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诗经》(三十三)
44.《二子乘舟》
你在码头上留下的最后一抹音容 温暖拢在我袖中 回望 回望 成岭 成峰
越过一道山岭,再登上一个山峰 孤帆 远影 碧空尽
烟波三月不忙 有思念成八月的桨 三千年后的黄昏海上 有岛,有珊瑚焦 还有一块摸过许久的石头 酝酿风暴
袖中的余温不在指上化成余香 竟在眼前的黄纸上沸腾 散去的烽烟正慢慢积聚 隐隐听到它的啸声
2012年8月14日于明溪 ※※※※※※ 生活中潜藏着许多美,我去发现,我去表现! |
夜读《诗经》(三十三)
44.《二子乘舟》
你在码头上留下的最后一抹音容 温暖拢在我袖中 回望 回望 成岭 成峰
越过一道山岭,再登上一个山峰 孤帆 远影 碧空尽
烟波三月不忙 有思念成八月的桨 三千年后的黄昏海上 有岛,有珊瑚焦 还有一块摸过许久的石头 酝酿风暴
袖中的余温不在指上化成余香 竟在眼前的黄纸上沸腾 散去的烽烟正慢慢积聚 隐隐听到它的啸声
2012年8月14日于明溪 ※※※※※※ 生活中潜藏着许多美,我去发现,我去表现! |
原文: 二子乘舟, 泛泛其景①。 愿言思子②, 中心养养③。 二子乘舟, 泛泛其逝④。 愿言思子, 不瑕有害⑤? 注释 ①泛泛:船在水卜行走的样子。景:同“憬”,远行的样子。 ②愿: 思念的样子。言: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③中心:心中。养养:忧愁不 定的样子。 ④逝:往。 ⑤瑕:训"胡",通"无"。"不瑕",犹言"不无",疑惑、揣测之词。 ⑥养养:忧愁不定的样子。 译文 二子乘舟去出游, 随波飘荡影悠悠。 每一想起弟兄俩, 心头涌出无限愁。 二子乘舟去远方, 随波飘荡影全光。 每一想起弟兄俩, 愿无差驰和祸殃。 赏析 毛传云:“宣公为伋取于齐女而美,公夺之,生寿及朔。朔与其母诉伋于公,公令伋使齐,使贼先待于隘而杀之。寿知之,以告伋,使去之。伋曰:‘君命也,不可以逃。’寿窃其节而先往,贼杀之。伋至,曰:‘君命杀我,寿有何罪?’又杀之。”刘向《新序·节士》则说寿知其母阴谋,遂与伋同舟,使舟人不得杀伋,“方乘舟时,伋傅母恐其死也,闵而作诗”。现代学者有认同“闵伋、寿”之说者,但持不同意见者亦多。闻一多先生猜测它“似母念子之词”(《风诗类钞》),也有学者断为一位父亲送别“二子”之作,均相近似。倘若你要将它视为妻子送夫、朋友送人的诗,恐怕也无错处。总之坐实诗的本事,似乎比较牵强,还是将本篇视为一首送别诗比较合适。 这一次动情的送别,发生在河边。“二子乘舟,泛泛其景”,用的是描述笔法。首句还是近景,两位年轻人终于拜别亲友登船;二句即镜头拉开,刹那间化作了一叶孤舟,在浩淼的河上飘飘远去。画面视点在送行者这边,所以画境之由近而远,同时就融入了送行者久立河岸、骋目远望的悠长思情。而“泛泛”的波流起伏,也便全与送行者牵念之情的跌宕,有了“异质同构”的对应,令你说不清那究竟是波流,还是牵思之漫衍了。由此过渡到“愿言思子,中心养养”,直抒送行者牵念深情,就更见得送别匆匆间的难舍难离了。“养养”是一个奇特的词汇。按照前人的解说,“养养”即“思念”之意,总嫌笼统了些。有人训“养养”为“痒痒",顿觉境界妙出:这是一种搔着心头痒处的感觉,简直令你浑身颤抖、无法招架的奇妙反应!以此形容那驿动于送行者心上的既爱又念,依依难舍又不得不舍的难言之情,实在没有其他词汇可以替代! 诗之二章,采用了叠章易字的写法,在相似中改换了结句。景象未变,情感则因了诗章的回环复沓,而蕴蓄得更其浓烈、深沉了。此刻,“二子”所乘之舟,早已在碧天长河中消逝,送行者却还在河岸上久久凝望。当“二子”离去时,他(她)正“中心养养”,难断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今,“二子”船影消逝,望中尽是滚滚滔滔的浪波。人生的旅途上,不也充满了浪波与风险?远去的人儿,能不能顺利渡过那令人惊骇的波峰浪谷,而不被意外的风险吞没?这正是伫立河岸的送行人,所深深为之担忧的。“愿言思子,不瑕有害”二句,即以祈愿的方式,传达了这一情感上的递进和转折,在割舍不了的牵念中,涌生出陡然袭来的忧思。于是,滚滚滔滔的河面上,“泛泛其逝”的天地间,便刹那间充斥了“不瑕有害”的祝告——那是一位老母、妻子或友人,带着牵念,带着惊惧,而发自心底的呼喊呵!远行的人儿,你究竟听见了没有? 同是一首送别诗,《二子乘舟》写得远比前面介绍的《燕燕》单纯。全诗无一句比兴,诗中的意象,只有“二子”和一再重现和消逝的小舟。情感的抒泻,也没有《燕燕》那种“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的细节表现。但它的内涵却极为丰富:因为画面只有飘飘远逝的二子、船影,其余全为空白,便为读者的联想,留下了更多的空间;因为背景全无,甚至也不知道送行者究竟为谁,其表现的情感便突破了特定限制,而适合于“母子”、“男女”、“友朋”,成为一种具有极大涵盖面的“人间之情"。它之能够激发各种身份的读者之共鸣,而与诗人一起欷歔、一起牵挂,甚至一起暗暗祈告,也就毫不奇怪了. ※※※※※※ 诗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