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社区女性社区汽车社区军事社区文学社区社会社区娱乐社区游戏社区个人空间
上一主题:祝贺一代天娇论坛的老师们节日快... 下一主题:【云语】成露——写在白露
夜读《诗经》六十二
[楼主] 作者:仝莓  发表时间:2012/09/10 21:11
点击:284次

夜读《诗经》六十二

 

        79.《清人》

 

太静,就要弄些动静,没有翅膀也要学乌鸦翱翔

驷马,涂满红缨欲望,十六只蹄子打出硝烟烽火

盲人踏着激扬的鼓点唱起了大风歌

聋人虽然更知真相却也欣然动容

 

        80.《羔裘》

 

今夜再做一回读书郎,倒背历史

让它回到风吹草低的境界

狼不再沙哑吼叫月黑风高

豹子诚心地主持一场正义

 

什么时候让羊皮再回到羊身上

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回答之前

插播一个没有内容的三行花边的广告

时间不早了,没兴趣等

睡前去洗个澡

 

2012年9月10日夜草于明溪



※※※※※※
生活中潜藏着许多美,我去发现,我去表现!
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deichun/msgview-10363-323704.html[复制地址]
上一主题:祝贺一代天娇论坛的老师们节日快... 下一主题:【云语】成露——写在白露
 [2楼]  作者:单纯女人  发表时间: 2012/09/10 22:05 

羔裘原作与释义




参考原诗




  羔裘如濡,洵直且侯。
  彼其之子,舍命不渝。
  羔裘豹饰,孔武有力。
  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羔裘晏兮,三英粲兮。
  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注释



  羔裘:羔羊皮袄。
  濡:音如,湿,润泽。
  洵:音询,诚然,的确。
  不渝:不变。
  豹饰:用豹皮作为皮袄袖口的装饰。
  孔武:很威武。
  邦:邦国。
  司直:负责正人过失的官吏
  晏:鲜艳。
  三英:皮袄上装饰。
  彦:俊美杰出的才德之人。
赏析
  《羔裘》借助衣着皮袍的描写,表现人的品质德行,赞美了一位正直勇敢,宁死不屈,不渝操守的官员。诗虽是直赋其事,但衣着的描写,不仅增加了形象性,而从光泽、装饰、色彩的刻划上,也就丰富了人的想象,增加了象征的含义。



原文



  羔裘逍遥1,狐裘以朝2。
  岂不尔思3?劳心忉忉4。
  羔裘翱翔5,狐裘在堂6。
  岂不尔思?我心忧伤。
  羔裘如膏7,日出有曜8。
  岂不尔思?中心是悼9。



注释



  •1.羔裘:羊羔皮袄。逍遥:悠闲地走来走去。
  •2.朝(cháo):上朝。
  •3.不尔思:即"不思尔"
  •4.忉(dāo)忉:忧愁状。
  •5.翱翔:鸟儿回旋飞,比喻人行动悠闲自得。
  •6.在堂:站在朝堂上。
  •7.膏(ɡào):动词,涂上油。
  •8.曜(音耀):照耀。
  •9.悼:悲伤。



译文



  穿着羊羔皮袄去逍遥,
  穿着狐皮袍子去坐朝。
  怎不叫人为你费思虑,
  忧心忡忡整日把心操。
  穿着羊羔皮袄去游逛,
  穿着狐皮袍子去朝堂。
  怎不叫人为你费思虑,
  想起国家时时心忧伤。
  羊羔皮袄色泽如脂膏,
  太阳一照闪闪金光耀。
  怎不叫人为你费思虑,
  心事沉沉无法全忘掉。



