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甲天下”这脍炙人口的诗句,是宋人王正功对桂林山水最生动恰切的诠释。此句一出,不胫而走,成为桂林山水的绝妙名片,传扬四海。但是,很长时间以来,关于这句诗的出处扑朔迷离,各执一说,莫衷一是。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石刻诗文重见天日,佳句作者的名分才重回王正功的名下。 到过桂林的人,大都会被她的绝妙风景所倾倒。 即使经历沧海桑田的巨大变迁,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桂林依然花团锦簇,青山有意,碧水柔情,万千景象排画屏。“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绮丽景色,堪称举世无双汉。代科学家张衡用“我所思兮在桂林,欲往从之湘水深” 的诗句,一叹三咏地表达了他对桂林山水的挚爱和心驰神往;唐代诗圣杜甫,一生辗转落魄,却悠然慨叹"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韩愈送严谟赴桂林任职时作的赠别诗,其中"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至今人相传诵。吟咏桂林留下诗作最多的要数南宋的范成大了,据统计有近七十首。他作诗驳斥了时人谓广西为"瘴疠之乡"的说法,称赞"桂林独宜人,无瘴古所传"。 然而,在传世的大量诗文佳句中,令人击节拍案的还是王正功"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诗句。平心而论,时任广西提点刑狱兼静江知府的王正功,其官职和文章名气都不可能与那些登陛列阶的官宦与文坛泰斗相提并论。可是,历史就是这样倾情回报爱国爱民之人,这位耿直率真的老者仅凭"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千古绝唱,便以灼灼之光跻身于文化名人之列了。 王正功在桂林为官勤勉政事,公正廉明。嘉泰元年(1201),桂林恰逢值年大比(乡试),是年广西学子乡试共得举人11名。王正功久闻桂林学子在科举中常有不俗表现,这次乡试果真非同一般,他为莘莘学子所获取的成绩感到高兴,便以地方官身份依"鹿鸣宴"惯例在府中宴请中举的学子。宴席之上与之对饮,谈些努力学习、报效朝廷的话,酒酣兴尽之余欣然命笔,作七律二首相勉: 百嶂千峰古桂州,向来人物固难俦。 峨冠共应贤能诏,策足谁非道艺流。 经济才猷期远器,纵横礼乐对前旒。 三君八俊具乡秀,稳步天津最上头。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 士气未饶军气振,文场端似战场酣。 九关虎豹看勍敌,万里鵾鹏伫剧谈。 老眼摩挲顿增爽, 诸君端是斗之南。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千古名句,便从这流芳溢彩之地的"鹿鸣宴"酒桌之上诞生了,嗣后,又被赴宴举子带到京城临安,并且从临安流传到宇内四方。随着岁月的推移,全诗在漫长的岁月中被引用者淘汰过滤,只留下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精髓之句。以至于近百年来文人骚客多方求证原诗句的出处和作者而不得,成为一桩历史悬案。 上苍不会使昭昭光辉黯淡消失,当年一位叫张次良的人,将王正功先生的这两首诗镌刻在独秀峰南麓的读书岩上,谁知阴阳差错,诗句撰刻在社会风云的变迁中被污淖荒草所掩没。直到一九八三年,桂林市文物工作者杨寅生、胡湘武对独秀峰石刻进行全面调查清理时,发现读书岩洞口的岩壁上一片蓬草下方似有裂痕,好象与石壁并不是一体。他们轻轻地揭开那层腐殖层,有了意外的发现:这是一块自明清以来就没有被人发现的摩崖石刻,一块保存完好的明代石刻作品。将石壁清洗干净才发现,竟是王正功先生为中举学子所题写被历史的尘埃湮没了差不多八百年的诗句,原诗共两首,"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诗句赫然其中,从而结束了百年以来关于"桂林山水甲天下"出处的争论。 碑刻序言记载昭昭:"嘉泰改元,桂林大比,与计偕者十有一人,九月十六日,用故事行宴享之礼。提点刑狱权府事四明(王正功四明人)王正功作是诗,劝为之驾。"从序言可以看出,这两首七律是劝驾诗。"劝驾"意为劝人任职或做某事,是为中国古代官员礼贤下士之举。这两首诗都意在抒发劝勉之意,在赞美桂林山水的同时借景抒情,希望学子们在学业上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使自己的道德文章和济世报国的本领要如同桂林山水一般,秀甲天下。王正功席上赋诗,意境高远,激情豪放,殷切关怀之意,拳拳教益之情溢于言表,为举子们所折服。 王正功先生没有想到,自己在官场仕途辗转一生而郁郁不得志,触景生情随意而写下的诗句却使他青史留名,并注定他与桂林独秀峰的风光一道,地老天荒,名扬天下。冷眼向洋看世界,世上许多的人或事早已湮灭在历史的风云中,唯有民族文化和泱泱大国的文明能够千古传,"桂林山水甲天下,诗文绝句贯古今",便是绝好的见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