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最足智多谋的人是谁?作家叶开的女儿乔乔自信地写下了自己的答案:"孔明和庞统 。"结果语文老师的标准答案是"诸葛亮"。班里有几个男生也看过《三国演义》彩图本,他们问老师,"为什么不能是庞统?"老师回答,在小学阶段答案只能写诸葛亮或周瑜,写孔明也算错。 对此,叶开先生给出了自己的担心:这条语文教育流水线,会把一个个像乔乔这样原本爱读书的孩子,在读教材做习题的过程中,完整地教成废品。可以说,诸葛亮称作孔明被判错,刺痛的绝不止作家叶开一个。 当然,对语文教育,每个人都能说出自己的认识,但是,是否科学、是否合理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而判定科学、合理与否的标准,并不掌握在多数人手中,而是语文教材所给出的"标准答案"。除了语文教材,哪怕再合理、再科学,我们都只有接受而没有纠正的可能。诸葛亮称作孔明被判错绝不会是唯一的一例。 教材优则易形成良性循环,教材劣则易形成恶性循环。恶性循环一旦发起威来,造成的不良影响亦如慢性病,短期内难以消除。诸葛亮 称作孔明被判错,让笔者想到了老教材《开明国语课本》受到广泛关注的现象--出版社重印卖断货,家长学者持续热捧,媒体热议......对比二者,更能让我们看到隐藏在诸葛亮称作孔明被判错背后的当下语文教育之弊端及社会的不满。 诸葛亮称作孔明被判错是语文教育被标准化考试绑架的结果之一。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不是让学生深刻理解和领会学习内容的内在意义和价值,而是记住与考试相关的内容;不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与人生有关的理想、信念和智慧,而是让学生成为知识和技术的奴隶。学生没有了思考和领悟的空间。 进一步说,诸葛亮称作孔明被判错仅仅是表面,更重要的是吞噬了孩子学习文化的兴趣和剥夺了孩子思考、发现的乐趣。也就是说,没有把孩子当成活生生的人,相反,仅仅当做一部考试机器。 叶圣陶先生在他和夏丏尊先生合编的《国文百八课》的序言里说:一个青年将来必将和各种各样的文字接触,如果只顾到目前情形的适合,对于他们的将来也许是不利的。犹之口味,他们目前虽只配吃甜,将来难免要碰到酸的、苦的、辣的东西。预先把甜、酸、苦、辣都叫他们尝尝,也是合乎教育的事。因此,让语文教育走出标准化的泥淖,而不是让"学生们寒窗苦读10年,毕业之后,人人都成了合格的废品",让孔明和诸葛亮合一,而不是给学生"判错",或是衡量语文教育能否赢得明天、能否赢得孩子的重要标准。 作家叶开的女儿是一名小学生,她在回答“三国时期最足智多谋的人”这个问题时,信心十足地写上了“孔明和庞统”,结果她的结论是错误的。老师的标准答案是“诸葛亮”,不能写庞统,也不能写孔明,老师说只能写诸葛亮或者周瑜,其他的都错,这就是说,书不是要孩子们读和体会,标准答案成为了孩子们学习的卑鄙杀手,诸葛亮和孔明竟然被强暴成两个人,这还叫什么教育,真是荒唐到家了。 看到这样的报道,我想起自己现在面对的语文教学,感觉更为荒唐的事情真是多呀。 首先就是作文教学。很多家长抱怨说我的孩子小学读书6年,没看见老师在他的作文本上写过一个字,始终就是一个分,高低不明白分是如何评定的。很多次我都想揭穿一个事实,其实平时那个分就是随便划拉上去的,卷子上的作文分,一般情况下都是老师凭印象给的,那是关系分名次分评优分,说到底,那个分几乎没有价值。 因为调研接触过很多中小学教师,知道他们自己很少写文章,他们应付考试的法宝是让学生背范文,平时的作文教学根本就不在计划内,这就是目前的作文教学。去年中考我们吉林市的考生作文开头几乎一样,看见这个开头就给分,因为下面都一样,如今大学毕了业不会写文章的人很多,这一点也不奇怪。 阅读教学就更可笑了,正如叶开所论证的一样,在孩子们最需要汲取文明精华的年龄,很多垃圾被植入身体和灵魂,语文教学作假到了阅读答案都要统一到一个字不差的地步,而且标准答案都是成年人的理解,这简直是太可笑了。我赞同叶开的观点,从小学的虚假道德到中学的空洞理想到大学的无趣审美,语文教学培养了不会写汉字不会读书写文章就要上网抄袭的学生,这可是一代代人,在可笑的同时我感到了可恨尤其是可怕。 语文教学严重封杀了学生的感悟力和创造力,枪毙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