赏析



  《羔裘》一诗的主旨,《毛诗序》曰:“大夫以道去其君也。国小而迫,君不用道。好洁其衣服,逍遥游燕,而不能自强于政治,故作是诗也。”验之于诗,庶几可信。桧为周初分封于溱洧之间的一个小国,在今河南省密县东北,平王东迁后不久,即被郑武公所灭。从诗意推测,此诗当为桧国大臣因桧君治国不以其道被迫离去后所作。
  全诗共分三章,章四句。
  诗首章“羔裘逍遥,狐裘以朝”两句看似叙述国君服饰,但言语间充满感情色彩。钱澄之分析说:“《论语》:狐貉之厚以居。则狐裘燕服也。逍遥而以羔裘,则法服为逍遥之具矣。视朝而以狐裘,是临御为亵媟之场矣。先言逍遥,后言以朝,是以逍遥为急务,而视朝在所缓矣。”(《田间诗学》)这段分析为我们更深一层地理解诗旨提供了门径。即便是大国之君,身处盛世,不以仪礼视朝,不以国事为务,犹为不可,更何况当时桧国“国小而迫”,周边大国正虎视眈眈,存亡生死危在旦夕,处境如此而不自知,怎能不让人心存焦虑?“岂不尔思,劳心忉忉”,这是身处末世的臣子深切而无奈的心痛感觉。
  第二章诗意与第一章相同,但在回环往复中更让人感受到诗作者对国之将亡而桧君仍以逍遥游宴为急务的昏庸行为的幽远绵长之恨。
  诗末章一改平铺直叙的路子,选取羔裘在日光照耀下柔润发亮犹如膏脂的细节性情景,扩展了读者的视觉感受空间,使诗人的心理感受有了感染读者的物象基础。在通常情况下,面对如此纯净而富有光泽的羔裘,人们会赞叹它的雍容华美和富丽堂皇之气,但在诗人为我们提供的独特的情景上下文中,如膏脂一样在日光下熠熠发亮的羔裘是这样的刺眼,令人过目之后便难以忘怀,这难以忘怀之中又无法抹去那份为国之将亡而产生的忧愤之情。“岂不尔思,中心是悼”,不为你费尽思虑,怎么会离君而去心中却时时闪现那如脂羔裘呢?思君便是思国,作为国之大夫,无法选择国之君主,只能“以道去其君”,但身可离去,思绪却无法一刀两断,这便是整首诗充满“劳心忉忉”、“我心忧伤”、“中心是悼”层层推进式的忧伤和愁苦的历史原因。
  全诗没有风诗中常用的比兴手法,叙事也显得急切且繁复,但从这近乎祥林嫂式的絮叨中确实可以感受出诗作者的深切思虑。


















 [3楼]  作者:单纯女人  发表时间: 2012/09/10 22:05 

《清人》原作与释义参考:


作品原文



  清人
  清人在彭①,驷介旁旁②。二矛重英③,河上乎翱翔。
  清人在消④,驷介镳镳⑤。二矛重乔⑥,河上乎逍遥。
  清人在轴⑦,驷介陶陶⑧。左旋右抽⑨,中军作好⑩。



  【注释】
  ①清:郑国之邑,在今河南省中牟县西。清人,指郑国大臣高克带领的清邑的士兵。彭:郑国地名,在黄河边上。
  ②驷介:一车驾四匹披甲的马。介:甲。旁旁:马强壮有力貌。
  ③二矛:酋矛、夷矛。重英:以朱羽为矛饰,二矛树车上,遥遥相对,重叠相见。
  ④消:黄河边上的郑国地名。
  ⑤镳镳(音biāo标):英勇威武貌。
  ⑥乔:借为“鷮(jiāo)”,长尾野鸡,此指以鷮羽为矛缨。
  ⑦轴:黄河边上的郑国地名。
  ⑧陶陶:驱驰之貌。
  ⑨左旋右抽:御者在车左,执辔御马;勇士在车右,执兵击刺。旋,转车。抽,拔刀。
  ⑩中军:古三军为上军、中军、下军,中军之将为主帅。作好:容好,与“翱翔”、“逍遥”一样也是连绵词,指武艺高强。
  【译文】
  清邑的军队驻守在彭地,披甲的驷马驰骤真强壮。两支矛装饰重重红缨络,在河边来去翱翔多欢畅。
  清邑的军队驻守在消地,披甲的驷马威武地奔跑。两支矛装饰重重野雉毛,在河边来回闲逛真逍遥。
  清邑的军队驻守在轴地,披甲的驷马驰驱乐陶陶。士兵们左转身子右抽刀,领兵的主将练武姿态好。
  【新译文】
  人与马奔腾
  错落了矛上的红缨
  那带双矛的男子
  似在古河水上翱翔了
  他是随清邑的军队来守彭
  人与马奔跑
  错落了矛上的红绡
  那带双矛的男子
  似在古河水边沉醉了
  他是随清邑的军队来守消
  营内的军人比武作乐
  驱弛重甲彩饰的战车
  那男子无人能胜
  如今,他又随清邑的军队来驻守轴城


