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农历11月25这天,在辽阔的松源黑土地上,在滔滔的松花江边,在那个富贵但是人丁不旺的满族家族中,发生了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家族四兄弟中的老三,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儿子——一个健硕的儿子,一时间,庭院里人声鼎沸,贺喜的、讨酒的、上香的,父亲的出生注定了这个家族的未来。 父亲最先看到的是祖先的牌位,那些奇怪的名字一直被他牢牢记在心里——乌撒宝、撒朗阿、萨郎刚阿、张全德。 曾祖父张全德有四个儿子,他为儿子取名翰墨书香,这是他最大的财富。 我的祖父张书,字诗琴,他勤奋好学,是私塾中的好学生。祖父的枪法非常准,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抗日将领李海清的队伍从我的家乡过,他带上自己的枪要抗日去,被母亲强行拦住,结果是当年夏天,他就身染重病,和家里的6位亲人离开了这个世界。年仅34岁的父亲给这个家族,留下了唯一的男丁。那一年,我的父亲才7岁。 祖父的离去让我父亲的性格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突然长大了,没有了欢笑,没有了天真。 父亲读书了,因为他是家族唯一的希望,所以他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书也读得格外出色。他一直当学习委员,但骨子里却有着我祖父骨血中的刚强,15岁他离开故乡,经过顽强的竞争,考入长春国民高等学校,这个学校原本是光绪年间清王朝建立的书院,强大的师资力量给父亲一生奠基了厚重的知识底蕴,父亲的博学就是在这里开始积累。 在这所学校,父亲认识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些人物,他的理想和人生畅想,就这样开始编织。 毕业了,18岁的父亲面对严峻的选择。因为成绩优秀,父亲可以选择的学校很多,但是他决心从军,他最后报考了“满洲帝国陆军军官学校”,学校门前有皇帝浦仪提写的校名“同德台”,父亲选择上军校,是因为他信仰军事救国。 入学考试非常严格,文科理科十多门课程考后,还有体能考试,绕着城市跑,很多考生就在这个环节落榜了,父亲坚持到最后。 在军校第六期学生中,有中国人350名,日本人 247名,朝鲜人 11名,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后,这些父亲的同学每年都要团聚在母校,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历史的回顾,是那样真诚和久远。 父亲在这里成为了军人,学校的老师一部分来自于日本关东军,都是在战争中建立军功的将领,还有一部分来自于皇亲,象皇帝的弟弟浦杰等名臣,严格的思想控制和军事管制却没有能禁锢父亲的理想和信念的形成,虽然是满族的后代,父亲却爱上了岳飞和那首《满江红》,这是父亲唯一会唱爱唱的歌,我就是在这歌声中长大。 父亲开始参加反满抗日的地下活动,爱国的热血在他年轻的心床中奔腾。 待续 |