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波山在桂林确乎是不起眼的,孤峰兀起耸峙漓江西岸,半插漓江,半枕陆地,摇翠披黛的身姿一如窈窕钟情的少女,执着地遥盼归来的情人。山的东南面是临江回廊,可依崖听涛;西南有登山石阶,拾阶而上,可在峰顶欣赏到桂林全景。每当梅雨季节,正好是水涨波涌的时候,伏波山就成了中流砥柱,稳固耸峙于江畔,江水由北而来被山峰阻断,在山脚形成巨大的回漩,远远望去波浪滔滔。大概也正是因了这个原由,这座绿洲孤峰,被称呼为伏波山。 伏波山身上负载着厚重的文化符号,东汉建武帝时期伏波将军马援,镇守桂林驻军伏波山,挥剑砍石的传说故事和一箭三山的神话典故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他征战交趾国(越南)大获全胜的英雄故事,更增添了伏波山的文化底蕴。载入史册的人文元素和质朴娉婷的自然景色完美结合在一起,打造出伏波山的文化品牌。 广西之南的交趾国,也就是现在的越南,在东汉时并不想臣服于北面的中原王朝,屡屡进犯我国南方。皇帝刘秀便册封马援为伏波将军,让他坐阵桂林,随时应付交趾国的侵犯。交趾国主将听说功勋盖世的马援来桂林督战,萌生怯意,便派使者到桂林探察究竟,以图日后作战时对马援有所帮助。当交趾国的使者跋山涉水来到马援面前拜访时,为马援的凛然气魄所震慑。马援知道这些交趾使者来桂林的目的,也就将计就计,将他们带到了伏波山前,拔剑将一根粗如水桶的钟孔石砍下一大截,使者看得呆若木鸡,半晌他们还没回过神来。马援又对使者说,我马援要以一箭来定国界。话刚说完,引弓搭箭,嗖地一声,箭如流星破空而去,连穿三座石山,最后不偏不倚恰好落在本来协定相约的界碑下。交趾使者从没见过这样的阵式,吓得连夜南逃。据说,后来便不曾再有交趾国寇贼的侵扰。
其实,若还原历史以真实,那么马援驻守桂林的经历并没有如此畅快轻松。历史上的马援驻军桂林是为中原王朝稳定西南边陲,镇压交趾二徵起义而布下的一颗重要棋子。 西汉时称越南为交趾剌史部,东汉时又称为交州剌吏部,西汉时还能相安无事,到了东汉,岭南便发生了历史上一件重大事件,就是二徵起义。东汉派往交趾郡的官吏苏定是贪墨之辈,公元三十七年,他担任交趾太守,不仅搜刮钱财,贪得无厌,并且缺乏政治头脑,任太守的第三年,他诛杀交趾国朱鸢县骆将的儿子诗,诗的妻子徵侧悲愤难忍,与自己的妹妹徵贰一起揭竿起义。当地百姓本来就对增收赋税极为不满,再加上太守暴残贪婪,积极追随二徵造反,起义的阵容越来越大。太守苏定招架不住,急忙上奏朝廷,光武帝便钦命马援为伏波将军,前赴交趾三郡平叛,马援率大军击败了二徵起义,斩了徵侧和其妹徵贰,一场持续二年之久声势浩大的民族起义总算得以平息。 照理说,马援的功勋足可让东汉皇帝刘秀嘉奖一番了。但是,当南征的兵船行至桂林伏波山下时,汉光武帝遣使责备他在南征时滥杀无辜,并且还强掠霸占大量金银宝器,云云。封建社会官员武将危及生命的主要一条就是"功高盖主",伏波将军马援平定三郡叛乱,稳定南疆立下卓著功勋,惹得光武帝生了猜忌之心,其结果必然是没有善终的。于是,光武帝收回马援的军权印绶,加治死罪。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历史人物早已随社会风云飘摇远行,只有这清秀灵动的伏波山承载着古老感人的故事代代流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民族英雄的光辉业绩和历史文化与国咸休,同天共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