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以演唱《春天里》的两位农民工旭日阳刚给人印象深远,演唱水准虽不及专业歌手,但不作派、不扭捏、不媚俗,沙哑的歌喉里张扬着农民工兄弟的赤诚、淳朴和刚劲,传递着底层劳动者生活的艰辛、无助与屈辱,但依然吐露出对阳光与春天的热爱,表达着对爱情、家庭的渴望与期盼。此曲此情,撩人心扉,叫人柔肠寸断、伤感满怀。可以说,这是整台晚会的精华和最大亮点。 这里,我们不去评价春晚如何,我们在网上看过他们在出租屋里面光着膀子演唱《春天里》这首歌曲的视频,"感动"了无数的中国人,甚至连省委书记都感动得热泪盈眶。农民工的这首《春天里》,到底蕴含着什么东西,以至于引发了整个社会的追捧?从视频里我们看到:简陋的出租屋,凌乱的架子床,纸糊的墙壁,灰暗的布帘,斑驳的铁门,矮方桌,小马扎、啤酒瓶.......视频上的这些背景所传递出来的信息,无一不彰显出房子主人的生活,但一想想这样的生活是何其普遍,有许许多多的人正在这样活着,实在不忍心在这些人心里再蒙上一层苦难的阴影。 人们看着的是旭日阳刚的视频,感受到的却是自己的生活,相似度越高,感受就越强烈,激发起来的感触、回忆、想象等思想活动就越丰富,从而对"旭日阳刚"他们的支持度就越高。当然,这些只是背景信息给人的感动,真正打动全中国的却是他们呐喊出来的一句歌词:"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这春天里"--"老无所依",正是这个时代的群体焦虑。 "老有所依"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期盼。而旭日阳刚的"春天里"之所以能够激起这么强烈的共鸣,实在是因为"老有所依"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稀缺资源。当今社会几乎所有的人都对自己能否"老有所依"持怀疑态度。以前有"养儿防老"的说法,而当下的现实却是"养儿啃老",何况还有计划生育政策挡着呢,中国的老龄化已然来临,"老有所依"实在不易。对自己拥有的金钱是否足够让自己"老有所依"缺乏自信。所以,人们都只有一个念头,挣更多的钱,占有更多的资源,为自己的未来留下一点保障。所以很多人削尖脑袋想挤进公务员队伍,无非就是一个老有所依的保障罢了。当然,"老有所依"的实质是对未来的保障。那么扪心自问,我们现在对自己的未来有把握吗?我想大多数人都不可能给出肯定的回答。为什么会这样呢?中国人这么勤劳,是世界上人均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忙忙碌碌、辛辛苦苦了三十多年,怎么反而搞得大家对未来那么恐慌那么无助呢? 然而当年"计划经济时代",让人"老有所依"是每一个"单位"的天然职责,当然,也是后来改革大师们口中的所谓"包袱"。那时候,每个人都有一个"单位",无论是村委会、居委会或者工厂、商店、机关,享受的社会福利略有不同,但与现在相比,那时候的差距并不大。可是用现代企业家的眼光来看,那时候的"单位"领导可真累啊。是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领导是很累的。后来,改革了,砸"三铁"了,于是,一切都不一样了。人人都"老有所依",人人都对未来有把握,那不就是"养懒人"嘛?那还怎么激发"效率"呢?于是就逼得大家都对未来很惶恐,这样才可以逼着每个人都去"竞争",于是社会整体效率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所以,《春天里》一句"老无所依",让整个中国潸然泪下。难道还不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吗? 现实就是社会的脸,从这张脸上,人们可以对社会的健康状况窥见一斑。如果社会原本矛盾不少,但是各部分肌肉神经健全完整,是一个有机的肌体而不是一副死皮囊,各部分相协调制约着,当权者就是再不愿意面对现实,也没办法把有血有肉的面皮当死皮随便歪着拧着。有点什么病恙,硬着头皮,也要去看病。 怕就怕,社会病得不轻了,很多监控机制也失灵了,当权者还掩耳盗铃,拒不承认现实,每天还顽强地在脸上加盖粉底--原本的那些黑头粉刺色斑得不到清理不说,灰尘、病毒、细菌也让皮肤慢慢溃烂了,于是他们就更大剂量地加强化妆品的使用量,非要把这些都遮盖住。鲜有人知道这光鲜亮洁的皮面下,隐藏着怎样的肮脏与混乱,除非到了最后,这皮囊发臭了,再多香水香粉也盖不住了,人们才会发现,中枢神经里面那些蛀虫的祸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