  《清人》为《郑风》的第五首。在郑风二十一篇诗中,唯独这首《清人》是确切有本可考的。
  据《春秋•鲁闵公二年》记载:“冬,十有二月,狄入卫,郑弃其师。”《左传》云:“郑人恶高克,使帅师次于河上,久而弗召,师溃而归,高克奔陈。郑人为之赋《清人》。”公元前660年(鲁闵公二年,郑文公十三年),狄人侵入卫国。卫国在黄河以北,郑国在黄河以南,郑文公怕狄人渡过黄河侵入郑国,就派他所讨厌的大臣高克带领清邑的士兵到河上去防御狄人。时间久了,郑文公也不把高克的军队召回,而是任其在驻地无所事事,整天游逛。最后军队溃散而归,高克也逃到陈国去了。又据《毛诗序》,诗作者为郑公子素。
  了解了这首诗的背景,就能深刻体会作者写这首诗的本意了。春秋时期,大小诸侯国之间战争频仍,攻伐兼并不绝于史。广大人民对那些诸侯争霸的不义之战是深恶痛绝的。而对举国上下齐心协力奋起抗击外敌的正义战争,广大人民总是予以热情的歌颂。在防御外敌的时候,如果有人消极不抵抗甚至投降,那将受到千夫所指。在作者眼中,高克带领的部队,战马披甲,不可谓不雄壮;战车插矛,不可谓不威武。可是清邑的士兵怎么样呢,他们不是在为抵御敌人随时可能的入侵而认真备战,却在河上逍遥游逛,耍弄刀枪;身为将帅的高克也闲来无事,只是以练武来消磨时光而已。这是一首辛辣的讽刺诗。讽刺的对象是高克,而最终是深深斥责郑文公的昏庸。
  至于为什么说讽刺的矛头最终是对准郑文公,古代有一位论者分析得很有道理:“人君擅一国之名宠,生杀予夺,唯我所制耳。使高克不臣之罪已著,按而诛之可也。情状未明,黜而退之可也。爱惜其才,以礼驭之亦可也。乌可假以兵权,委诸竟上(边境),坐视其离散而莫之恤乎!《春秋》书曰:‘郑弃其师。’其责之深矣!”(朱熹《诗集传》引胡氏语)方玉润也说:“唯郑文公恶高克,而使之拥兵在外,此召乱之本也。幸而师散将逃,国得无恙;使其反戈相向,何以御之?”(《诗经原始》)总之,在抵御外敌之时,郑文公因讨厌高克反而派他带领清邑士兵去河边驻防的决策是完全错误的。
  全诗共三章,写清邑士兵在黄河边上的彭地、消地、轴地驻防时的种种表现。表面上是在称颂他们,说他们的披甲战马如何强壮,奔驰起来又如何威风;战车上装饰着漂亮的矛,是如何的壮盛;军中的武士也好,主帅也好,武艺又是如何高强。而实际上他们却是在河上闲散游逛。每章的最后一句如画龙点睛,用“翱翔”、“逍遥”、“作好”等词来揭出本相,其讽刺的手法是较为含蓄的。从诗的章法上说,三个章节的结构和用词变化都不甚大,只有第三章与前两章不同处较多。作者采用反覆咏叹的手法,以加强对读者的印象,从而达到其讽刺的效果。










[楼主]  [4楼]  作者:仝莓  发表时间: 2012/09/10 22:09 

我贴的原文、参孝译文和简析又被小精灵扣住了。

※※※※※※
诗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诗。
 [5楼]  作者:单纯女人  发表时间: 2012/09/10 22:28 

