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文章,用鉴赏的眼光评价作家和作品,是我们语文课考核的重要环节,这样的考核对于推动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作品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同时也把教师解惑的难度大大提高,和学生讨论作品是快乐的,但是这种快乐必须建立在教师的勤奋研究善于应变和广泛阅读的基础上,要想有疑必解是很难的,由此很多趣事留在了记忆中,不会忘记。 有一次上课,讲莫泊桑的《项链》,教学链接的作业,是继续创作故事情节,学生在讲解自己创作的故事梗概时,发生了极大的争议。有个学生说"贫穷改变了马蒂尔德的命运,她变成了勤劳的女性,这在资本主义社会怎么可能,这到底是悲剧性命运还是喜剧结局?"于是围绕着悲剧喜剧展开了争吵,我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他们自由发言。 读小说,引导学生通过小说人物认识复杂的人性,是我最终的目的,我相信我的引导不会错,那节课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所以在下午的自习课,我们继续讨论。 我谈自己的观点,马蒂尔德最想要的是舒适奢华的生活,最终得到的是贫穷所激发的生存的力量,虚荣到底是毁弃了她还是成全了她,这要看我们如何认识小说所要表现的思想和情感,还有,就是人性的本来状态。由此,我谈到了莫泊桑的创作立场,谈到作家不可能完全置身于社会之外去创作,莫泊桑无法摆脱自己对于人物的同情之感,无法摆脱自身的价值观对他创作的影响,但是,他也无法违背人性的必然,那就是生存是人超越现实和自我的本能需求。我谈到我们读小说,也很难不受到自身的思想感情的影响,阅读作品必然要有个人的立场、角度和认知,这是很正常的,我告诉学生,只要我们会读书,能够从作品中感受到善恶体验到美丑,接受真善美摈弃假恶丑,就是成功的阅读。 那堂自习课,学生全体完成了作业,故事精彩动人,马蒂尔德的形象,更加丰满,小说的结局也五彩纷呈。 阅读考核,我的方法是让学生在考核前一个月,提交个人阅读作品,这部作品必须在教材之外在阅读书目之内,对于学生的选择我要了解,在这个时候,我经常遭遇"为什么",这也是解惑的时候。 曾经面对很多尖锐的提问: 《红楼梦》的阅读,真就那样有意义吗? 梁山好汉是英雄还是土匪? 小说的虚构和社会的真实有多远的距离? 押韵就是诗吗?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要用它寻找光明,诗人要找的光明到底是什么? 陶渊明的桃花源是文人的超脱还是文人消沉颓废的掩饰? 等等等等。 长期以来,学生的阅读态度激励着我的教学,学生的问题提醒着我必须勤奋地学习研究,这就是古人所言的"教学相长”吧。 考核时,我给学生出题签儿,学生独立行文,写的是小论文,一般在1200字左右可以完成,90分钟,20分。 后来学生的来源发生了变化,学校改招高中毕业生,阅读的难度随着提高,我搞大阅读,领着学生读作家,进行专题阅读,有针对性地开出文学讲座,我的学生,大多喜欢读书讨论,我们家里的文学沙龙,很是热闹,书房的书,也是增减无度,增的是不断买进的新作品,减的是学生坚决借走的书,借了不还是平常事,学生毕业走了送我书留念,也是平常事,就这样,和学生一起读书,是我的教书生涯中分量厚重的内容,值得回味并回味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