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句话,听了几十年了,却一直是充耳不闻,不仅从没有真的拿这句话当回事,还一直心怀不屑,觉得总结出这话的人肯定是个庸俗之辈。 现在的文学作品和文学作品改编成的影视作品,由于网络的普及,已是从阳春白雪般的高台走下,以更加为广大草根阶层所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更加贴近于生活本来面目本身,即使有艺术的加工,也真实性更加强,至多是撷取众多不同典型的具体于一身而已。更兼博客、微博、论坛等网络文字交流天地的即时、普及,使得全民作家,全民写作。凡现实生活乃至媒体所涉内容种种,更多方面更便捷直接地接受着公众舆论的监督和自由评论,直搞得那一干吃文字饭的也不敢脱离生活真实过于忽悠、瞎编。特别是拍成了影视剧的内容,他得首先考虑真实性和趣味性是否引起广大观众兴趣才可赚足他们的腰包吧。 所以说,现在收视率较高的影视剧,它都是生活侧面的真实反映。其中反映的问题和现象,一些共同性的东西不得不令我充耳而闻了。 于是这段时间常想起"人为财死"这句话,我有些无奈地认识到:并非我生命中没有这体验,就否认其普遍现象。 因为,充耳的都是这为钱的奋斗故事种种。
(二)
想起好长一段时间来看过的一些热播剧,特别是收视挺高的《AA生活》和《双核时代》,还有前些日子播过的《北京爱情故事》《要过好日子》和《一日夫妻百日恩》等等,看来看去,就是围了一个字转悠--"钱"。特别是刚播过的《AA制生活》和《双核时代》,主宰年轻人和他们的父辈喜忧的都是这个"钱"字。眼看着"李小璐"和"马苏"这样如花似玉的好女子一个个被钱搞得一度度家破人亡大悲大喜。特别是这俩女孩因为执意不接受父母的帮助非要自己创业挣钱,小夫妻们不是扔了自己的专业钻钱眼儿里,就是闹个反目成仇婚姻破裂,就感觉到那么的不值。 年轻人自己创业不靠父母当然是好,但中国的现实就是如此,高房价高消费等等就是不是你短短几年可以解决的,为了挣钱,为了急功近利扔了自己的爱好和专业实在可惜。 我倒有了个为啃老族说话的理由:父母的经济条件是半生努力得来的,不是小夫妻们短期能达到的,何不就接受父母的帮助,专心于搞自己的专业,也满足老人们的求孙心切,让日子慢慢在积累中改善,这样可以避免婚后那些没完没了的因为经济因素的争吵,保持和谐的家庭气氛,在适龄期及时生育健康的孩子,然后让孩子在和谐的环境中成长,避免父母的争吵对他们成长的影响,只要能做到在自己条件好的时候回报父母,好好孝顺父母就是。 似乎,自古以来咱国就是父辈为子女创业,子女再为自己的子女创业嘛。 天下父母都是一样的,只是,反哺父母则儿女们各个不一了!
(三)
傍晚散步,跟先生谈起这人为财死的话题。不仅是文艺作品,生活中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且自古以来。 你的我的,多呀少呀,想来想去觉得好没意思。 想了想,半生下来,我尚没有"人为财死"的深刻体验。 于是从当初建立家庭开始算起。 刚结婚那阵子,流行那种价格比较贵的大羽绒服,人人以冬天披上那么一身装束而得意,而我觉得我那时的白色夹克棉衣比羽绒服好看多了,一点也不动心。后来又流行高价的呢子大衣,然后是皮衣、黄金首饰、白金首饰、钻石首饰、第二套房子、车子......等等。先生作证,这些我从没赶过潮流。不是经济条件有限的问题,而是我这人从来不想赶时髦,毫无攀比心态。 于是我俩恍然:没有对物质的那些特别欲望,也就没有觉得钱多钱少的喜忧。而没有那些欲望的需要和满足,我的精神世界不也一直感觉充实满足多姿多彩么? 年轻时候的努力让我们现在拥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也就有了稳定的收入,可以让我们温饱。钱这东西,可多可少,若因为它而伤害了感情,影响了身体,左右了生活状态,我觉不值。 我家没有多少钱,但我这生从没有在乎过老公挣钱多少,更从没有鼓动过他为钱去奋斗。但,孩子不也长大了么?不是也有房住有饭吃有钱花么? 物欲是无穷尽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修为也是无穷尽的。让前者或者后者占据生命主题,决定你一生是否为财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