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吉林这儿的传统习俗中,腊八节、元宵节、二月二是与春节连在一起的节日,腊八节是过年开始,二月二是过年的结束,过了二月二,这年才算是真正过完了。春节拜年,如果不是在头几天去拜,拜年的人会说:来拜晚年了。主人会说:不晚不晚,有心拜年,二月二不晚! 农历二月初二,又叫春龙节。人们认为二月二这天,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我国北方广泛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从科学角度看,农历二月初二是在"惊蛰"前后,大地开始解冻,天气逐渐转暖,农民告别农闲,开始下地劳作了。所以,古时又把二月二称为春耕节。 吉林这儿好像没有"春龙节"这个叫法,反正我是没听说过,都是叫"二月二"。在我的印象中,以前,这二月二在习俗上算是个大节,不是冬至、夏至等可过可不过的节日,而是与元宵节、端午节平起平坐的节日。 过二月二,全国各地各地的习俗不一。普通人家在这一天要吃面条、春饼、爆玉米花、猪头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与龙有关,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我小时候生活的那个地方,还有吃料豆一说。 料豆大都是用黄豆炒制的,也有用青大豆的。讲究的人家要把豆子加上佐料腌一下,凉干后再炒。炒的时候还要加上一点儿糖。炒料豆绝对是个技术活,炒得好的料豆,不糊不嫩,外香里脆,一咬就碎,脆生生,香喷喷。 在童年的记忆里,二月二是一个很让人期盼的节日。二月二的头一天,家家户户炒料豆,空气里都弥漫着火爆的香气。二月二当天吃过早饭,把口袋装满料豆,背上书包,急匆匆地冲出家门,边吃边走。遇上小伙伴,就交换着吃。进了学校,到了教室,人人嘴不闲,"咯嘣咯嘣"的咀嚼声响成一片。 男孩子还有独特的吃法。两个人站得远远的,相互往嘴巴里扔,看谁扔得准。到教室外面,把料豆高高抛起,看谁接得住。仰着头,张着嘴巴,接住了,咯嘣一咬,要多得意有多得意! 吃春饼叫做"吃龙鳞"是很形象的,一个比手掌大的春饼就像一片龙鳞。春饼有韧性,内卷很多菜。如酱肉、肘子、熏鸡、酱鸭等,用刀切成细丝,配几种家常炒菜如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一起卷进春饼里,蘸着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面酱吃,真是鲜香爽口。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热热乎乎,欢欢乐乐。 二月二还有一个传统习俗是理发。 我们这儿都是在春节前理发,有着辞旧迎新的意思。再理发,就要等到过二月二,龙抬头了。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语:"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在北方,这天也叫"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想来有两个意思:借龙抬头的时候理发,讨个吉利,寓意"出人头地";过了二月二,是真正过完年了,要开始一年的劳作了,这时候理发,也是寓意从头开始,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可是二月二这个节日,随着时代的发展,慢慢变淡了,淡到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孩子都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个节日。近几年,二月二又逐渐回到了生活中,原因是节日经济越来越红火,没有节日的时候也要制造节日,二月二也就进入了商家的视野,传统的二月二食品进入了超市。 市场经济的逐利性,带来了传统的回归。回归就好。明天就是二月二了,在这儿请各位吃猪头肉、料豆和春饼了。 附春饼的制作方法: 1、面粉中添加开水,一边添加,一边用筷子搅拌至没有干粉为止; 2、稍微凉一下,再揉成面团; 3、蘸凉水反复搋面至面团柔和,静置一小会儿散凉; 4、盖上保鲜膜饧20分钟; 5、取出揉匀,分割成等大的面剂; 6、擀成饺子皮大小的面皮; 7、取一个面皮,其中一面涂抹一层油,盖上另一个面皮; 8、用擀面杖把重叠的面皮先压几下,然后均匀擀薄; 9、饼胚直接放入平底锅,小火加热; 10、面饼中间鼓起许多气泡即可翻面,再烙另一面,底面烙出好看的斑点即可出锅; 11、出锅后揭开面饼,卷上自己喜欢的肉或蔬菜食用。 温馨提示: 1、擀面饼的时候可以在面板上适量抹油,不要添加干粉,这样做出的饼口感很软; 2、面饼鼓起许多气泡即可出锅,喜欢香韧口感的等面饼双面烙上颜色再出锅; 3、春饼要趁热食用,凉了就会变硬,可以把烙好的饼放在有蒸汽的锅里端上桌,随用随取,吃的时候绵软筋道,不影响口感; 4、春饼的配菜根据自己的喜好搭配,可凉可热,可荤可素; 5、春饼也可以擀好后蒸熟; 6、技术过关的话,一下也可以叠三五个面皮,一次多烙几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