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月,学院的图书馆都要打折处理上一年的期刊,我每年都要去买自己喜欢的期刊,《人民文学》、《小说月刊》、《散文天地》等等,抱着那些喜爱的期刊回家,然后钻进舒适的被窝里读,我感觉生活在这个时候最为美妙。这些期刊往往是崭新无比,没有人去碰它们,等到崭新地来到我的手边时,那书干净得让我怜惜让我惊喜,当然,也让我因为很少有人欣赏它而惆怅。 如果没有学院的图书馆,我根本买不到这些刊物,定刊经常丢失,学院很多年已经没有收发人员经管报纸期刊,邮局的服务,基本消失了。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还是经常和学生谈到关于书的话题,我喜欢向学生推荐图书,因此自己的藏书就逐渐减少,学生说没有多余的钱买书读,有一段时间我的书架向学生开放,后来我们发现,那些离开我的书,永远不会回来,我很失望。为丢失的书伤心、为不爱书的学生伤心、为书的被冷落和被轻视伤心,再后来,那是2005年,我到厦门去看格格时,开始明白在8090后的生活中,什么是书。 记得那时格格租了一个三居室的房子,说等我和兔子休假走后,她就招租,于是我们安心住下。生平第一次,我看到兔子拿起拖布擦地,屋子很大,他擦着还不时直直腰,那些白色的大理石把他累得够呛,于是在擦完后,他躺在宽敞的床上环视着四周喘着粗气,突然他跳起来各屋转了一大圈,大声喊"我说呢,真是缺东西"。 在这120平房子中,没有看到一本纸质的书,真的,没有。 格格的书呢?最起码也有几本教科书吧?格格说:"那些书属于我的本科时期,过时了,没用的东西还留着吗?"我瞪大了眼睛看着她,这是我那个在书堆里长大的格格吗? 那时刚参加工作的格格非常忙,有一个月的培训期,天天考试,她压力很大,很少有时间陪我们,她忙什么呢?我们无从知晓。记得一天我打开格格的电脑,看到有几篇文章挂在桌面上,打开读,有关于涉外客服的,有关于软件开发的,有关于市场营销的,还有一篇我记得最清楚,是告诉那些刚出校门的大学生的,题目叫《你就是一个下层人》,在这些专业文章里有一篇关于鼓浪屿的介绍,后来格格说"那是选出来让爸爸妈妈先读读,然后好去深度游的,一忙就忘了告诉你们了。" 厦门之行让我对书有了点新的认识后,我还是感觉品书的生活最幸福,于是我开始拿出更多的时间淘自己喜欢的图书,同时再也不会把书借给不靠谱的人,这样,我就试探着和格格商量,想为她选点好书,为此,我们发生了争执,很激烈。 那时,格格正忙着要参加中国人大研究生考试,我担心她太累,就给她买了几本她喜欢的图书,也是想着让她高兴些,放松些。格格很快就来了电话,她说"妈妈那些书我不要,你别寄来我没地方放,也不想读。以后你别买书给我,我们对书的认识不一样,喜欢的也不同。"我沉默。 后来的事情改变了我的看法,因为有一次我和格格瞎逛时她问我"妈妈你为什么喜欢书呢?"把我问了一愣,我心中一闪,灵感给我的结论是,我在精神上需要书的慰藉,我要的不是知识,更多的是感受,是心灵的共鸣音,是印在纸上的安慰剂和让生活更有滋味的调料罢了。 格格告诉我她读的书,那些书全都在她自己编制的电子图书库里,其中很多内容是格格在北图、在全国的各大书城用各种方式选择回来的,她说有的内容需要保留很久,有的内容需要时时更新,总之,她说书是她生命的一部分,永远离不开。 我不再纠结关于读书的事情,我相信只要人们生活着,就不会远离书籍,在我读诗歌读小说的时候,不用要求别人读我喜欢的书,其实读书就是个人的事情,自由的是心,读的是心中的感动,读书完全是个人的需要,不过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