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名不惑之年其实也是我的美好的期待罢了,郑成功享年其实只有三十九岁,离不惑还相差一年。如果把郑对明王朝的忠心也看作是一种爱国的话,到此为止的前面四位都是爱国人士,但郑较前三位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都是死于非命,而他却死于自己执着。 郑成功是一个中日混血儿,父亲在受明王朝招安之前是雄霸一方的海盗头领,母亲是一个日本人(不知那时是不是叫日本了),据易呗网上记载,其母田川松在日本平户海滨产下郑成功,直到1630年也就是郑成功七岁时其父郑芝龙才将他带回南安教养。七岁回中国后,十五岁考中秀才,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自缢,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在这样的乱世里郑成功入南京国子监太学读书,拜当时南京礼部尚书钱谦益为师。 那段乱世,电视电影里已经展现不少,有太多无奈,也有太多令人惋惜的地方,或是汉人天下已到气候,我一直认为朝代的起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也是天命。我在这里想重点谈谈世人对郑成功的评价。 1661年,因清兵势力强大,郑军所保护的明朝剩部无处可逃,故而郑成功转向收复台湾,故郑成功亲率十二万战士与荷兰大军开展,近半年的战争后,郑成功一举驱除外国侵略者,收复了宝岛台湾,并着力建设台湾,其名族英雄之姿也深得海内外人民的认可,故从清朝初年到现在,特别是郑成功退入台湾的情境,与国民政府>相似;正好可以作为国民政府宣传的榜样,除了官方祭祀、宣传品传播,国民政府的教科书当中也多赞扬郑成功的“民族精神”,并强调他“光复台湾”与“矢志反攻大陆”的事迹,将其与“蒋公”同样列为伟人。故到现在为止,郑依然深受台湾人民的爱戴。 郑成功长期以来的“民族英雄”、“忠于领袖”、“传统文化美德”形象流于世人之间,故而汉人对其尊敬爱戴之情自然不言而喻。 清王朝时期,清政府为了笼络台湾人民,也一直着力把郑塑造成“忠义模范”,郑成功成为清政府承认的模范人物,台湾重要包括刘铭传、唐景嵩等人,皆曾为延平郡王祠作楹联褒奖之。 而郑作为中日混血,日本亦视其为大和英雄,如今日本平户(今长崎县平户市)海滨尚有“儿诞石”,相传郑成功即在此出生。 英国大使马戛尔尼回程路上写的“纪事”中表示:“明末的反清并不是民族斗争,不是什么捍卫明朝一姓私利的斗争,而是文明与野蛮的斗争,进步与落后,是关系到中国后来几百年命运的一场斗争。” 易呗网上还记录了这样一段历史,1603年和1639年,西班牙殖民者二次屠杀在菲律宾的华侨华商,死亡人数达五万余众。在得知菲律宾华侨的处境后,1657年,郑成功曾经致函给爪哇岛巴达维亚的一位华侨甲必丹,要求他停止与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者进行贸易往来。但西班牙人反而因此在马尼拉进行了第三次对华侨的屠杀。郑成功闻讯大怒,决定挥师征讨,为华侨报仇。他一面抚恤安置从菲律宾逃到台湾的华侨,一方面组织筹备军队,派人暗中与在菲律宾的华侨联络,以便到时可里应外合,但尚未出兵,他得知儿子郑经在厦门跟奶妈陈氏通奸(郑的后代确是少有才人,现代倒是出了一个知名鱼类学家郑守让和诗人郑愁予),郑成功勃然大怒,命部将郑泰杀郑经,郑泰因不忍而抗命。郑成功盛怒之下,又患疟疾,不久病危,1662年6月23日病逝。后来,其子郑经也于1670年和1671年两次准备派舰队征讨马尼拉,但因为三藩之乱郑经率军西渡福建支援耿精忠而没出兵菲律宾。可见其博爱之情溢于言表。 不知是不是巧合,郑与岳飞将军不仅都拥有行军统帅之才,又都是满腹经纶之人,郑成功是一代儒将,不光写得一手好字,诗词也写得极好,可惜英年早逝,传世之作极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