对【4楼】说:

我还想过仝兄或许贴过,呵呵

 

 [6楼]  作者:单纯女人  发表时间: 2012/09/10 22:38 

两首原作都是讽喻国君的,国君没有利用好将才。
仝兄这两首我没把握好,请您指教单纯 :)
 [7楼]  作者:鹰男  发表时间: 2012/09/10 23:07 

仝兄读诗经夹杂了太多诗意的思考
总得感觉还是讽刺意味多些。
您的诗句很有看头:)
仝兄辛苦!
[楼主]  [8楼]  作者:仝莓  发表时间: 2012/09/11 07:23 

单妹谦虚了。
说说两首的构思:

《清人》并没有离开原诗的讽意,而是沿着原诗所表现的“游戏”之旨,继续以现代的方式讽刺。那些无所事事的士兵,本旨是为了保家卫国,可是他们却不是在真正的前沿战场上,不被国家重视,为了引起国家的重视,他们就弄出点动静,《清人》中叫“游戏”(中军作好),现代人叫“演习”。于是他们无法像鹰展翅长空,只好照着乌鸦的样子比划比划,把“驷马”驰骋出一派烽火硝烟,搞得像模像样,可是这动静给谁看呢?盲人看不见,听力却绝好,但是他是知道真相的人吗?他只听到类似的战争的鼓点,于是他兴奋起来了,大有得胜班师的壮观,于是他们也热血沸腾地唱大风歌,像刘邦当年。聋人有眼,听不见,但看得见,眼见的一定是真实的吗?虽有所疑,却也不免被眼见所动容。诗只能写到这里,其他的不能多说。

《羔裘》原诗是表扬一个正直的公务员的。但我读来读去仍是一个极大的讽刺。正如现在有些人穿金戴银的要穷百姓们不敢有太多的欲望,不敢去与富人比,否则幸福指数就难提高,或者说根本就没幸福可言。原来穷是很幸福的,不幸福在于和富人比了什么。你看那她多像那个“羔裘如濡”、“羔裘豹饰”、“羔裘晏兮”的“邦之彦兮”?这会有说服力吗?所以我说还是回到书生时代去吧,把历史倒背如流,让羊皮回到羔羊的身上去吧,他们应该过着风吹草低相见的宁静的生活,不是把这身皮借给(是否是借呢?还有N种方式吧?)似豹如狼的人披上,披上了也无法做出善良的模样。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出现过多少穿着真羊皮,揣着真羊心的“邦之彦”呢?人类的历史,书生们也只能做到倒背如流而已,其他的,他也之能“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罢了,罢了!

※※※※※※
诗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诗。
 [9楼]  作者:单纯女人  发表时间: 2012/09/11 16:45 

对【8楼】说:

仝兄真真是思得深刻,深远,单纯佩服。

亏得请教一下您。敬一个!

[楼主]  [10楼]  作者:仝莓  发表时间: 2012/09/15 19:12 

《清人》原文:

清人在彭,驷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清人在消,驷介镳镳。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清人在轴,驷介陶陶。左旋右抽,中军作好。

参考译文:

清邑的军队驻守在彭地,披甲的驷马驰骤真强壮。两支矛装饰重重红缨络,在河边来去翱翔多欢畅。   

清邑的军队驻守在消地,披甲的驷马威武地奔跑。两支矛装饰重重野雉毛,在河边来回闲逛真逍遥。   

清邑的军队驻守在轴地,披甲的驷马驰驱乐陶陶。士兵们左转身子右抽刀,领兵的主将练武姿态好。

简析:

《清人》为《郑风》的第五首。在郑风二十一篇诗中,唯独这首《清人》是确切有本可考的。   

据《春秋·鲁闵公二年》记载:“冬,十有二月,狄入卫,郑弃其师。”《左传》云:“郑人恶高克,使帅师次于河上,久而弗召,师溃而归,高克奔陈。郑人为之赋《清人》。”公元前660年(鲁闵公二年,郑文公十三年),狄人侵入卫国。卫国在黄河以北,郑国在黄河以南,郑文公怕狄人渡过黄河侵入郑国,就派他所讨厌的大臣高克带领清邑的士兵到河上去防御狄人。时间久了,郑文公也不把高克的军队召回,而是任其在驻地无所事事,整天游逛。最后军队溃散而归,高克也逃到陈国去了。又据《毛诗序》,诗作者为郑公子素。   

