这江湖的"三绝"之外,特降诏,以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书道"与"剑道"结缘,浅言之,仅是书法史的一段神奇佳话;深思之,则是天人感应、内圣外王之学的一种显现。须知,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操"管"与仗"剑",仅为"器"之差别,于"道"则为一也。

    纪伟学书,师事泗上孟昭俊先生。由汉隶入门,上临甲骨籀篆,下习唐楷行草,尤倾心研磨张旭、怀素诸家碑帖,积二十年寒暑,最后结撰于老隶而挥洒于行草。这正好玉成了他拙巧相辉、动静相宜的二元风格或双峰优势。展卷生辉,烟霞满纸,观者每于俊逸中见其刚劲、于舒放中见其收纳、于开阖处见其圆融、于掩映中见其连贯,而灵光一闪的则是其抑之愈扬的书剑情愫。

    观其五年前至去岁隶书联"有酒须邀客饮,无诗且抱书眠"、"国色天香献瑞,富贵花开呈祥"、"凭栏看远岫,倚石听流泉"、"汉之源楚风汉韵茶香里,龙飞地虎啸龙吟青史中"等作品,多有本色,而渐趋老健苍雄;观其八年至三年前草书条幅"天高云淡..."、"大风起兮..."、"学如逆水行舟..."、"一弦飞矢..."等作品,蜕变升华之迹尤为显著,运笔濡墨,如风行水上,行其当行,止其当止,尽得"红雨随心"、"青云着意"之妙。如果将"一弦飞矢鸣画戟,十万雄兵卸征衣"联作为纪伟草书成熟期的标志性作品,则可以判定:近两三年来,纪伟草书真正进入了挥洒由我、心外无物的"自由王国"。作为观者,我对他的"楼台山色里,杨柳水声中"、"诗情秋水远,画意晚山明"、"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等"戊子岁"作品尤为欣赏。

    "书法"之道,于今为倡。"书法"之用,于今为广。而"书学"之迷惘,亦于今为甚。要之,则学书者易患买珠还椟之病耳。楚人卖珠,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缉以翡翠,尽其华美之形;郑人惑于外而忘其内,买其椟而还其珠。今好书之徒,每有抱形遗神之论、求新出怪之举,"画"字如图,点墨似沙,拙劣无比,诩为"天书"。不能卒读,谈何书艺?

    吾尝读郑子经《衍极》,叹秦灭古文,书有八体;新莽改定,复有六书;《唐六典》载其时刊正之文,其体有五;宋人论文字之大变有八;流风浩荡,古今一致,其人亡,其书存,其间作者何止百千?而汉字为中华文化命脉之现实,八风不移。譬如"轨"所以行车,车行而不可毁其轨;"水"所以行舟,舟行而不可废其水。书法之道,乃"小学"一支。故书法本根,全在文字。考唐代以前,文人书家皆通小学;两宋之后,"小学"渐衰,故书家徒留点划;清代"小学"昌隆,可惜今日已少其继者,故点划亦不轨于汉字之道。隔膜于"小学",而敢矜然以"大师"相鼓吹,此或孔子所判:"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让我欣慰的是,沛县书法群体——不限于加入省书协、全国书协者——立足传统,鼓励创新,书道宏阔,书风端正,师友砥砺,各显风华,有着显著的成绩与广泛的影响。身处沛泽,纪伟也幸。在这个健康的艺术环境里,纪伟上承师道而中联知己,做出了领异标新的成绩。个人的天分、悟性、修养、苦练之外,当与沛县龙城水乡的地利人和密不可分。假以时日,锐意猛进,纪伟必将迎来更加充盈的收获。以我印象,纪伟是谦谦君子;以我浅识,纪伟书道走的是由平趋夷之路。今后,"笔法"之外于"墨法"上若再放宽一步,则化境即近。

    我想起近年来徐州有人在提倡"彭城书派"。

    从书法的交流体系、艺术共性、彼此呼应、各呈异彩等方面考察,沛县的"泗上书派"几乎是呼之欲出的现实。在这个书派内,已经过世的书家有冯亦吾、朱焰、张敬斋、周默龙、刘爱圃、刘乐农、丁抡一、张孝恺诸先生;年已长而书风刚健者有孟昭俊、景大文、陈宝德、贾长佑、赵峰、刘林玉、任泽华、贺本荣、张华、宋志佛诸先生;年虽少而书风厚重者有胡成彪、张劲、纪伟、张宜顺、高作林、朱茂东、王乃胜、逯国胜、李新景、孙立志、王文学、李文、张成舟、刘德杰、阎增、郝锋、张爱军、李新华、张立新、王永恩、高绪辉、孟宪春、孟庆随、袁天民、李玉民、张恩诚、张正红、赵雷、郑恒良、王舸、王海、王延平、魏晋、于安纪、李德习诸先生。长者"君子以厚德载物",少者"君子以自强不息",融融和和,共谋大道,又何患乎书山无路、书海无舟?

    书此,仅与纪伟并沛县书法家共勉。

                                                                  2011年9月秋中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deichun/msgview-10363-326849.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天 地 悠 悠 惟 美 可 传 ,转载 下一主题:在相信与不相信之间抉择!
 [2楼]  作者:单纯女人  发表时间: 2012/11/27 10:41 

首先谢谢九段兄将田先生大作携来天骄共享 :)
我是跟你一样掬捧田先生的作品的。

已经排版好。

 [3楼]  作者:单纯女人  发表时间: 2012/11/27 11:25 

田先生博古通今精熟古典,果然好学问,而更难得是这对他人作品的足够细致揣摩并肯成评。

我从来都十分敬佩文评、诗评和画评者,他得需要足够的阅读和欣赏,也胸有足够笔墨,然后有一种脱俗的爱才之心才能为之。

 

 [4楼]  作者:鹰男  发表时间: 2012/11/27 21:56 

"君子交"颇有"中庸"之风。
中之不偏,庸之不倚,较宜于在不亲不疏的观照中,领悟纯艺术的感染与辐射。近之则亲,亲则易褒;远之则疏,疏则易贬;而褒贬失度正是这个"粉丝"时代的通病.
先生中肯的观点很能说服人,又不失现代的感官的思考和气息呢。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11278080940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