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良毅:家乡世界的守望者乡土情结是每个中国文人最深刻的情怀。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赖以产生、存在、发展的生存环境是我们的文化之根。即使时间更换、历史变迁,这些深入我们骨髓的因素仍然在影响着我们。而作为对我们生存环境的崇敬和怀念,乡土情结作为一种文化基调影响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作为一个以崇尚自然与和谐为文化的国度,所有给我们带来帮助的事物都被我们赞叹着,譬如土地、母亲、故乡。杨世勇在邓良毅的《中国的乡土意识与古代文人的乡愁》中说;“在远古时候,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就此把人的命运和土地、农耕劳动紧紧的联结在一起。所以,炎黄子孙带着对土地一种神圣的依托情绪,以农耕文化为中心,在黄河流域率先创造出了高度的人类文明。农耕文化既是中国古化文化的源头,同时也是它的基调。由农耕文化孕育形成的乡土意识,随着中国社会的历史延续,进一步在中国人的感官世界里根深蒂固。”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乡土这一词汇逐渐在我们的生活里变的模糊。但是,还有一群人,仍然固执的守望着邓良毅们的乡土世界,邓良毅们的精神家园。邓良毅就是这样的人。翻开这张用心用智慧用敬仰用关注用所有感情制作的名片, 我清晰看到两个凹显着的烫金大字--- ——中国 你以真诚的的名义向世界发出了邀请, 你以舜耕历山的传说为命题, 你以神奇历山秀丽的风光为画纸, 你以中条山林立的山峰为画笔, 你以大运河和小浪底水库宽泼的流水为水墨, 饱蘸激情,凝聚23万人民的真情, 刺绣着一幅山水假日、碧水蓝天的灵秀画卷, 宛如一端待嫁的新娘, 斜撩鲜红的盖头, 吸引着世界的视线。…………这是邓良毅为故乡写的诗,作为中国人,在邓良毅的作品中,无不在表达着对垣曲的思念和热爱。邓良毅说,我是中国人,生在垣曲,长在垣曲,情在垣曲,根在垣曲!“垣曲”这两个字是我人生档案简历中籍贯一栏填写的固定内容。邓良毅的家乡霞村在小浪底水库搬迁区,紧邻着垣曲老县城。垣曲县历史悠久,商周为亘方,春秋为东山皋落氏部族。战国魏地称垣,西汉称垣县,东汉、魏晋时为东垣。北魏皇兴四年改名白水县,北周武成元年改为毫城县, 隋复称垣县。宋代始称垣曲县,至今未改。一九五九年县治由古城迁至刘张西坡。如今,那座繁华了上千年的垣曲古城依然不复存在,成了水乡鱼国,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人,面对沧海桑田的巨变,内心自是无限的感伤。“情到醉处文自精”,这是邓良毅的一位老师对邓良毅作品的评价。只有大痴大爱的人才能在作品中肆意汪洋,只有无限的深情才能作出动人心怀的文章。如果没有对故乡深刻的怀念,李白不能写出《静夜思》;没有对家乡的情怀,贺知章不能写出流传千古的《回乡偶书》……不朽之作之所以不朽,是因为作者深厚的感情蕴藏其中,美词华章,不是无病呻吟能作出来的。阅读邓良毅的《醉唱故乡情》,就能看到文章中作者对故乡蕴含的深厚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