了解了这首诗的背景,就能深刻体会作者写这首诗的本意了。春秋时期,大小诸侯国之间战争频仍,攻伐兼并不绝于史。广大人民对那些诸侯争霸的不义之战是深恶痛绝的。而对举国上下齐心协力奋起抗击外敌的正义战争,广大人民总是予以热情的歌颂。在防御外敌的时候,如果有人消极不抵抗甚至投降,那将受到千夫所指。在作者眼中,高克带领的部队,战马披甲,不可谓不雄壮;战车插矛,不可谓不威武。可是清邑的士兵怎么样呢,他们不是在为抵御敌人随时可能的入侵而认真备战,却在河上逍遥游逛,耍弄刀枪;身为将帅的高克也闲来无事,只是以练武来消磨时光而已。这是一首辛辣的讽刺诗。讽刺的对象是高克,而最终是深深斥责郑文公的昏庸。   

至于为什么说讽刺的矛头最终是对准郑文公,古代有一位论者分析得很有道理:“人君擅一国之名宠,生杀予夺,唯我所制耳。使高克不臣之罪已著,按而诛之可也。情状未明,黜而退之可也。爱惜其才,以礼驭之亦可也。乌可假以兵权,委诸竟上(边境),坐视其离散而莫之恤乎!《春秋》书曰:‘郑弃其师。’其责之深矣!”(朱熹《诗集传》引胡氏语)方玉润也说:“唯郑文公恶高克,而使之拥兵在外,此召乱之本也。幸而师散将逃,国得无恙;使其反戈相向,何以御之?”(《诗经原始》)总之,在抵御外敌之时,郑文公因讨厌高克反而派他带领清邑士兵去河边驻防的决策是完全错误的。   

全诗共三章,写清邑士兵在黄河边上的彭地、消地、轴地驻防时的种种表现。表面上是在称颂他们,说他们的披甲战马如何强壮,奔驰起来又如何威风;战车上装饰着漂亮的矛,是如何的壮盛;军中的武士也好,主帅也好,武艺又是如何高强。而实际上他们却是在河上闲散游逛。每章的最后一句如画龙点睛,用“翱翔”、“逍遥”、“作好”等词来揭出本相,其讽刺的手法是较为含蓄的。从诗的章法上说,三个章节的结构和用词变化都不甚大,只有第三章与前两章不同处较多。作者采用反覆咏叹的手法,以加强对读者的印象,从而达到其讽刺的效果。

《羔裘》原文:

羔裘如濡,洵直且侯。彼其之子,舍命不渝。   

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   

羔裘晏兮,三英粲兮。彼其之子,邦之彦兮。

参考译文:

羔羊的皮裘多润泽,他是纯良又正直。他那个人呀,生死关头不变节。

羔羊的皮裘豹皮袖,非常威猛有勇力。他那个人呀,主持国家的正义。

羔羊的皮裘多鲜明,三行花边亮晶晶。他那个人呀,是国家的真英杰。

简析:

《羔裘》借助衣着皮袍的描写,表现人的品质德行,赞美了一位正直勇敢,宁死不屈,不渝操守的官员。诗虽是直赋其事,但衣着的描写,不仅增加了形象性,而从光泽、装饰、色彩的刻划上,也就丰富了人的想象,增加了象征的含义。

※※※※※※
生活中潜藏着许多美,我去发现,我去表现!

精彩推荐>>

  简捷回复 [点此进入编辑器回帖页]  文明上网 理性发言
 推荐到西陆名言:
签  名:
作  者:
密  码:
游客来访 
注册用户 提 交
西陆网(www.xilu.com )版权所有 点击拥有西陆免费论坛  联系西陆小精灵

0.14075398445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