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则慈母教子的故事"孟母三迁",十分感人,脍炙人口。说的是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孟母先后搬了三次家,才找到一处理想的居住地,让孩子从小就受到良好的环境熏陶,孟子终成大器。 原文: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行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译文:孟子小时候,家住在坟墓的附近。孟子经常喜欢在坟墓之间嬉游玩耍。孟母见此情景,就觉得这个地方不适合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迁到市场附近居住下来。可是,孟子又玩闹着学商人买卖的事情。孟母又觉得此处也不适合孟子居住,于是又搬迁到书院旁边住下来。此时,孟子便模仿儒生学作礼仪之事。孟母认为,这正是孟子所适宜居住的地方,于是就定居下来了。 千百年来,这个故事一直被国人追捧,孟母就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孩子的楷模,直到今天,学校旁边的民居都要比其他地方的价格高出许多,其间一定有"孟母三迁"的因素。 近两年,在一些媒体的鼓噪下怀古之风盛起,许多中小学开始诵读"文言经典",《三字经》《弟子规》《劝学诗》等等盛行,在大势鼓吹与西方接轨的同时想起"国学"来,还真有点令人肃然起敬。 读则读矣!近日媒体上又刮起"删节风",有的地方在读了一阵之后才晓得原来那些"经典"还有"糟粕"在内,应该删了好。于是山东湖北等地开始删起来了。 一月三日《成都商报》栽: 湖北省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中,有些学校给学生推荐的是删节版的国学内容。比如武昌区九龙井小学重新编印的经典读本,《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劝学诗》中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句子均被删掉。 删掉的这两处其一就是"孟母三迁"的内容。笔者分析删掉的原因大概是"孟母三迁"过分地强调了"环境决定一切",而当今不应该是环境影响人而应该是人适应环境改变环境。真是太有意思啦。想想一个小孩子整天在坟地旁在市场旁边游戏,他怎样适应与改变那样的环境?删节者真有创意,有思想!只可惜,当年孟母没有想到培养孟子的适应能力与改造能力,不然绝对不会费劲费时费财力地搬家。 至于《劝学诗》里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句,要是删了,还莫如根本就不用读它多好,本来就是封建帝王宋代皇帝赵恒写的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这是劝年轻人学习的,说的是只要好好读书,书里什么都有了,这有什么不好?真是劝学不对,厌学也不对。 我坚信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对"经典"的删节根本就没有必要,顾此失彼,对小孩子来说更没有好处。 删不删经典,经典还是经典,"孟母三迁"在广大老百姓中的影响已经根植于心,掩耳盗铃的事还不如不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