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是一定要学的,中国要走向世界,不学习外语无法与人家交流沟通。这是基本认识。我要说的是学习外语不能忽视母语,本末倒置。 近几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随着与世界其他国家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交流的日益广泛,需要外语人员多起来,于是中小学开设的外语课程也日益加大,许多地方除了国家有关方面规定的课时外,其重视程度基本与语文课差不多了,外语一直都是高考三大基本学科之一(语文数学外语),就连社会上的外语学校,外语补习班,都如雨后春笋,遍地都是。关于英语的名目也很多--"疯狂英语","剑桥英语","一对一英语",还有许多花里胡哨英语...... 可是母语学的怎么样呢? 一个小学生可以一节课记住十几个外语单词但却不能解释语文课文里的基本词语。 一个初中生可以把英文课文背诵滚瓜烂熟但却不能把语文老师要求的文言课文背诵下来。 外语小作文可以写的比较生动却不能顺利完成语文老师要求的母语记叙文习作。 ...... 人人都以能说几句外语为荣,不以运用母语词不达意为耻。真是悲哀!如果这样继续下去,真的有些为母语担心,能不能有那么一天母语成了"第二语言"了。 我们的孩子用在学外语的时间与精力太多,在重视理科的年代,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的俚语,如今可以试着仿写一下"只要学好外国语,管他母语不母语"了。 曾经与几位已经是大学毕业的,还有的是研究生毕业了的年轻人在一起聊天,发现除了当今时下的流行语之外,大多数人词汇贫乏,语言不生动,表述不清楚,语法错误,修辞混乱,显然是母语学习欠缺,还有古典文学阅读太少的缘故。这样的情况不能不令人忧虑。 造成这样状态的因素很多。当然主要是社会的,社会导向作用十分重要。也有父母与家庭的,母语不用学,外语必须学,成了时下的流行病。 邻居有个两岁多一点的小孩,正是形成语言习惯的时候,其父母每天给小孩子讲一个成语故事,教小孩子学习一句成语,我十分感动,一次在楼下逗小孩子玩,让他给我讲个故事?他竟然用稚嫩的童语给我讲起"狐狸与乌鸦"的故事,我问他,你懂这个故事的意思吗?他竟然说"一知半解吧",真真地让我吃惊不小。像这样的父母现在实在不多。 全社会可能对一个操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刮目相看,却不会对一个母语准确生动用词丰富的人投以艳羡的目光。似乎外语是学来的,母语不用学,是天生的。实际这是对母语的一种轻蔑。古今中外,凡是有见地有祖国情怀的人无不对母语有深厚的感情。 中学教材编入的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是那样深刻地描述了在外敌入侵的时候,韩麦尔老师是怎样地在他讲最后一课时候教育学生们不要忘记母语。他深情地说"法兰西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晰,最严谨,应该在我们中间保留它,永远不要忘记他,因为一个民族沦为奴隶,只要牢牢掌握自己的语言,就等于掌握了自己牢房的钥匙"。母语不就是民族精神体现吗? 前苏联,不,还要往前,俄国,有位语言大师屠格涅夫,相信大家都读过他的《猎人笔记》、《父与子》等脍炙人口的著作。他曾经深情地赞颂他的母语:"在充满忧虑的日子里,在痛苦地思索我祖国命运的日子里,给我支撑与依靠的只有你--伟大的、雄壮的、真诚的俄罗斯语言。如果没有你,看着故乡发生的一切,怎能不陷于绝望呢?然而怎能不相信,这样的语言不是上天恩赐给一个伟大民族的"。母语在一个民族陷入困境又灾难深重的时候能给每一个正值人以信心与勇气。 不仅文学家如此,许多政治家,科学家也是一样把母语看做是民族尊严的体现。谨举两例。 希拉克是法国前总理,在一次国际大型会议上,因为一个法国商人没有用法语发言他毅然决然离开会场。物理学家丁肇中大家也不陌生,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在颁奖大会上,他用中文发言,当时有人就问他为什么可以这样?他斩钉截铁地回答说:"中文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之一"。当然潜台词就是:"我为什么不可以用中文发言?"丁先生用母语向全世界昭告中国语言的伟大,尽管他是华裔美国人。 母语,一个民族的象征。母语,母亲的语言,怎可忽视? 有两个成语很有意思,一个是"邯郸学步",一个是"东施效颦",都说的是那个意思,就不用解释了。学习外语也是一样,还是要先把母语学好,无论是词汇还是语法修辞都要以母语为要,不然,难说不爬着回家啦! 笔者说的也太罗嗦,还是母语没有学好,还要继续努力。 再见! 绝不用"拜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