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中国古代“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中国出现了两位伟大的思想家,老子和孔子。传说,孔子曾向老子问礼,老子是孔子的老师之一。老子在当时选择了一条归隐避世的道路,他在出函谷关前留下了一本五千言的哲学著作《道德经》,成为道家文化的经典。而孔子却选择了一条“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道路,周游列国,倡导“克己复礼”,以拯救世道人心。晚年归鲁,述而不著,编纂六经,开创了儒家学派。儒道两家,在春秋战国时代之后,成为了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西出现了两位文化巨人,尼采和鲁迅,有人曾这样评价鲁迅“托尼学说,魏晋文章”。鲁迅的思想受尼采影响颇多,尼采是鲁迅的老师之一。尼采放弃教授的职位,采取了一种旅居欧洲的流浪生活,写了大量的哲学著作,猛烈抨击西方传统基督教道德和现代启蒙理念,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先驱。对西方现代文化的转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鲁迅创作的一系列白话小说和杂文,对以儒家礼教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在中国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尼采孤独的寻找自己走向“超人”的道路,最终陷入疯狂之中,与世隔绝的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十年。而鲁迅则在新文化运动之后,从孤独的绝望中走出来,作为精神界战士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唤起了广大青年的觉醒和革命的热情。
20世纪,西方出现了两位“存在主义”哲学家,德国的海德格尔和法国的萨特,据说,萨特曾经在德国的战俘营中,得到一本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这本书对他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海德格尔可以算作萨特的老师之一。海德格尔在战后德国对于一些国际社会重大问题沉默不语,他住在托特瑙山上的小屋里,是一位现代隐士哲学家。而萨特在战后的法国,积极的参与各种社会运动,成为法国20世纪后半叶影响最大的知识分子。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20世纪“人类的良心”。
中国古代儒家的士大夫精神和现代欧洲知识分子的人道主义精神,两者虽然有中西古今之别,但都关心人类命运和社会正义。
鲁迅虽然是启蒙思想家,但他并不完全赞同新文化运动提出的“民主”与“科学”,更倾向于尼采哲学的“虚无”主义,先秦墨家的“兼爱”精神,魏晋文士的“狂狷”态度。他与萨特都是青年的思想导师,体现出了现代知识分子的人道情怀。
尼采看似激进,但却是一位复古主义者,他的思想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活,是文艺复兴精神的深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与孔子在春秋时代,复兴周代礼乐文化的的态度很相似。
海德格尔是一位文化保守主义者,他虽然激烈的批判西方的形而上学传统,却对诗歌怀有浓厚的兴趣,最后由对存在的思考,走向语言的神秘道说。他的哲学与中国的老庄思想有深刻的渊源。
思想的学习和继承,并不代表人生态度的相同。而人生态度的相同,思想却往往具有巨大的差异。但所有伟大的思想家,所思考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只是他们所走的道路不同而已。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对人类前途和命运的忧心,而他们最终都走向了爱。这就是殊途同归。
有人认为我是文化保守主义者,因为我对传统文化采取一种复兴的态度。有人认为我是一个激进主义者,是因为我对新文化运动采取继承的态度。有人认为我的文学创作太多西方古希腊和基督教文化思想,说我是欧化主义者,有人认为我用中国思想改造西方哲学,是文化本位主义者。当人们贯于以一种“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观点,去看待事物的时候,他必然会得出片面和极端的结论。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次重演的,宗教“异端”和党派“清洗”运动背后的思想根源。
而新千年文化,就是要彻底的打破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对人类精神的种种束缚和虚无主义对个体心灵的重重遮蔽,开启一个真正自由、开放和宽容的新轴心文明时代。因此,才需要吸收古今中西各种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并在兼并包容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面向未来的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