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日当午"背后的传说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诗作出自唐朝诗人李绅的《悯农二首》,作者因此获得了"悯农诗人"的称号,被人民津津乐道。人们从诗作的内容上了解到的李绅是个心系百姓疾苦的谦谦君子,按照自己的喜爱在心里塑造了一个"悯农诗人"的崇高形象。但是,一般人不知道,李绅在现实社会生活里有另一番面孔,他不仅做了高官,而且是个生活奢侈腐糜、人品低劣的黑暗官僚。
据记载,李绅家本是几代为官、簪缨鼎食的权贵大户,可到了他这一代渐次衰落了,李绅六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家境难以为继,全靠母亲含辛茹苦将他养育成人。它对社会底层劳苦大众有深刻的理解,因此,李绅年轻时写出《悯农》这样深刻反映农民艰辛的诗作,是有生活基础和顺理成章的。
"学而优则仕",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李绅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他从国子助教(唐朝国子监分设六馆,每馆均设博士及助教)做起,晚年官至宰相,封"赵国公",生活和人品逐渐蜕变。野史曾有记载,李绅为官后"渐次豪奢",一餐的耗费多达几百贯。他特别喜欢吃鸡舌,每餐一盘,耗费活鸡300多只,院后宰杀的鸡堆积如山。在当时生产落后社会萧条的情况下,这是惊人的浪费,全然没有"粒粒皆辛苦"的珍惜意识。与李绅同一时代的韩愈、贾岛、刘禹锡、李贺等人,无不对其嗤之以鼻。一个对农民生产生活艰辛怀有同情的的人, 怎么会一盘菜肴耗鸡三百只呢?这不是"吃农"、"啃农"是什么!
如果只是生活奢侈倒也无可厚非,毕竟天下乌鸦一般黑,封建士大夫都是这样。李绅他发迹后权高位重,声色犬马之余就是滥施淫威,性情品德上变得冷漠无耻起来。《云溪友议》中记载,李绅发迹之前,生活拮据,衣食不周,经常到一个叫李元将的人家中做客,每次见到李元将都称呼为"叔叔"态度异常恭谨。待李绅发迹之后,李元将要巴结他,主动降低辈分,称自己为"弟",进而为"侄",李绅都老大不高兴,直到李元将称自己为"孙子",李绅才勉强接受。中山狼的嘴脸可见一斑。
有一个姓崔的巡官,与李绅有同科进士之谊,有一次特地来拜访他,刚在旅馆住下,家仆与一个市民发生争斗。李绅听说后,竟将那仆人和市民都处以极刑,并下令把崔巡官抓来,说:"过去我曾认识你,既然来到这里,为何不来相见?"无情无义,令人发指。崔巡官连忙叩头谢罪,可李绅还是把他绑起来,打了20杖。崔巡官被送到秣陵时,吓得面如死灰,甚至不敢大哭一声。当时人们议论纷纷:"李绅的族叔反过来做了他的孙子,李绅的友人成了被他流放的囚犯。"
由于李绅为官酷暴,当地百姓常常担惊受怕,很多人甚至渡过长江、淮河外出逃难,下属向他报告:"本地百姓逃走了不少。"李绅道:"你见过用手捧麦子吗?饱满的颗粒总是在下面,那些秕糠随风而去,这事不必报来。"
发迹后的李绅还热衷于拉帮结派。唐朝中晚期,士族势力逐渐衰微,庶人阶层通过科举进入了政权的核心。而原来掌握大权的士族又不甘心放弃政权,于是同庶人出身的官员争夺权力。士族官员以李德裕为首,故称李党。庶人官员以牛僧孺为首,故称牛党。牛李两党水火不容,双方互相倾轧了近40年,史称"牛李党争"。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权力斗争中,李绅紧跟李党老大李德裕,是李党中的骨干分子。
李绅一生中最大的污点,是他晚年经手的"吴湘案"。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74岁高龄的李绅出任淮南节度使。其时,扬州江都县尉吴湘被人举报贪污公款、强娶民女。李绅接报后立即将吴湘逮捕下狱,判以死刑。但此案上报到朝廷后,谏官怀疑其中有冤情,朝廷便派遣御史崔元藻前往扬州复查。崔元藻调查后发现,吴湘贪赃属实,但款项不多,强娶民女之事则不实,所以罪不至死。但李绅却一意孤行,强行将吴湘送上了断头台。
其实,李绅执意处死吴湘,是为讨好李党老大李德裕而实施的一次报复行动。原来,吴湘的叔父吴武陵当年得罪过李德裕的老爸李吉甫,两家是世仇。为了取悦李德裕,李绅将吴武陵的侄子吴湘也列为报复对象,因而罗织罪名,处其死刑。大中元年(847年),"吴湘案"终于得到平反。这时李绅虽已去世,但按照唐朝的规定,酷吏即使死掉也要剥夺爵位,子孙不得做官,因此,死去的李绅受到了"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的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