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教育自由快乐的世界【原创】
现在的适龄学生(这里排除贫困偏远地区那些无法接受正常教育的适龄学童),无可避免地陷进家长和社会各种势力共同编织的樊笼里,就象金丝笼里的小鸟,在"被喂养、被思考、被开发、被成长"的怪圈里无助地忍受煎熬。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他们成长土壤里的营养素,就是家长用资金、名誉、地位和期望掺兑的"添加剂",有害的、过剩的、人工合成的毒剂时刻在侵蚀这些学生健康的肌体和心灵。
可怜的父母们,在孩子的每一个学龄阶段都倾尽了人力物力和心力,因为教育投入不平衡甚至严重不足,教育资源分配严重的不公平,造成教育起点高下悬殊。不玩"拼爹"游戏,不拿几万、十几万甚至更多的赞助费,孩子就上不了机关幼儿园、重点中小学,就会输在"一棒接一棒"接力赛的起跑线上。为孩子的前程大计,宁愿辛苦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亏欠了孩子: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学生身后聚集着一群家长"拼财力、拼智力、拼地位、拼关系"的怪异现象。
上学的孩子活得太苦太累了,甚至有点悲惨的意味。因为考核能力的唯一标准是分数,故而,在校上课为分数奋力拼搏,课余校外还要参加各种补习班,特长班,以求在升学考试中赢得加分资格。孩子从踏进校门起,就失去了自由快乐的天地,背起沉重的学习压力,为争取那个在社会上没有任何意义的试卷分数废寝忘食。虽然他们的物质生活堪称富裕,甚至说是"钙加锌"过剩,但他们的心灵绿草却在分数的土壤中荒芜枯萎着,他们的想像力、创造力、动手能力被分数扼杀着,他们的天真、活泼、自由、快乐的天性被各种排名榜禁锢着,他们的理想志愿和专业特长被大学招收的专业修改着,他们的价值取向被家长、社会用人机制寡分着。拼死拼活攻占的"高地"仅仅是为了获取重点中学、大学的名称(象征身份的象牙塔),而不是所谓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吸引家长慷慨解囊的是重点大学的文凭(走向社会找工作的敲门砖),而不是拥有改造生产生活的技能。
现在的社会,注重权力而缺乏有效的权力监督,人情关系大于一切,事事有潜规则,行贿受贿无孔不入。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教育不可能是一块远离名利场的净土,不会是平等博爱自由幸福的世外桃源,不会是潜心做学问、开发智力潜能提升探究创造能力的知识乐园。基于此,培养高素质、有志向、爱国家的学生就成了海市蜃楼,要求老师教授善为人师,洁身自爱,不徇私舞弊,不贪污受贿就成了掩耳盗铃的笑话,学好本领到社会上谋得好出路,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报效国家就成画饼充饥的童话。
美国哈佛大学现在致力于招收"有潜力的、将来能改造世界的"学生,我们的国办重点大学却在明火执仗地抢夺考试分数最高的文理科"状元";有点权力财力的家长竭尽全力托关系挤占"点录"的后门指标,以期挤进"985"和"211"工程,我们的高等职业大学却是门可罗雀车马稀。在教育上的目光短视,急功近利,已经严重损害了我们的教育基础根基,已经严重毁坏了孩子们快乐成长的乐园。
针对这种现状,多少年前,有识之士就高声疾呼进行素质教育改革,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牢笼里解救出来。时至今日,情况未见有好转的迹象,相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现象不断变换形式继续"为非作歹",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虽然有关部门也发文部署进行教育改革试点,应运而出的教育改革家也灿若群星,各自施展浑身的解数践行素质教育改革的理论,可应试教育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所谓改革依然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下进行,学生学习环境并没有得到改善,媒体媒介宣扬的素质教育典型也只是特殊园圃里的花苗,不能大面积推广实施。
教改到底怎么改?是否就是简单地把新概念英语添加进小学课本,是否就是把微积分添加进初中教材,是否就是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从学校里搬到社会上去?高喊教育要"以人为本、让学生自由快乐地学习",可我们是否"一边卖矛、一边卖盾"!要求学校搞素质能力教育,又按照考试分数评定学校办学能力的优劣,是否扮演了"又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的角色?砸死儿子再招闺女婿,那是胡踢蹬!
给孩子们一个快乐的童年,把孩子们从做不完的习题中解救出来,还原教育一个清朗阳光的世界,让孩子们自由快乐的成长,恐怕是现在教育迫切应该解决的现实问题。否则,那些被华丽外表包裹着的所谓"教育教学改革"理论,就是川剧里的变脸杂技,素质教育就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