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央视,你别这样低俗趣味好吗? 下一主题:《残门》第三十二章 地暗鼓声低(...
夜读《诗经》九十八
[楼主] 作者:仝莓  发表时间:2012/10/04 20:27
点击:247次

夜读《诗经》九十八

 

  • 123.《唐风。有杕之杜》

 

你在我面前不能站成一棵孤单

你不敢在我心里结成一颗孤单

那条弯弯的路是我指尖上的弦

而且沿着玫瑰般的星光

一直延伸到你面前

 

此时如果刮风

那一定是你的呼吸

你远走的背影

你在季节深处的咳嗽

都是我指尖上的律动

 

最后让我斟满一生的爱

在你将要入座的对面

等你干杯

 

  • 124.《唐风。葛生》

 

想说一些狠心的话,可惜不是这个时候

你坟前的蔹草蔓伏成犬毛状

伴着她孤零零地狠不下心来

 

清明的时候她借了饱满的雨水来看你

打着小花伞,在你的墓碑前久久站立

你在墓碑后依然沉默不语

春风狠心地在紫荆树上驱赶着一群灰蝴蝶

她的狠心话默默地在脸上流成了两条小溪

 

夏日绵绵,冬夜长长

她盯着天上的冷月亮

狠狠地说:"死鬼,我死后一定与你同茔合葬!"

春夜难晓,秋日寂寥

她数点着飘荡的落叶

狠狠地说:"死鬼,我死后一定与你同棺共眠!"

 

2012年10月3日夜于渔塘溪畔。



※※※※※※
生活中潜藏着许多美,我去发现,我去表现!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deichun/msgview-10363-325014.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央视,你别这样低俗趣味好吗? 下一主题:《残门》第三十二章 地暗鼓声低(...
 [2楼]  作者:鹰男  发表时间: 2012/10/04 20:49 

仝兄写得生动。
[楼主]  [3楼]  作者:仝莓  发表时间: 2012/10/04 21:04 

对【2楼】说:
鹰兄晚上好!原文还在审,没放出来。

※※※※※※
诗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诗。
 [4楼]  作者:鹰男  发表时间: 2012/10/04 21:11 

对【3楼】说:

我去给您要

等着

[楼主]  [5楼]  作者:仝莓  发表时间: 2012/10/04 21:12 

  • 《唐风。有杕之杜》原文

有杕之杜,生于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适我?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有杕之杜,生于道周。彼君子兮,噬肯来游?中心好之,曷饮食之?

 

参考译文:

那棵杜梨真孤独,长在路左偏僻处。那君子啊有风度,可愿屈就来访吾?爱贤盼友欲倾诉,何不请来喝一壶?   那棵杜梨真孤独,长在路右偏僻处。那君子啊有风度,可愿屈就来看吾?爱贤盼友欲倾诉,何不请来喝一壶?

简析:

关于此篇诗旨,历来有多种看法:一、刺晋武公说(《毛诗序》等),二、好贤说(朱熹《诗集传》、何楷《诗经世本古义》等),三、迎宾短歌说(高亨《诗经今注》),四、思念征夫说(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等),五、流浪乞食说(陈子展《国风选译》等),六、情歌说(程俊英《诗经译注》等),七、孤独盼友说(朱守亮《诗经评释》等)。

   

以上几说,当以孤独盼友说贴近诗旨。   

 

古往今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不可缺少的。此诗就是描写一个孤独者切盼友人来访,共饮谈心,以解孤独寂寞之苦。   人类都有一种"共生欲望",而这种"共生欲望"又是以人们的相互帮助、彼此交流为基础的,一旦得不到满足或有所缺憾时,就会产生孤独感。当"共生欲望"得以满足时,孤独感也就随之消除。看来,诗中的"我",似乎已经意识到自己与外界隔了一堵"墙",失去了和朋友的交往,深感孤独。为了摆脱这种孤独感,获得精神上的慰藉或寄托,他力图改变与世隔绝的处境,渴望有良友来访,彼此建立友谊,交流感情。   

 

