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郡有万里沙祠,自湘川至东莱,地可万里,故曰长沙"。长沙,原来承载着如此悠久的历史。 麓山巍巍,湘水泱泱,繁华的街市,热闹的人群,到处一片祥和的风光。硝烟已冷,记忆,开始集体性缺席,历史,就此失语。当年抗日的痕迹早已模糊不清,也许只剩下着一些坟墓和文献的斑驳,提醒着人们这座城市曾经经受了怎样的创伤,又有多少的中华儿女为了保卫它而长眠在了这座美丽而忧伤的城市,再也无法回到故土。据称,第三次长沙会战时,第10军守备长沙城。从军长到士兵,均于战前预立遗嘱:"成则以功勋报祖国,死则以长沙为坟墓"。毛主席离乡时的"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竟成为他们绝大多数人的决绝语。 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曾风华正茂,可是国难当头却毅然投身于革命。在他们选择拿起武器抵抗日寇之时,便已经做好了随时将灵魂祭给死神的壮举。将历史的镜头转向1942年1月2日,预10师第28团官兵,在长沙城今东瓜山一带与敌激战,"肉搏,白刃拉锯11次,最后7人守住南端小东瓜山阵地"。该团大部官兵壮烈殉国,仅50余人生还。在保卫长沙的过程中,曾不知还有多少这样"朝行出攻,暮不夜归"的中华男儿将热血撒在了这座古老的城市。他们,也曾是父亲的儿子,亦或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爸爸。然人生无法重来,他们也有着自己无法割舍的牵挂。人之于世,上却无法孝顺父母,下却不能抚育妻儿,这又何尝不是他们心中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自古忠孝两难全。在哀嚎遍野,白骨蔽原的近代中国,山河破碎,大片国土沦陷,无数的同胞惨遭日寇毒手。无大家,何以小家?为了更多的同胞不被迫害,为了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完整,他们坚定地选择了为国尽忠,奋勇抗敌,以自己的身躯砌成了中华民族的血肉长城。 感念三次长沙会战时负责守卫长沙的第九军区代司令长官薛岳的一席话:"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就是砍了我的脑袋,长沙城我也绝不放弃。"终于,在这位铁血将军的执着下,长沙始终没有成为沦陷区。他所创造的天炉阵法给日寇以沉重打击,用迂回包抄的战法,瓮中杀鳖,使许多猖狂的日寇有去无回。扭转了豫湘桂战役一路败退的战局,守住了我国西南的门户,为反攻赢得了战机。 岳麓山,作为长沙的最高点,我国官兵曾在此与日寇进行了殊死的抗争。日寇进攻长沙时,先以飞机探查我军形势,大炮开路,随军化学小组惨无人道地施放毒气为辅,毫无人性地残杀我国军民。而守在前线的官兵非但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定地守着自己的阵地,这个人倒下了,另一个人补上,视死如归,痛打日本鬼子。 在三次长沙会战的抗日军团中,有一个纯粹由湖南人组成的军,那就是73军。作为湖南人,他们始终冲在战地的最前沿,而且几乎只要有战役,他们就会去,他们是唯一参加了整个战役的军。诚然,战争都打到家门口了,他们在那个时候比任何人都痛恨日寇,毫不保存实力地猛打。他们对日寇从不妥协,当之无愧为湖南的英雄。 他们中的很多人,都长眠在了岳麓山上。10军烈士墓、73军烈士墓等。墓周围环绕着苍松劲柏,守护着他们的英灵。清明时节,似乎总是下着小雨,岳麓山在此时总显得分外凝重,鸟声群鸣,似乎岳麓山在哭泣。山上林间的小道上,人流不息,他们大多捧着一束黄白相间的菊花。而烈士的墓前大多恭恭敬敬地摆放着菊花。犹记得前年的清明节下着淅淅沥沥的雨,我在73军烈士墓前献完花后,身后的一对父子也跟上去献花,父亲擎着伞,儿子双手捧着鲜花恭谨地朝着墓碑鞠躬,并将菊花轻轻放于碑前。走的时候,父亲对八九岁儿子说:"不要忘记了,这些都是保卫长沙的英雄。" 回溯过去,守望历史,请记住这些保卫国家疆土的英雄前辈,现在一切的幸福生活皆来自于他们当初无私的拼搏。社会在不断进步,城市在不断发展。可是,请不要忘记,请不要忘记在这座城市里,曾经有那么一群人,他们守卫了这里,他们一直长眠在了岳麓山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