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遥望,市场之上,有多少物价在自由的上涨。昨天已忘,掏干了钱囊,我要和你重逢在借钱的路上。手头越来越紧,只能回想,有钱的日子,像在天堂。呕也!呕也! 谁在呼喊,工资快涨,昂贵的房价像白云在飘荡。东边借钱,西边还帐。一叠叠的钞票,就送进了银行。 蓦然回首,看到涨了又涨的物价,便让人多了几分莫名的惆怅。昨天,我去买大米,原来两元一斤的,现在涨到三元五角;四十元一袋的面涨到五十一元。洗个澡也涨价,由原来的5元到7元,搓澡由5元到8元,理个发也由5元到10元,有的15元,我们不和八十年代三毛比,就和07年的3元比,涨了几倍。2010年,从春天到冬天,绿豆、大蒜、小麦、大豆、苹果、糖、药材、土豆、棉服......不断翻新的涨价品种真让消费者目不暇接,仿佛一场特长连续剧持续上演。物价涨得惊人,月初和月尾不同,甚至今天和昨天的价格也不同,食品接力涨价,从"蒜你狠""豆你玩"到"姜你军""糖高宗"再到"油你涨""苹什么"接力不断,新词层出不穷。大购大揽的抢购,生怕之后又涨。未来需要穿越多长而严寒的冬天。 什么都可以忽悠,但是对于菜篮子、米袋子就如同教育、医疗、国防这样公益性极大的事业一样,政府应该是有责任的,是万万不能忽悠的! 自从发改委专家刘福垣在抛出"物价涨几个点无需着急,中国要想成为强国必须要有三高:即物价高、人价高、钱价高"观点受到质疑后,11月3日在接受新闻晨报记者采访时又说:"物价不涨也不行,咱们就算涨40年也赶不上美国的物价。""目前中国不存在通货膨胀"。 我们百姓不管什么通胀,也不说CPI,老百姓对物价的敏感,显然比经济学那些理论权威、学术泰斗要深刻得多。米面油涨了,资源性垄断产品可不可以别再来烦我。盘点起来大家都是大款,涨起价来个个穷得叮当响,这多少有些不地道。涨价了,"税大叫"可不可以别再来烦我。眼下,增税似乎已成公共政策的时尚风:拟征房产税,调研环保税,提高车船税......或说是平抑房价,或意在节能减排,这些个令老百姓难以信服的说辞,硬生生成了从老百姓兜里掏钱的幌子。 由于价值和信仰的迷失,体制的行政化扭曲,既得利益集团的形成并固化,诚信制度的缺失,忽悠已成社会沉疴--从草根到商界再到本不可亵渎的学术殿堂,人妖共舞,人鬼莫辩,透支着公众对道德和法治的信任。 每次涨价,不管是水、电、煤气、油上涨,还是农产品上涨,总会听到专家的声音,如:在百姓承受范围之内;对百姓生活不会产生实质影响,这种荒谬的论调,对亲身感受"粮袋子"、"菜蓝子"、"油壶子"的老百姓来说就像是天方夜谭,没有多少人会赞同,这种论调只能显出专家的冷酷和站着说话不腰疼。希望这些专家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多考虑我们这些平民百姓,不要老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多体恤我们这些平民百姓吧! "物价涨几个点"对专家来说,也许没有多大的影响,对一些名人、名星、房地产商、政客、国企高管们也无伤皮毛,而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就是伤筋动骨,也许存在银行的一点血汗钱就得拿出来应急,也许生活质量就要大大的下降,也许计划想办的事就得泡汤。 如今从上到下都提出要抑制通货膨胀,银行加息就证明了此点,而专家却说无需着急,还得推高,此专家是不食烟火,还是头脑发热,亦或另有所图,只有专家自己心里清楚了。有一些声音却不甚响亮,譬如《人民日报》报道,一项职工收入调查结果显示,有23.4%的职工5年未增加工资。不仅工资增幅慢,不同行业、群体的收入差距也令人担心。 涨就涨吧,专家学者可不可以别再来烦我。眼瞅着涨价军团与日壮大,蒜你狠、豆你玩连番登场,"砖家"却还跳出来否认"涨价",或虚化之、美化之。物价涨了,钱包没涨,幸福感自然缩水。"以前还仅仅是‘房奴',现在成‘菜奴'、‘饭奴'了,现在我们活着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能‘活着'。"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那么多监管机构、相关负责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容忍欺骗。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不作为和不负责任,不难发现,事实和真相、社会良知与底线,正是袭击在正义身上的癌症。正如媒体的直言,当民众并没有从高速增长的经济中得到相应的好处,5%的CPI就可能是一场灾难。 以往,不少官员陷入指标主义的漩涡不能自拔,为了达到预期目标,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不惜弄虚作假,数字挺好看,但华而不实,轻轻一挤皆是水分。制造满是水分的数据,无论应付上级还是愚弄民众,都会使政府公信力受损,激起民怨。 最后用空间的一幅对联结束全文: 上联:房价涨、地价涨、油价涨、电价涨、水价涨、粮价涨、肉价涨、蛋价涨、菜价涨、药价涨、这也涨、那也涨、怎一个涨字了得、涨了还涨。 下联:上学难、参军难、就业难、买房难、租房难、择偶难、结婚难、育儿难、就医难、养老难、男也难、女也难、看世间难字当头、难上加难。 横批:活在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