全诗以"我"的心理活动为主线,以期待的眼光,诚挚的态度,殷勤款待的方式,频频召唤"君子"来访做客。"我"从自己强烈的寻友愿望出发,步步设想双方的心态和行为。"我"对"君子""中心好之",然而他"噬肯适我"、"噬肯来游"吗?只恐"求之不得"的心理活动跃然纸上。"肯'字落笔妙,心冀其来,然未敢期其中心肯之而必来也。"(朱守亮《诗经评释》)从全诗看,"中心好之"是关键句子,不可轻易读过。"我"对"君子"有好感,切盼与之交往,但用何种方法进行呢?思之再三,何不请"君子"来家做客,端上美酒佳肴,殷勤待之。借此机会,一则表明自己好客的诚意,二则可以交流情感,加深友谊。或许这就是此诗两章末句均用"曷饮食之"的用意所在。再细细玩味,"曷"字似有"画外之音"--试探的心理;或如牛运震>所说:"‘曷'字有欲言不尽之妙也。"(《诗志》)   

 

至于"我"的盼友愿望是否实现,诗中没有交代,这里姑且不论。不过有一点则是可以肯定的,即原先"我"的孤独感,通过诗歌已有所宣泄,得到一定缓解。   

 

读完这首短诗,眼前呈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荒野古道旁,立着一株孤零零的杜梨树,盼友者站在那里翘首苦盼"君子"来访的神态,殷勤款待"君子"时的情景(此为"我"的想像),历历在目。   

 

此诗章法结构带有民歌反覆咏唱的特点。各章的句数、字数相同。要说有变化,仅在第二章的二、四句末换了三个字,即第一章的"左"改为"周","适我''改为"来游"。换字又与换韵有关,第一章的"左"与"我"隔句押韵,第二章的"周"与"游"隔句押韵。

《唐风。葛生》原文: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於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於其室!

 

参考译文:

葛藤藤把荆树>盖,蔹草蔓生在野外。我的好人儿去了,谁伴他呀独个儿待!   

酸枣树上葛藤披,蔹草爬满坟园地。我的好人儿去了,谁伴他呀独个儿息!   

漆亮的牛角枕啊,闪光的花棉锦被。我的好人儿去了,谁伴他呀独个儿睡!   

天天都是夏月>的天,夜夜都是冬天的夜,百年熬到头,到他身边相会。   

夜夜都是冬天的夜,天天都是夏月的天,百年熬到头,回到他的身边。

 

简析:

关于此诗的主旨, 《毛诗序》 云:"刺晋献公也。好攻战,则国人多丧。"郑笺解释说:"夫从征役,弃亡不反,则其妻居家而怨思。"孔疏又解释说:"其国人或死行陈(阵),或见囚虏,......其妻独处于室,故陈妻怨之辞以刺君也。"后世治诗者承其绪而各有所取,宋朱熹《诗集传》云:"妇人以其夫久从役而不归,故言葛生而蒙于楚,蔹生而蔓于野,各有所依托,而予之所美者独不在是,则谁与而独处于此乎?"清方玉润《诗经原始》云:"征妇思夫久役于外,或存或亡,均不可知,其归与否,更不能必,于是日夜悲思,冬夏难已。暇则展其衾枕,物犹粲烂,人是孤栖,不禁伤心,发为浩叹。以为此生无复见理,惟有百岁后返其遗骸,或与吾同归一穴而已,他何望耶?"他们都取"征妇怨"说,不言刺义,持论较《毛诗序》圆通,但认为所怀之征夫未亡,似非。清郝懿行首先揭示了"角枕"、"锦衾"为收殓死者的用具,指出:"《葛生》,悼亡也。"今人多取其说。显然,凭"亡此"、"于域"、"角枕"、"锦衾"、"其居"、"其室"、"独处"、"独息"、"独旦"等词语证本诗悼亡之旨,是有说服力的。同时,笔者又以为直接从文本出发,将诗作的历史年代、社会背景乃至男词女词等不能根据文本得出结论的问题撇开,在较宽泛的意义上解说此诗,视之为一首普通的悼亡之作,更具有本质性的兴发感动力。

 

《葛生》也是一首悼念死去的爱人的作品,至于所悼是亡夫,或者亡妻都可(一般是亡夫)。诗从葛藤写起,或者正是坟墓之地,触动情思 ,两相分离各自独处,倍感伤心。诗写亡人的独处无人陪伴,正是为了写活着的人的孤独无亲,从而见去世前的相亲相爱,同心同德,以致于发出死后同穴的悲号。诗反复抒写无法忍受的独处的时日,都是为了表达当初同处和和谐美好。

 

 



※※※※※※
生活中潜藏着许多美,我去发现,我去表现!
 [6楼]  作者:单纯女人  发表时间: 2012/10/04 23:35 

仝兄的诗歌愈发得写得神了
我也只能如此感叹了,真真的好。

“让我斟满一生的爱

在你将要入座的对面

等你干杯”

真真的言情大家。情诗王子。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12928295135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