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鲁迅婚姻的故事已经有很多人作了很多的研究,当然也有各种各样说法,不一而足。 在我所了解的资料,所看到鲁迅之文章的领悟是---鲁迅的真实想法是不愿意让朱安孤独生活,而朱安也不愿意单身离家,可以这样说,鲁迅是有不忍,朱安是有不情。
当时的名人离婚的并不少,鲁迅为什么不愿意离婚呢?我最直接的也是最大的感受就是:鲁迅的确是为了一丝"不忍之心"。我看不出还有什么其他原因。因为离婚让朱回到娘家,对于朱这样饱受封建传统思想浸润的家庭来说,是莫大的不幸,她将难以面对亲朋,而且她个人的生活来原也是个很大的问题。因此,她表示愿意留在鲁家,并终身伏侍鲁老太太。如果她是个知识女性,有自己的事业,那么这所有的是是非非一定都不存在了。《资料可看鲁迅日记和许广平及相关文章》这些都是很多鲁迅的研究者所研究过的了。
所以鲁迅和她不能离婚,她也无路可走!
设身处地的想,如果是我们自己,我们又能怎么办呢?
如果是我,也在那个时代,最大的可能就是和鲁迅一样,不忍心让她孤独而去,忍受世人和家庭的指指点点,但是我又渴望自己的爱情,怎么办?于是只能这样将错就错。这件事情不能说明鲁迅什么,我们都是凡人,我们不能让自己的身体和思想象天空一样透明。何况那个时代对于这样的事情是很普通的。我们不能抛开历史的环境,穿越时空,以现代人的行为来要求已往的故事。
在那个时代,从民国领袖,到文化名人,一而再,再而三离婚的很多,比如,郁达夫,郭沫若,还有一国领袖蒋介石等等。有的离过很多次婚,甚至对前妻不闻不问,可是我们仍然不能否定他们所拥有的功绩和威望,他们前妻的命运可能还不如朱安。
关于鲁迅和朱安,我们不能说鲁迅做的有多么好,但是,也决不能说鲁迅因此就是寡恩薄情之人。只能说,人和人类始终处在前进的路上,当我们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去看昨日的往事,我们人类就一定有很多很多的感慨,这感慨也许来自历史的真相,也许就来自历史的云雾,而这历史的云雾往往会笼罩住历史的真相。
躺在地下的古人一定会偷偷地嘲笑我们这些感慨的现代人。
鲁迅的《狂人日记》和许多作品,里面都充满了伧凉如铁一般的意境。我看鲁迅的小说总有种置身于茫茫黑夜的感觉,没有明媚,没有灿烂,没有鲜花,压抑的气氛很浓,让人喘不过气来,我想这于鲁迅不幸的婚姻或许有某些必然的联系。
在鲁迅的小说《祥林嫂》里。主人公身上是否也有朱安的影子,或者说朱安身上是否也有祥林嫂身的影子???鲁迅是否因为朱安和自己不幸的婚姻生活,激起了他写《祥林嫂》这篇小说?否则说是原因之一,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猜测。
在封建传统道德横行的时代,丈夫如果意外死亡,都会无端的安扎在女人的身上,再婚女人更是被世俗看不起。试想一下,朱安如果和鲁迅离婚,会遭到怎样的诽谤和指责。
由于鲁迅自己对封建传统的吃人的礼教有深刻的感悟,所以他特别的渴望能够打破这些害人的枷锁,于是,他就呐喊!而在那沉沉不尽长夜里,又有几人能够被换醒呢?又有几人能理解呢?
在反复读过鲁迅的小说和杂文以后,我感觉在鲁迅的灵魂深处,或者说潜意识里有着完美和理想主义倾向。所以他特别痛恨和不能容忍那些所谓的"君子""道德家","革命家",他对于敌人的投枪毫不留情。他的这种完美和理想主义的倾向恰巧又与毛泽东的潜意识一致,所以就导致了毛泽东那段著名的论断:"我的心是和鲁迅相通的"。
请允许我不揣冒昧的说:"我的心也是和鲁迅相通的"。
所以我特别能理解鲁迅,对于他很多作品的思想内涵,人物性格,精神来源,不需要多少揣摩,我就能很容易的理解。如果说作为一个革命的具体实践者来说,完美的理想的倾向是一种不太实际的轨道,可是如果作为一个思想家,文学家,理论家,人生道路的研究着来说,我认为未尝不可。
正因为鲁迅对自己过高的要求,所以他在朱安的事情上,他是很痛苦的,无奈的,这也正是鲁迅的高大之处。如果换做一个伪君子,他可以安心理得的抛弃前妻,过自己所谓的爱情生活,但是鲁迅不可能这样。
今天,如果我们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来看,鲁迅的不离婚不让前妻走,正说明了鲁迅的善良,无奈和不忍,也说明了许广平的大度和理解。反之,如果仅仅以挖名人的隐私,或者以所谓的生活作风问题来达到正面斗争所不能达到的目的,那么对于这样的人,除了说明他们是无聊的小人和文痞外,我们还能说明什么呢?
历史总是有遗憾的。而人生更是遗憾的。对于前人,我们不要求全责备,我们每个人自己做到完美无瑕了吗?
正是历史有缺憾,人生有缺憾,人类的生活才多姿多彩!不是吗?
匆匆而草,敬请指正。
※※※※※※ 象鲁迅一样批判丑陋象北岛一样蔑视卑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